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各高校通过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使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取得许多重大的建设性成就,并在理论方面获得较多研究成果。但以往的建设经验和理论研究大多偏重于硬件建设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当大学科技园经过多年努力形成一定规模、技术结构及人员组织结构后,其发展就不同于以往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发展,转向一种更强调自身软件条件提升的集约型发展。为此,笔者提出建设大学科技园文化的理念,在当今社会科技水平、硬件设施趋于同质化的情况下,文化已成为核心竞争力,成为一个组织在竞争中成败的关键。本文从探讨园区文化的形成特征入手,通过分析影响园区文化的因素,提出大学科技园园区文化的功能及作用,并对我国大学科技园应具有何种文化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分析高等学校后勤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特点的基础上,结合BOT项目建设模式,指出建设项目实施BOT模式的必要条件,论述了高等学校部分基础设施采用BOT模式进行建设的现实可行性,分析了高校BOT项目建设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相似文献   

3.
正2008年以来,人才市场的冷暖一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政策支持、校企合作、扶持创业,全社会为解决就业问题打出了一整套组合拳。几年过去了,这些举措收效几何?让我们把视线聚焦到上海市杨浦区和徐汇区,去看看那里的"三区联动"模式是如何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校企联动渐入佳境走进上海市杨浦区科技园,幽雅的环境和闲适的氛围与普通的居民区并无二致。人们不曾想到,在这小小的园区内,竟入驻了上百家科技创新型企业。引用相关负责人的话说,"科技园的入驻率早巳达到100%,现在不少企业想要在网络上申请一个虚拟席位也需要等上一阵子呢"。科技园是三区联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三区联动",是指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公共社区"三  相似文献   

4.
兴办大学科技园 ,把高校人才和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 ,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提高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我国大学科技园从借鉴、试点到全面启动 ,有许多需要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主要包括科技园的功能定位问题、科技园的建设模式问题、高等院校的资源如何更好地对科技园开放的问题、科技园的管理体制及企业运行机制问题以及国家和地方在政策和资金上对科技园的支持问题。  相似文献   

5.
构建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作为我国新时期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织形式,虽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大学科技企业、大学科技园等传统产学研结合大学科技创新组织模式基础上发展和提出来的,但它作为旨在突破体制机制壁垒的开放式创新的组织形式,同传统产学研结合相比较,无论在合作的形式,还是内容机制等方面都有较大的不同。构建高校协同创新中心,要借鉴传统产学研合作的经验教训和新时期新型研发组织的成功做法,关键是要确立科学明晰的功能定位,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中心主任负责制,建立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6.
构建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作为我国新时期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织形式,虽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大学科技企业、大学科技园等传统产学研结合大学科技创新组织模式基础上发展和提出来的,但它作为旨在突破体制机制壁垒的开放式创新的组织形式,同传统产学研结合相比较,无论在合作的形式,还是内容机制等方面都有较大的不同。构建高校协同创新中心,要借鉴传统产学研合作的经验教训和新时期新型研发组织的成功做法,关键是要确立科学明晰的功能定位,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中心主任负责制,建立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7.
大学科技园作为产学研合作模式,可以利用大学拥有的人才密集、科研基础雄厚、国内外信息灵通等优势,联合园区内企业、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相关组织,通过技术研发合作、知识产权转让、人才流动和技术咨询服务等形式,创造有利于知识创造的"场",从而促进园区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的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8.
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产业化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科技园建设是知识经济条件下产学研一体化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实施途径 ,也是高等学校技术创新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点。目前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 ,普遍存在着园区建设步伐慢、成果与市场需求差距大、企业产权问题多、信息不畅通以及科技园与大学关系不协调的问题。观念、制度、机制和环境的改善是解决问题的核心。为此 ,应转变科技园管理和科技成果转化思想并积累经验 ,协调大学与科技园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系 ;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产权制度 ;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建立并完善科技园以及成果转化的配套制度与环境 ,特别是建立中介服务机构  相似文献   

9.
我国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是我国实施国家创新体系战略的重要举措,为我国发展高科技、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加强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提升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水平,科技部、教育部在2011年年初全面启动了“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绩效评价工作。文章利用数据包络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对国家大学科技园技术创新的综合效率性进行研究,为下一步提升对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管理与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席卷全球的经济寒冬面前.遍地开花的国内开发区整体面临了不小的冲击.国内有些开发区已是“企去楼空”。据调查显示.特别一些出口为主、资源型的企业为主的园区已是风声鹤唳。但入驻企业科技含量高的园区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在这种背景之下,鱼工大科技园的诞生恰逢其时。产业园总经理蔡鸿友毅然从房地产项目转入高科技产业园区的开发.可谓又是先人一步。  相似文献   

11.
文章阐述了中国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历程与主要成效,通过共性与个性分析,对当前中国大学科技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中国大学科技园目前普遍存在创新主体角色冲突、功能定位模糊、创新激励机制不完善、创新服务能力有限等问题。在分析京沪两地在大学科技园建设政策、运营模式等方面差异的基础上,从强化政府引导作用、发挥依托高校基础作用及大学科技园自身能动作用等三方面提出促进中国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提升科技园创新能力与服务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论环境对大学科技园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国家科技创新大环境、软硬环境和高校自身环境等三个方面 ,阐述了对大学科技园建设的影响 ,供大学科技园建设中参考  相似文献   

13.
大学科技园作为高校联接社会的桥梁,蕴含着丰富的创业教育资源,可弥补高校在创业教育实践方面的不足。大学科技园建设与高校创业教育紧密结合,在促进创新企业孵化和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将发挥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大学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使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建设国家创新系统是当今时代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美日九十年代的经济发展反差提供了它的有力例证。把大学建设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高科技产业开发三位一体的基地 ,既是国家创新系统建设的现实选择 ,又是高校的当代历史使命。创建大学科技园则是建设高校三位一体基地的有效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学科技园管理模式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科技园作为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企业孵化的平台,就必须在科技成果利用转化、创新人才培养、孵化企业方面提供软硬件支持.文章在对大学科技园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现行大学科技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了产生不足的原因,同时借鉴高校与政府结合较好的科技园经验,对中国科技园发展模式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金陵瞭望》2009,(1):I0001-I0001
南京中山科技园是原省级开发区一一大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葛塘片区,2001年3月经南京市科委批准为科技工业园区。为进一步呼应南京“跨江发展”战略,整合资源,加大园区开发建设力度,于2007年3月成立南京中山科技园管委会。2008年3N份启动南京节能环保产业基地的开发建设。  相似文献   

17.
刘军 《金陵瞭望》2007,(12):37-38
自“非公企业暨园区党建征文”推出以来,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与好评,从本期起栏目将由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与本刊联办,欢迎大家积极参与。创条件、配队伍、筑平台、拨经费……栖霞区园区党建起步虽晚,但发展势头很猛,这得益于对园区党建有力措施。栖霞区的思路为全市深入开展园区党建有积极的借蚓介值。  相似文献   

18.
BOT项目利益相关者合作伙伴关系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BOT项目融资模式的特点,在分析了项目合作伙伴关系模式具有的优势的基础上,阐述了BOT项目采用项目伙伴管理模式进行管理的可行性.研究了BOT项目利益相关者合作伙伴关系模式的运作过程,以期对BOT项目进行科学的管理,使项目参与方的各利益相关主体充分信任和合作,达到共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19.
垃圾焚烧发电是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较为理想的方法。如果设计合理的偿付机制,就可以采用BOT模式建设运营垃圾焚烧发电厂。为了设计垃圾焚烧发电BOT项目的偿付机制,通过系统地分析垃圾处理项目收益和成本的特点,采用形态学分析方法,提出四种偿付机制,并对其关键参数进行定量分析:①垃圾处理费+电价补贴;②足额的垃圾处理费;③足额的电价补贴;④视为常规电厂。常用的偿付机制是垃圾处理费+电价补贴,但足额的垃圾处理费和足额的电价补贴偿付机制具有应用潜力,可拓宽政府和企业的选择范围,从而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BOT项目的融资方式及其演化形式做了简单介绍,讨论了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利用BOT融资的可行性,并对高校内哪些基础设施建设可使用BOT做了说明,最后通过一个实例说明高校内使用BOT的投资模式完全有可能实现双赢,既可解决就业问题,还可带动本地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