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优雅到老     
最喜欢和母亲去逛街,她对衣服独特的眼光,简直可以与服装设计师相媲美。这让我这个生活在上海繁华里的女儿,常常觉得惭愧。我似乎是个永远落在时尚后面的人,不论怎么努力,都会被别人拿来做反面的例子。只这一点,我就佩服母亲,她不像我,最美丽的时候可以有大把的钱尽情地打扮自己。她50岁之前的时光,都是在父亲的郁郁不得志中度过的。她自己的一份工作,也只够养家,似乎没有更多的闲情和逸致,来让清贫的生活,因此闪亮起来。这是父辈们厌倦也习惯了的生活方式,但是母亲,却偏偏让自己,还有我和父亲,有了一份凡俗生活里,别人无法体验到的优雅和情…  相似文献   

2.
父母离婚那年我有四岁,我清楚地记得当时父亲流着泪跪在地上求母亲不要走,母亲不停地用脚揣父亲。我平静地看着母亲头也不回地跑了,到现在我都很奇怪,为什么我那个时候没有追出去。一直到现在,我对母亲唯一的印象就是,她瘦瘦的,头发很长,特别的喜欢穿漂亮衣服,经常打我,特别是打麻将输了钱的时候。在母亲打我的时候父亲经常是用身体挡着将要落在我身上的棍棒,流着泪说,输了就输了,你打孩子干什么?后来父亲开始喝酒了,特别是在农闲的时候,一到晚上他就把自己灌得烂醉,但是他从来没有打过我,甚至发火的时候都不会骂我,只会流着泪摸着我的头呆呆地看着我。我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父亲和村里的一个寡妇结婚了,那不是件光彩的事情,那个寡妇是出了名的"扫把星",还不到三十五岁就嫁了四次,让人害怕的是只要和他结婚的男人不出一年不是生病死就是发生意外死亡,她的第三个男人和她在一起是时间最长的,结婚一年零五天就在开山炸石头的时候被炸死了,听说尸体都没有找到,而父亲就是她的第五个男人。  相似文献   

3.
万关星 《老年人》2013,(3):33-33
母亲在病榻上躺了一年半后,走了,享年79岁,算是我们家族最长寿的老人了。母亲的命很苦,在我还只有半岁的时候,父亲就英年早逝,留下祖母、外祖母和我这个嗷嗷待哺的稚童。可谓老的老,小的小,都不中用。母亲被生活所迫,放牛、打零工、做针线活,吃尽万般苦楚方才勉强维持一家4口人的生计。待我长大参加了工作,及至结婚生子,母亲又辛辛苦苦帮我拉扯大4个孩子。可以说,母亲为了我们耗尽  相似文献   

4.
永远的面条     
王孝中 《现代交际》2005,(12):67-67
从14岁那年起,我再也没有吃过面条。曾经围绕一 小碗面条所发生的故事,有着我无法忘怀的愧疚和泪 水,久久地不能让自己的心灵得以解脱…… 1970年,我14岁,全家五口人只靠父亲的工资生活。 一个月下来,如果算计不周或老家有事,母亲就只能到 邻居家借上10元,才能撑到父亲发工资。那时不用说外  相似文献   

5.
焦晓辉 《老年人》2013,(10):36-36
父亲家和母亲娘家相隔50里,父亲兄弟姐妹七个,人多家底薄,困窘无须赘言。而母亲是独生女,独女一枝花,日子自然比我父亲过得好。父亲和母亲从小就认识,且从初小到初中都是同学。父亲读书成绩好,人又老实本分,这让我的母亲对他心生好感。父亲初中毕业那年,爷爷生了重病,父亲只得辍学回家照顾家里。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为了家人的生计,经常饿着肚子外出卖苦力。母亲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父亲,经常独自叹息,恨自己没有能力帮助心上人。相反,父亲出身寒微,虽说也喜欢我母亲,但他从不开口提及。母亲看透了父亲的心思,知道自己如果不主动,父亲是永远也不会捅破那层"窗户纸"的。于是,等父亲一有空,母亲就约她去河边丢石子,或者说着话儿沿铁路走一阵。  相似文献   

6.
大爱无言     
李盂雄 《老年人》2006,(7):30-31
“五一”节放长假,我准备回乡下看望独居的父亲。父亲已经80岁了,身体尚健,只是近年来听力已大不如从前,常常把话听错。3年前母亲过世后,父亲就一个人住在乡下,砍柴、种菜,侍弄一亩多责任田,过着一份恬淡而寥寂的日子。父亲原本可以过另外一种生活。母亲过世那年,我们姐弟就提出让父亲和我们一起到城里来生活,可父亲死活不肯,他说“:我哪里都不去,乡下乡亲好,空气好,我还要守着这栋屋子莫让它倒了。”其实,父亲的心思我们都懂,他是怕给我们添麻烦,增加负担。办完母亲的丧事,我们姐弟就回了城。父亲一个人留下来,住在屋子的西头,东头住着堂弟…  相似文献   

7.
乔鲸 《当代老年》2010,(7):37-38
1966年,父亲被下放到张家口进行改造,母亲日夜牵挂,犯上了哮喘病。我当时只有10岁,虽然还很小,但作为家里的老大,我想都没想,开始正式承担父亲的职责。可这场文化大革命却声势浩大起来,很多人不堪凌辱自杀。我也和母亲一样,担心父亲会想不开,下午放学回家,我就着昏黄的灯光,参阅着毛主席语录和最新的政策,一笔一划地给父亲写信,鼓励他坚持下去。好在父亲还算乐观,  相似文献   

8.
散步的回忆     
毛诺娜 《老年人》2011,(5):45-45
散步的时候,心里就有回忆的片段时时涌上来,挥之不去。散步是我与母亲生活在一起时最轻松最温暖的回忆,也是我们母女都喜欢的一件事。散步始于我十岁与母亲生活在马田圩的时候。  相似文献   

9.
生死相守     
靠着一句关于做饭的诺言生死相守,这,就是爱情吧。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母亲是父亲追到手的。如今看来,母亲真是小女人,从小,我就天天听母亲唠叨,说父亲见到她的第一天,就被迷住了,为了追到她,不顾扛着被处分的危险,半夜从部队跑出来坐火车去看母亲。父亲最后还是为了母亲挨了处分,肩章上被捋掉了一颗星星。他们的生活不算幸福,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的,母亲出生于书香门第,只喜欢读书写字,而父亲17岁就当了兵,读报纸都经常会遇到不认识的字。从小,我就常见他们吵架,母亲总是为了芝麻大点的小  相似文献   

10.
1992年,当我辗转回到以色列的时候,13岁的老大、12岁的老二和10岁的小女儿都还暂时留在中国。选择在那时回到以色列,完全是穷途末路:我的父亲是犹太人,二战时逃亡到上海,并在那里生下了我。母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抛弃了我们,12岁那年父亲去  相似文献   

11.
编辑同志:我和弟弟是同胞兄弟。1999年父亲因病去世后,母亲将父亲遗留的11万元存款都给了弟弟,并随弟弟生活。如今母亲年迈,生活费和医疗费的支出越来越多,于是母亲和弟弟要求我承担部分医药费和生活费。我认为当时没有分得父亲的遗产,现在就没有赡养母亲的义务。可母亲却说如果我不出钱就要将我告上法庭。请问,未分得财产,还要尽赡养义务吗?  相似文献   

12.
小城,大爱     
2005年12月2日,父亲第二次从鞍山来上海,还是穿着绿色的旧军装,提着只黑皮箱。父亲当过10年兵,转业后也常以军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他时不时地就会来一句“我是个军人”。母亲在他退伍那年和他离婚了。那时我13岁,我一直以为母亲会带着我走,可是没有,她把我留给了父亲。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父母都心存恨意,尤其对父亲,我至今都认为,如果他肯早点转业回来,这个家就不会散。  相似文献   

13.
问:我和弟弟是同胞兄弟。1999年我父亲因病去世后,母亲将父亲遗留的11万元存款都给了弟弟,并随弟弟生活。如今母亲年迈,生活费和医疗费的支出越来越多,于是母亲和弟弟要求我承担部分医药费和生活费。我认为当时父亲遗留的存款没有给我分文,现在我就没有赡养母亲的义务。可母亲却说:如果我不出钱就要将我告上法庭。请问,未分得遗产还要尽赡养义务?  相似文献   

14.
我母亲是位极其普通的农家妇女,今年高寿89岁。母亲生育6个子女,在我父亲1976年过世后,一个人撑起一个家,把我们养大成人。我小时候身体特别瘦弱,母亲看着心疼,常常起早摸黑,打着赤脚到池塘或山坝里捞点  相似文献   

15.
劝母亲再婚     
李春香 《老年人》2013,(12):32-32
母亲命途多舛。一生经历过三次婚姻。她的两次再婚都是因为丈夫亡故,第一次我坚决反对,第二次我则全力支持。母亲是12岁时以童养媳身份嫁到我父亲家来的,和我父亲共生育了4个孩子——姐姐,哥哥,我和妹妹。我5岁时,先是哥哥夭折,不久父亲又因病去世,母亲一下子失去两位亲人,心灵受到沉重打击。更重要的是父亲走了,家里的顶梁柱也倒了,母亲要养老抚小,放牛、养猪、织布,哪样重活脏活她都干过。在我父亲病故3年后.母亲遇到一个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男人,决意嫁给他。  相似文献   

16.
放飞的爱     
在我的成长记忆里,母亲永远都处于我心中最明亮的位置。我知道若没有她,就不会有今天的我。我1966年出生,5岁失去父亲。在那风雨飘摇的年代,当时在中学教书的母亲承受着失去亲人的悲痛,坚强地挑起了家庭和工作的双重重担,给我有爱和温暖陪伴的童年。我的性格、意志和品质是在她的培育下慢慢形成,并目也得到了磨练。在我年少负笈远行的路途上,母亲的爱和注视一直照耀着我的心灵。  相似文献   

17.
偏心的父亲     
黄邦寨 《老年世界》2007,(16):31-31
自打我有记忆开始,就记着我的瘸子父亲从来都偏心同样瘸拐着脚的大哥。 大哥是六岁入学,我到八岁才进学校的大门,父亲的解释是因为家里穷。可是,母亲去街上为我买的新书包,却被父亲给了大哥,我背的是大哥换下来的旧书包,这不是偏心吗?而且我从来没有新衣服,我的衣服都是大哥换剩下来的。  相似文献   

18.
资本:我是英语八级的小厨师 1979年,我出生在川北山区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3岁的时候,父亲在一次开山放石中被炸死了。父亲死后,身有残疾的母亲咬着牙艰难地把我们兄弟俩拉扯大。母亲坚忍不拔的性格深深地影响了我。 1995年7月,仅仅读完高一的我,就到省城成都去闯世界了。  相似文献   

19.
刘娟 《老年世界》2006,(12):20-20
在我2岁的时候,活泼好动的母亲与沉默少言的父亲分手了。2岁的我被父亲送回老家跟随奶奶生活。从此,幼小的我没有母爱,直到我18岁那年,父亲重组家庭后,父亲才来信叫我回城里生活。  相似文献   

20.
朱吉红 《当代老年》2011,(11):16-17
她出生安徽安庆市的一个书香家庭,父亲是京剧导演,母亲是音乐编导。从5岁开始,每个周末母亲都要送她到音乐教室学习琵琶,一弹就是8年,风雨无阻。从小学开始,每天放学,母亲都要让她在小操场练习“顶碗”,一顶就是一个小时,稍有懈怠或碗从头顶掉下,母亲手中的小细鞭就会毫不留情地打到她的身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