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让-皮埃尔·里夏尔是法国当代一位充满活力的文学批评家,其批评的理论基础是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强调对文本的"直观"和"体验",着重探讨个别现象,而不是普遍的范畴.他还继承了加斯东·巴什拉的主题批评,从文本的表层"现象"(主题)分析入手,努力寻找文本深层的主题网络.读者(批评家)在文本这个客体中与作者相遇,在感觉和意识世界中进行两个主体间的互动和交流,由此把握作者的意识或想象世界的结构.  相似文献   

2.
回忆性叙事是施笃姆小说创作的重要文本特色。文章考察了回忆这一主题在其小说中的存在方式,并从小说的叙事视角分析了文本的回忆叙事结构。  相似文献   

3.
鉴于目前传统文本聚类方法中利用文档间的相似度进行聚类存在的问题,在传统的文本挖掘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文本聚类算法——利用单词超团的二分图文本聚类算法。该算法用文档中单词的关联模式来评估文档间的相似度及主题类别预测,并利用图划分策略来大大降低文档相似度比较算法的复杂度,同时将超团作为特征结构的扩展,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减少语言信息的丢失,提高聚类效果。经实验证明该算法具有较高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玛德琳在沉睡》是美国华裔女作家何舜廉创作的作品,文本游离于华裔移民主题之外,并用魔幻主义的范式对西方经典童话加以利用、改造,从而完成边缘主体身份的重新构建。本文试从叙事结构、思维方式、审美特征等方面对文本进行了评述,从其复杂的后现代实验小说创作技巧中去窥探作家对于西方文化的深刻反思,使文化中的不等之维度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5.
《圣经.旧约全书》中的《雅歌》被认为是希伯来抒情诗中的奇葩。《雅歌》因其独特的文本内容和多重的主题阐释而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雅歌》"多重性"的特点源自其研究方法的多重性、文学体裁的多重性、文本内容的多重性、开篇人称的多重性、意象的多重性和结构的多重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通过改进的TF-IDF算法和多元词组动态构建来选择特征关键词,并利用CluStream数据流聚类方法,实现文本主题的动态发现.实验表明,该方法可以较好地发现海量文本信息中不断变化的主题信息,从而达到推荐关联主题、动态监测舆情等目的.  相似文献   

7.
选取“自序/前言”“编者按、主持人话语”“阅读札记”等副文本语言形式与著作、论文进行互文性对读,发掘学术事实背后蕴含着的学术关怀。副文本不仅为接受者提供寻找正文本线索,引导阅读路线,也建构了表达者学术身份,思想发展轨迹,理论阐释规则。具有丰富表现形式的副文本,在对正文本澄明历程中,也有可能限定阐释的多种可能性,具有一定的遮蔽性,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既有的汉语新诗研究以定性的方法为主,不利于客观考察汉语新诗的文本特征。文章引入计量语言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现代汉语新诗的文本特征。(一)从词类概率分布特征中寻找聚类指标,验证了新诗与近体诗之间的区别与关联。(二)考察新诗的词语频率分布,利用Zipf定律验证了新诗文本的“自然”性。(三)利用ZipfAlekseev定律,论述了“节奏”在新诗文本中的重要性。研究证明,从计量语言学的角度,采用相关的研究方法能够有效地验证传统新诗研究所揭示的新诗特征,并且弥补定性研究客观性不足的缺陷。从计量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来研究汉语新诗不失为新诗研究的一种有效尝试。  相似文献   

9.
海登·怀特的故事情节化解释模式是在弗莱故事原型理论、克罗齐表现主义美学与尼采审美思想影响下提出的。海登·怀特的四种故事情节化解释模式分别突出了喜剧妥协论、悲剧的“融合”趋势、浪漫剧的“救赎”主题和讽刺剧的“反救赎”主题,阐释了历史文本中的快乐体验、忧郁体验、悲壮体验和挫败体验。他将这一理论用于研究十九世纪欧洲经典史学著作,是对经典历史文本的审美阐释、对历史“瞬间美”的挖掘和对改造历史的审美尝试,彰显了现代审美意识,具有不可忽视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0.
莫泊桑《项链》的互文性形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链》是西方“女吉诃德小说”传统中的一个短篇,其主题在原文互文关系中的解读不同于中译本的解读。而中文社会文本的历史变化,又进一步导致了批评上的二项对立。这一差异变化与文化迁移过程中的拒斥与趋同、不同互文关系中文学文本意义结构的客观性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桑干河上>在版本变迁中的两次重要修改主要是一种微调细改,但却带来较大的解读差异,对文本结构系统、主题蕴含、人物性格等都有影响.这些修改改变了文本本性,在艺术上有得有失.  相似文献   

12.
罗兰,巴特在经历了符号学科学阶段之后,认为人文科学应该质疑产生它的话语,希望产生一门幻想的科学.他认为由幻想产生科学的典范是米什莱,米什莱试图通过躯体的幻想归还一切历史记忆:傅立叶则通过幻想建立了快乐的系统学.通过强调幻想,巴特对西方人文科学进行批判,认为传统人文科学以真理、概念审查欲望,压制享乐,以简单整体化原则形成恐怖主义、独裁主义.  相似文献   

13.
重视文本研究是当前深化毛泽东研究的基础,从文本学的意义上对毛泽东研究的"文本资源群"进行必要的细化分类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毛泽东研究中的文本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直入性文本",即可直接入手研究的毛泽东本人所写的"一手文献",根据其文本结构并借鉴文本学的相关理论范式,可以将其细分为"正式文本"、"生成性文本"与"拟文本"三大类;二是"旁引性文本",即可间接利用的"旁征博引"性文本,包括毛泽东传记、年谱以及中共党史和同时期党内重要领导人物的著作、回忆录等"二手文献",它为毛泽东研究的深入推进提供了重要参考。只有实现上述两类文本的综合利用,并在研究中更加自觉、规范地将"多元文本"有所区别、有所选择,才能准确地勾画出毛泽东真实而丰满的思想肖像。  相似文献   

14.
《在山的那边》一诗的“信念”主题是在经典化过程中和特殊的文本“谱系”中逐渐确立起来的。进一步考察该诗的文本“谱系”,并将此诗重新归置于“八十年代”或“新时期/文学”的思想文化语境中,可以打开其“信念”主题之后不同寻常的隐秘的文本空间。此诗在“山—海”对立的结构形式中表征了“八十年代”“文化—心理”结构中的缺失或不满,即“求诸于外”的文化意识与精神“失父/寻父”的无意识。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女性主义中的姐妹情谊理论和心理学家埃里克松的自我身份认同理论来研究莫里森的小说《秀拉》,旨在分析姐妹情谊及其作用在这个文本中的体现,并揭示莫里森表现姐妹情谊这个主题的意图之所在,即,姐妹情谊可以帮助黑人女性在受男权与白人双重统治的社会环境下寻找到自我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16.
本文有意尝试运用现代批评方法,对《春闺梦》进行文本分析,揭示其艺术价值形成的内在机制。小说在以第一人称叙事方式凸显事件真实性的同时,随时显现叙述者声音,以强化文本主题命意;文本依托深厚的文化背景,在与传统的互文对话中,拓宽阐释空间;文本以其独特的结构构成,以“梦”为核心意象,围绕“梦中”与“梦醒”,以“惊梦”的方式深化主题,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春闺梦》以新奇的叙事技巧,表现了老作家一贯的文化主题。  相似文献   

17.
基于框架理论,利用内容分析方法,以"北京微博微信发布厅"为例,展示了政务微信的框架建构特征与策略.政务微信最倾向于发布政治、通告服务类主题文本,最注重建构政府-公众、公共利益实现框架,不同主题的框架建构倾向与偏好存在差异.回归分析发现强调与凸显公共利益实现框架、流行语框架能够积极影响政务微信的传播效果与评价,图文推送形式与标题新颖性也会起到改善作用.政务微信内容传播可尝试调整政治话语结构,丰富文本主题,重视公共性框架与流行性框架的融合,以更好发挥传播与治理作用.  相似文献   

18.
韦勒克作为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之一,其与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更是理论界的经典教材。在这本著作中,韦勒克提出的作品层次观念和"透视主义"的研究方法对现在的文学批评仍有巨大的影响。本文以此出发,寻找韦勒克文论的渊源之一——英伽登的现象美学,并通过细读文本的方式,分辨两位理论家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拉康的ISR理论来分析乔伊斯经典短篇小说《逝者》的文本结构。该理论认为由想象界,象征界和现实界构成三角结构模块中,三种界面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表达意义。在《逝者》文本中,存在着两个递进关系的三角结构模式,本文通过对模式的深入的分析,寻找出文本中潜伏的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运用西方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对美国反奴隶制的首部著作《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结构、主题进行了文学分析。该作品具有三大结构特点:三幕式结构、全知叙述结构和对立统一结构。论述了美国黑人奴隶制度的惨绝人寰和奴隶们为争取自由表现出的坚韧和勇气。剖析了奴隶代表汤姆的人物形象:他甘愿牺牲自己而换取他人幸福,以博爱精神感化他人,将基督教的隐忍和宽恕发挥到了极致,展现出基督教的信仰、希望和仁爱,他也是忍辱负重的基督化身。提出了作品的结构在主题的观照下有助于刻画人物、升华主题、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