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故事新编·理水》中有一个乡民出去捞水草,有官船来了,他因为躲避得慢,吃了一下官兵的飞石。头上肿起一块乌青的疙瘩。这飞石,原是一种原始的战具,《汉书·甘延寿传》:“投石拔距绝于等伦”。这种简略战具,外国也有。雨果在《晨星》一诗中有这样的诗句:“我是充当前驱的星辰,我是种籽,人们以为它已死亡,然而它又再生。……我是火红的金质的石子,上帝曾用投石带将它抛出去射击黑夜昏暗的前额。”并接着写道:“起来吧,道德,勇气,信心!思想家们,到城楼上去吧,充当哨兵!”不过两者目标不同。雨果的诗是把晨星比作上帝用抛石带打出去的  相似文献   

2.
一《易传·系辞传》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 “一阴一阳之谓道”。可以说,它既是中国哲学名言之中的名言,也是探讨《易传》关于“道”范畴的关键。我认为,这里所谓“道”,实际上是对宇宙变化中阴阳消长、阴阳循环、阴阳交替的一切趋向、秩序、规律的总概括。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世界中,凡有知识分子的地方都知道海明威,而知道海明威的没有不知道《老人与海》的。”评论家菲浦·扬所说的这句话,一语道出了美国作家海明威及其作品《老人与海》在当今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可以说是一矢中的。确实,在人们的心目中,《老人与海》仿佛已经成了海明威的代名词,同时它也是作者本人最喜爱的一部作品。“我一拿起这本书,就仿佛觉得终于找到了我平生所追求的东西。对了,先生,这本小说是我一生中打到的最大、最美的狮子。”既然如此,把握住《老人与海》的主题意蕴,考察一下它的精神实质,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海明威“这个老头”就显得极为关键了。《老人与海》典型地体现了海明威作品主题的双重性:永恒的悲剧与昂扬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一、“好”之概说“好”这个词,大量地出现在汉语的语言事实中。早在《诗经》中就有了记载,如“其风肆好”(《大雅·崧高》)、“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卫风·木瓜》)、“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睢》)等。后来“好”一直作为基本词汇的成员被用至于今。在现代汉语中,它出现的频率更高了。“好”在发音上有两种形式。一读hao,其中心意  相似文献   

5.
一、一个被遗忘了的亲属称谓“私”是古汉语中的一个早期亲属称谓。远古时代,姊妹们用它来相互称呼彼此的丈夫。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这个亲属称谓已弃置不用,被人们遗忘了。这个曾经在我们祖先的社会生活中流行过的亲属称谓,在古代的文献中,有过不少的记载。《尔雅·释亲》中,有“女子谓姊妹之夫为私”的记载。汉朝刘熙的《释名·释亲属》中,对此进一步解释说:“姊妹互相谓夫曰私,言于其夫兄弟之中,此人与己姊妹有恩私也。”在《诗经》的《卫风·硕人》一诗中,有“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野草》中,有一组“说梦诗”特别引人注目。它以“我梦见——’这一形式发端构思的有七篇:《死火》、《狗的驳诘》、《失掉的好地狱》、《墓碣文》、《颓败线的颤动》、《立论》、《死后》;另外还有《好的故事》,是写“我在朦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写作这一行为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它不仅与作为客体的现实世界有直接的关系,而且还与作为主体的写作者本身有着紧密的关系,它是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对于写作过程中这一美学原则和写作这门艺术的本质,人们的理解和回答是不尽相同的,甚至有根本的分歧.写作这门学科既古老又年轻.说它古老,是因为在我国古典经籍《尚书》、《周易》、《庄子》、《文赋》等典籍中早有论述写作理论和规律的文章.孔子主张:“修辞立其诚”(引自《周易·乾》),对言辞的修饰要真实诚信.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文场笔苑,有术有门”(见《总述》),认为不论写什么文章,都是有方法有门路的.他要“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见《序志》),去探讨“为文之用心”.我  相似文献   

8.
(四) 唐代“十二月”书仪是一种骈文体的“十二月”时序文艺样式。它的形式,亦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十二月”的散文体如同按月吟咏的歌辞体一样,早已产生了。出于《诗经》稍后的《礼记》,其中就有《月令》篇(13)。它记述了一年十二个月的时令景候,以及上至天子的行政和下层兆民的农事等,其中有关景候时令的描写和民间农事的记述,可以说与《诗·七月》有异曲同工之妙。如写景候的:《七月》中有“五月鸣蜩”,《月令》中有“仲夏之月”“蝉始鸣”;《七月》中有“九月肃霜”,《月令》中有“季秋之月”“霜始降”;《七月)中记有“七月鸣贝鸟”,《月令》中“仲夏之月”也载有“贝鸟  相似文献   

9.
释“突将”     
《李愬雪夜入蔡州》中有一个句子:愬“命李祐、李忠义帅突将三千为前驱”.课本注句中的“突将”为“突击队”.“突将”为什么是“突击队”呢?这个“将”字,不是“将领”,它跟“壮”通.《尔雅·释诂》:“壮、将,大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将,假借为壮.”按照《广韵》,“将”和“壮”都属“漾”韵,可见它们是叠韵假借.“将”、“壮”通假在古文献中是很多的.如《诗经·商颂·长发》:“幅陨既长,有娀方将”,孔颖达疏:“谓有娀之国方始壮大.”今人高亨也注为:“将,借为壮.”(《诗经今注》)又如《诗经·小雅·北山》“嘉我未老,鲜我方将”,毛亨传:“将,壮也.”朱熹《诗集传》也说:“将,壮也.”从这里可知,“将”是“壮”的假借字.  相似文献   

10.
赋是界于诗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刘勰说它“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文心雕龙·诠赋》)这种新文体如果真能承袭《诗经》、《楚辞》“直抒胸臆之情,体物写志之意”的创作精神,它是很有发展前途的。可是它产生  相似文献   

11.
解“奏”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一句,今中学课本将该句中的“奏瑟”解释为“弹瑟”,窃以为不妥.“奏”可作“弹奏”解,然而,它在秦汉以前的古书中却往往是泛指弹奏各类乐器.例如:(1)既备乃奏,萧管备举.(《诗·周颂·有瞽)》(按:《郑笺》曰:“乃奏,谓乐作也.”)(2)鼓吹歌舞,悉奏众乐.(《汉书·霍光传》)至于它可以专指弹奏某一种具体的乐器,那一般已是秦汉以后的事了.“弹瑟”这一动作行为在秦汉以前一般是用“鼓瑟”来表示的,下文的赵王鼓瑟”、“令赵王鼓瑟”即可证明.他例如:  相似文献   

12.
《汉书·艺文志》的编撰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书·艺文志》(下称《汉志》)系依据《七略》改编而成,且有所创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典书目。它的产生,开创了利用官修书目在正史中编撰“艺文志”的先例。对于这类书目,郭沫若有中肯的评价,指出:“历代史书多有‘艺文志’,虽仅具目录,据  相似文献   

13.
流行歌曲里有这么一句歌词:“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我跟它唱对台戏,把歌词改成了:“你问我烦你有多深,文章代表我的心。”当我把它唱给同学们听的时候,他们的眼里放出了“仇恨”的光芒。是啊,谁没有几件烦心事、讨厌事呢?这样的文章是最容易表达真情实感了,所以同学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你瞧吧,《我讨厌外号》、《我讨厌肥胖》、《我讨厌说话不算数》……一篇篇充满深仇大恨的文章诞生了。我们来读一篇《我讨厌刷牙》:  相似文献   

14.
最近,我在一个文学领域里偶然发现了一份对现代藏语口语的历史极有价值的材料,我怀疑语言学家们会找到它。我对这篇材料的说明,仅仅是为了引起语言学家们对它的注意。 观察藏语口语发展的历史资料是很稀有的,至于安多方言,我们只从西田(Nishida)于196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知道,有一份记录十五世纪安多语的汉文资料。路易·安特鲁·米勒(Rpy Andrew Miller)探索藏语的历史时,在对罗那·达斯(Róna-Tas)的《藏蒙语言》一书(《Tibeto-Mongolica》)所作的一篇评论的脚注中指出了一个“新藏语(十七至十九世纪)”时期,以及“从清代几部用多种语言写作的著作和语词中得知的文学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我发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一篇佚文——他为彭丽天的新诗集《晨夜诗庋》写的《跋》。这篇《跋》,似少为人知,不仅《闻一多全集》未收入,连有关闻一多的年谱、传记、论著也未提及。众所周知,闻先生是一派诗宗。他影响、鼓励和帮助过一批青年诗人,彭丽天就是其中的一个。彭在《晨夜诗庋·后记》中说:“我在此尽忱谢谢闻先生给我许多的教益和帮助。”闻先生在《跋》中也说:“当丽天初碰见我的时候,我对新诗还是热心的,自己热心作,也热心劝别人作。丽天之走上诗的道上来,总算是因为我的鼓励而感着更起劲的。”《晨夜诗庋》出版于一九三七年四月,这时,闻先生虽然已停止创作,但他仍然作为这个诗集的发行人,使它得以问世(代售处是北平佩文书斋);还为它作了  相似文献   

16.
一“载”,究其本义,《说文解字》说:“载,乘也;”从车本声”。这明确地表明,“载”是一个形声字,它是以“车”为义符,以“哉”为声符,其本义从“车”而得“乘”意。最早文献,见诸《易·大有》,其文为:“大车以载”。然而,语言的发展,词义出现引申,人乘为“载”,而物乘也可以是“载”,如《诗·正月》“载输尔载”。再由此,乘坐之具也成了“载”,如《书·益稷》:“予乘四载”。更由此而产生“承”义,如《易·坤卦》“君子以厚德载物”;“事”义,如《书·  相似文献   

17.
黄亚东 《老友》2015,(4):68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已退休14年。读书看报是我的一贯爱好,我自费订了各种报刊,但最吸引我的还是《老友》,其原因是:一、《老友》开设的栏目多,所刊载的文章都与时俱进,对老年生活很有指导作用。如2013年3月《养生保健·保健问答》中《对老年性耳聋需要知道些什么》一文对我帮助很大。2014年7月,我耳朵突然嗡嗡作响。我  相似文献   

18.
《房中祠乐》即《安世房中歌》十七章,最初著录于《汉书·礼乐志》,关于它创作的时代、作者及其源流,汉志说: 《房中祠乐》,高祖唐山夫人所作也。周有《房中乐》,至秦名曰《寿人》。……孝惠二年,使乐府令夏侯宽备其箫管,更名曰《安世乐》。由于《汉志》言之凿凿,古今学人多认定该诗作者为高祖唐山夫人。《房中》歌辞其思想价值虽无甚可取,但它是早期的汉乐府歌诗,文学史作为一门科学,应对其产生时代,作出科学的判断。我认为,“高祖唐山夫人所作”这一传统说法,疑点甚多: 其一、先于《汉书》的《史记》对此不仅未着一字,且有关记载令人对《汉志》的说法产生怀疑。有的《史记》注家,对汉志“高祖唐山夫人”之说明显地持异议。如《史记·乐书》:  相似文献   

19.
《文学遗产》1987年第4期上刊载了王毅同志《<诗·大雅·灵台>孟子旧解驳议》一文。作者力图辨明《灵台》一诗的主题是充分表现周文王的应天承命,驳正孟子以“与民同乐”去解释此诗“旨趣”的谬误。拜读之余,我有两点不同看法:第一,我认为《灵台》这首诗的主题并不如王文所说是表现周文王的应天承命,而是夸赞周文王的得民众爱戴和游观闻乐之乐;第二,孟子向梁惠王引述《灵台》诗句后所说的话,并不如王文所说是在解释此诗的“旨趣”,而是对诗意的随意发挥。下面先说第一点: 《灵台》一诗,王文从多方面加以考证,  相似文献   

20.
“一首诗的胜利,不仅是它所表现的思想的胜利,同时也是它的美学的胜利—一而后者,竟常常被理论家们所忽略”(艾青《诗论》)。而《史记》被鲁迅称之为“无韵之《离骚》”,因此,从美学角度来探讨一下它的美育功能很有必要。《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的第一部通史。它开创了纪传体与书表的编年体例。鲁迅说,它“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故能如茅坤所言:‘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贾谊传》即欲流涕,读《庄周·鲁仲连传》即欲造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