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两部长篇小说,都曾获得国际文学大奖,他们取得的成就是不朽的。两部作品同样是描写伟大的土地改革运动,但写法并不完全一样。丁玲的作品重在表现土地改革对农民带来的思想意识上的震撼与变化,剖析深刻而意蕴深厚;周立波的作品重在描写土地改革的伟大业绩,叙事简洁而气势恢弘。两部作品双峰并峙,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表现土地改革运动的不朽史诗。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在台湾政治转型的初期,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社会运动。农民运动也赶上了这波潮流,并且声势浩大,引人注目。台湾土地改革后形成的小农,向来被认为是最具保守性格的群体,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走上街头?这波新兴农民运动的历程如何?又为何迅速没落了?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位于解放战争时期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东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对创建、巩固吉林和东北革命根据地,从而夺取东北解放战争的胜利起过不可磨灭的作用。本文根据有关档案文献资料,对这一运动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东北地区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根据地之一,是中国共产党率先取得军事胜利的地区.中国共产党能够最早在东北取得胜利是内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国民党统治失误的原因,也有美苏对华政策的影响,但最为重要的原因却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制定和实施了灵活、正确的战略策略,通过高度重视东北战略地位、及时进行清剿土匪斗争、积极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主动进行整党整军运动,获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相似文献   

5.
周立波同志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引下解放区文艺的重要收获之一。小说以东北农村为背景,广阔地反映了中国农民在党领导下进行的势如暴风骤雨的土地改革运动。作品的故事情节生动新颖,斗争场面波澜壮阔,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生活气息浓郁亲切,在艺术上有很多独到之处。 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了这部小说,这是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忠实执行和捍卫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所取得的伟大胜利。 为了帮助广大读者阅读这部小说,我们将书中的东北方言词语作了浅解并举例加下:  相似文献   

6.
关于赵玉林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是一部体现时代精神、具有深湛思想的杰作。它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东北农村土改运动的真实记录,更重要的是,为我们塑造了赵玉林这样一位体现新时代精神的不朽的农民英雄形象。解放战争末期,我国正处于新旧社会交替的伟大时代。土地改革运动,改变了几千年  相似文献   

7.
本文拟从对东北解放区的土地立法分析入手,略论东北解放区的土地制度的改革,以期对东北土地制度这一区域经济问题做一粗浅探讨。一、“五·四”指示的颁布标志着东北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的知步展开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党派出大批干部和军队进驻东北地区,在解放区逐步开展农村社会调查和土地改革运动。由于这时期党的土地政策仍是继续沿用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实行的减租减息而不是没收土地政策,所以,当时在新解放区发动了大规模的、群众性的但是有领导的减租减息运动。1946年初,中共合江省工委做出决定:“通过发放土地,减租减息,救济难…  相似文献   

8.
划分阶级成分是土地改革中极其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是决定土地改革运动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苏南农村土地占有关系复杂,地少人多,平均占有量少,工商业及副业发达,又兼有田底权、田面权之分,义田、义庄、义仓、义宅比较普遍。因而苏南农村虽然也存在封建剥削,但在表面上阶级矛盾得到了缓和,农民对地主的仇恨心不强,给土地改革的发动带来了困难。针对苏南农村的特点,苏南区委对各类阶级成分的划分制定出了详细的规定,通过农民与地主面对面的激烈斗争,充分地发动了群众。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斗争过火和错划、漏划的问题。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苏南区委对此偏差进行了纠正,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苏南土改通过划分阶级成分和反封建斗争,消灭了地主阶级,摧毁了苏南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开始了农村经济建设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地区土地改革运动中“夹生饭”问题的产生,客观上是由于改革进程过快,干部队伍薄弱,主观上是由于地方党组织对党的土地政策转变认识不清造成的。我党从纯洁干部队伍入手,深入开展以群众性的土地改革运动为内容,分清农村中的阶级成分,克服纠正了土改初期出现的分地不彻底现象,消灭了真正的地主阶级,使土地改革取得了实质性的胜利。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内蒙古东部地区广泛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和内蒙古自治政府,根据当地土地问题和民族问题之间的特殊关系,结合当地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制定了解决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并在实施过程中,及时纠正了部分解放区出现的"左"的倾向,保证了土地改革的完全胜利。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摧毁了农村中的封建特权统治,解决了影响蒙汉民族关系的土地问题,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加速了当地蒙汉杂居农耕村落化的进程,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有力地支援了东北人民解放战争。  相似文献   

11.
序言我国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胜利地完成了土地改革,劳动生产力得到解放,农业生产有了发展。三年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党领导农民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农业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改造,虽有缺点,但取得了胜利。这一段历程是怎样走过来的呢?完成土地改革后,党有计划有步骤地领导农民成立带社会主义萌芽的互助组,又由  相似文献   

12.
建国初,党在新解放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但是,当时农民的政治觉悟不高、阶级观念淡薄和参与意识不强,农村基层干部的政策水平不高和工作方法不当,地主富农的抵触情绪和破坏活动,都严重地妨碍了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为此,党在农村开展了切合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它不仅推进了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也为此后党在农村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是土地私有制向公有制转变的过渡阶段。在解放之初的苏南地区,由于地权形态和政治状况比较复杂,中国共产党采取了谨慎渐进的减租政策,对农村的土地收益权进行了调整,初步动员了农民,为之后的土地改革奠定了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14.
论张闻天新民主主义农村经济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闻天根据土地改革完成后的东北农村实际和农民的觉悟程度,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科学分析了农村经济的构成并制定出相应政策,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理论,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东北解放区人民民主政权,是东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日、伪、匪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的过程中,随着解放战争,根据地建设和土地改革运动的胜利开展,而逐步建立、巩固和发展起来的。一、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同美蒋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东北的归属问题成为主要矛盾斗争的焦点。斗争的中心是,抗战胜利后的东北是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东北,还是建立一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初期农民协会兴起与隐退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初期 ,由于当时农村土地改革、巩固农村新生政权、调整农村阶级和社会关系的需要 ,农民协会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所依靠的基本群众组织又再度迅速兴起。但是 ,它并不是建立在利益共同体基础上的现代意义上的农民社团。由于近代以来国家政权强度进入农村导致出现国家和社会一体化的趋势 ,这时兴起的农民协会则仅具有策略性、战术性和暂时性。随着农村在支持国家工业化优先发展战略方面的价值的突显 ,农村土地制度由农民所有制向集体化进一步的发展和农民互助合作运动的兴起 ,农民协会便因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而悄然隐退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了相对和平时期(1945年8月至1946年6月),在山东解放区进行的反奸清算运动的性质与特点。作者认为,汉奸地主的出现是近代中国前所未有的现象,代表了农村最反动的生产关系。在抗战胜利后进行反奸清算运动打击汉奸地主,成为土地改革的全面演习。山东农民发挥历史首创精神,创造了有理合法向地主夺取土地的经验,为中共中央制定土地改革政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建国初期,由于当时农村土地改革、巩固农村新生政权、调整农村阶级和社会关系的需要,农民协会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所依靠的基本群众组织又再度迅速兴起。但是,它并不是建立在利益共同体基础上的现代意义上的农民社团,由于近代以来国家政权强度进入农村导致出现国家和社会一体化的趋势,这时兴起的农民协会则仅具有着策略性、战术性和暂时性。随着农村在支持国家工业化优先发展战略方面的价值的突显,农村土地制度由农民所有制向集体化进一步的发展和农民互助合作运动的兴起,农民协会便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而悄然隐退。  相似文献   

19.
张举 《南都学坛》2002,22(4):34-37
建国初期,由于当时农村土地改革、巩固农村新生政权、调整农村阶级和社会关系的需要,农民协会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所依靠的基本群众组织再度迅速兴起。但是,它并不是建立在利益共同体基础上的现代意义上的农民社团,由于近代以来国家政权强度进入农村导致出现国家和社会一体化的趋势,这时兴起的农民协会则仅具有着策略性、战术性和暂时性。随着农村在支持国家工业化优先发展战略方面的价值的突显,农村土地制度由农民所有制向集体化进一步的发展和农民互助合作运动的兴起,农民协会便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而悄然隐退。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以来,苏南地区的农村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农村一样,经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以家庭承包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变革,广大农民生活方式和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实现了物质生活的全面小康,而且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基层民主政治同步发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苏南农民生活正在发生更为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