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谪守夔州期间,因为政治诉求的难以实现,刘禹锡更坚定地把诗歌当作心灵的栖居地,力图在诗歌创作的苑囿中多多耕耘与收获,以求弥补在政治领域里无所作为的人生缺憾。从咏史怀古诗的新拓展,到民歌体乐府诗的新探索,他在深受巴山夜雨滋润的艺术世界中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身。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刘禹锡贬谪时期咏史怀古诗的述论 ,揭示出他在贬谪生涯中的政治抱负、人生理想、壮志情怀以及悲愤与豁达、具有乐观与等待 (时机 )共存的复杂心境。探讨了贬谪生涯对他的思想倾向和诗歌风格所产生的重大而特殊的影响 ,同时也指出其贬谪生涯中的咏史怀古诗在其全部诗作乃至唐代诗歌中都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份量  相似文献   

3.
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法家人物,近来报刊上有不少评论他和他的作品的文章。但对他的籍贯仍多采用旧的传统说法,称中山人或彭城人。为了便于进一步研究刘禹锡的生平事迹,探讨他的思想观点,特根据有关历史资料,对他的籍贯进行考证。我们认为刘禹锡既不是中山人,也不是彭城人,而是河南洛阳人。关于中山的说法,是根据《新唐书·刘禹锡传》的记载。传记开头说:“刘禹锡字梦得,自言系出中山……”,有人据此断为中山人。其实,这是断章取义的说法。同书本传结  相似文献   

4.
我国中医学有极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刘禹锡的不少沦著对中医学有一定的贡献。以往人们研究刘禹锡,多注重他在哲学方面的《天论》,文学方面的诗文,极少关注他的医学思想。本文以刘禹锡的《鉴药》等篇为例,从人与药性、素质及自然界的关系,展现刘禹锡反对“循往以御变”的变化思想与“过当则伤和”的“度”的思想。这也正是中医哲学的核心。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的怀古咏史诗源远流长,《文选》第二十一卷即有咏史一类,王粲、左思、陶潜等人皆有成功的咏史佳作。在唐代,咏史诗得到全新的开拓和发展,堪称咏史怀古诗的黄金时代。一贯被人们誉为“集大成”的诗圣杜甫在咏史领域内创造性地发挥了他的创作个性。他以雄视千古、俯瞰全局的胸襟和气概,将历史和现实加以沟通,或借古喻今,或咏史抒怀,表达他对历史人事变迁的评价和对现实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颜延年说:“阮公身事乱朝,常恐遇祸。因兹詠怀,虽志在讥刺,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锺嵘《诗品》也说:“厥旨渊放,归趣难求”。历代评释纷纭,意见很不一致。清代沈德潜更在他所辑的《古诗源》中评阮诗说:“阮公《詠怀》,反复零乱,兴寄无端,和愉哀怨,杂集于中,隻读者莫求归趣,此其为阮公诗也。必求时事以实之,则凿矣”。他这种根本反对别人深入研究的态度实在是要不得的。要是“令读者莫求归趣”就是作者的意图,那他作诗的目的简直是在和读者开玩笑了,阮公如有知,决不会同意的。《詠怀》第二十二首  相似文献   

7.
刘禹锡《和令狐相公言怀寄河中杨少尹》云:“章句惭非第一流,世间才子昔陪游。吴宫已叹芙蓉死,边月空悲芦管秋。任向洛阳称傲吏,苦教河上领诸侯。石渠甘对图书老,关外杨公安稳不?”这首诗中提到六个人,逐一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8.
(一)刘禹锡与白居易刘禹锡何时与自居易相识?贞元九年,刘禹锡登进士科、宏辞科。十一年,登拔萃科。贞元十六年,白居易登进士科。十九年,登拔萃科。元和元年,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刘禹锡的科名在白居易之前。白居易《梦得前所酬篇有“鍊尽美少年”之句因思往事兼詠今怀重以长句答之》云:“鍊尽少年成自首,忆初相识到今朝。昔饶春桂长先折,今伴寒松取(一作‘最’)后凋。”自注:“昔登科第,梦得多居先;今同暮年,洛下为老伴。”这首诗,只能说明白居易对刘禹锡先登科第表示羡慕,不能认为自居易在应试时就认识刘禹锡。白居易有《为人上宰相书》,是写给韦执谊的。书中说:“今主上肇抚苍生,初嗣  相似文献   

9.
刘禹锡是中唐时期独树一帜的诗人。他以迥异于流俗的“骨干气魄”,在当时便赢得了“诗豪”和“国手”的称誉。审视刘禹锡的创作历程,不难发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贬居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的十年。这十年,是刘禹锡诗歌创作的转折时期、开拓时期、收获时期。正是这一时期的一系列  相似文献   

10.
结合绝海中津的生平经历,对其所作的怀古诗作品进行了具体分析,归纳出绝海怀古诗主要表达了对中国历史兴亡之感慨、对中国历史人物的追慕和赞赏,以及蕴含其中的悲天悯人的慈悲胸怀等内容和情感.进而探讨了绝海怀古诗与日本其他五山禅僧的怀古诗、中国历代怀古诗的异同,并分析了绝海怀古诗在艺术表现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刘禹锡,由于参加“水贞革新”之故。一生多难。从三十四岁开始,直到五十七岁,渡过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远谪年犹少,放归鬓已衰。”这种磨难,对他一生的命运来说,是不幸的;但对于他的诗歌创作,却提供了一般人无法得到的源泉和动力。刘禹锡的大量诗文,都是他在被贬期间的发愤之作。他一生写了八百余首诗,而在被贬期间所写的大量的咏史诗、寓言诗和抒情诗,则是其诗作中思想性和艺术性较高的一部分。这里仅就其咏史诗作一个探讨。  相似文献   

12.
刘禹锡(公元七七二——八四三年)在文坛上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他所处的唐代中叶,是一个政治动乱的历史时期,而文学倒是有了新的发展,呈现出诗人辈出,名作如林的盛况。这里,当然也有着刘禹锡的一份贡献。王世祯在《唐人万首绝句选凡例》中称:“中唐之李益、刘禹锡,晚唐之杜牧、李商隐四家,亦不减盛唐作者。”这话是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13.
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尽人皆知,但他写此文的一段故事,恐怕还是知之不多的。 刘禹锡在唐贞元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 科,授监察御史。因参加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 力的活动被贬为司马和刺史。当时,和州知府是 个权利之徒,他对刘禹锡故意刁难,一再缩减其 居室标准。按当时官员待遇,刘禹锡可以住三间 居室,应该在衙门内居住,而他却把刘禹锡安排 在城南面江的一个住处。刘禹锡并不埋怨,还撰 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联语云:“面对大江观白 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后来知府又让他搬到北 门,房间也由三间减少为一间半。此房位于德胜 河边,附近有一排排柳树。刘禹锡面对此景,又作  相似文献   

14.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 这是中唐著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秋词》中的又一首咏秋诗。刘禹锡(772-842),字梦得,生于“安史之乱”的动荡年月。他21岁中进士,英才早慧,志存高远,早就抱有安邦济世、做一番大事业的夙愿,怎奈命运始终没有给他这种机会。唐顺宗李诵永贞元年,他积极参与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被委任为屯田员外郎。可是由于这一革新运动直接触犯了皇亲国戚和守旧派的利益,不久,顺帝李诵被迫退位,王叔文被贬官后处死,刘禹锡等8位积极参与革新运动的骨干分子,或贬做远州司马,史称“八司马”。刘本人被降谪朗州,整整过了九年“岁更周流,时  相似文献   

15.
大凡文学作品,其中包括诗歌,创作之初都会有所不足,需经反复修改才能不断完善,以臻完美。许渊冲教授是一位著名的古诗英译学者,凭他那译笔优美的诸多古诗英译本驰名中外。从他所提出的古诗英译中应具的“意美”、“音美”和“形美”三个方面着眼,通过对他先后出版的不同译本中的若干源于同一原诗的译诗进行分析比较,探索许渊冲教授对译诗反复修改、精益求精的执着精神,并以此论证他对“三美”的不断追求。  相似文献   

16.
刘禹锡(公元七七二——八四二年),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天论》继承发挥了荀子《天论》中的唯物主义思想,是向唯心论、有神论宣战的檄文。一刘禹锡生活于唐代中叶。当时,唐王朝正处在由强盛到衰落的转折之中。“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丑剧愈演愈烈。中央政权与地方势力矛盾尖锐,形成了严重的藩镇割据局面。朝廷内宦官专权,政治非常黑暗。由于大地主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均田制”已破坏,“租庸调法”也无法实行,不得不实行“两税法”,  相似文献   

17.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名句,直到今天还不断地被人传诵和引用,但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诗的原意却存在着分歧。自从“四人帮”伪造儒法斗争史,把刘禹锡钦定为“法家”以后,有些评论者不是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而是离开刘禹锡的思想实际和全诗的内容,牵强附会地对诗句作出了不应有的解释。如有人断言:“前人以  相似文献   

18.
夏敬渠诗作,生动地记录了自我生活征程中的心迹,反映了清康乾时期一个落寞文士的真实心声。其刺世诗、述怀诗、怀古诗、交游怀人诗,记实重情,有强烈的主体抒情特点,风格已具,才情自现,在清康乾诗坛,不失艺术个性和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9.
咏史诗初期乃诗人读史而兴感慨,以韵语铺陈史事以鉴戒讽诵或借史抒发个人用世情怀;而怀古诗是由山水行役诗衍生而来,重在抒发感怀叹逝之情。咏史、怀古根本之别乃其内容、旨趣之异。怀古诗的出现影响到咏史诗的写作,随着两者的融合、互渗,对后代那些兼具咏史、怀古特征的诗歌再强分彼此,实无多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刘禹锡的诗歌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禹锡不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对于文学理论,特别是诗歌理论,也常有他独到的见解,他在这方面遗留给我们的文字虽然不多,但若能细加分析,则无论是加深理解他的作品,还是全面了解中唐时期的诗歌理论和文学批评,都是很有帮助的。 在刘禹锡看来,诗歌与政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他说:“八音与政通,而文章与时高下。”所谓“八音”,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是中国古代对乐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