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黎冲森 《经理人》2011,(8):44-45
“我们遇到的最多问题是,大家常质问:中国的品牌为什么卖这么贵?我们也常以反问的方式来回答:中国的品牌为啥不能卖这么贵?”北京白领时装有限公司董事长苗鸿冰接受《经理人》采访时说。  相似文献   

2.
毛晓刚 《决策探索》2011,(19):11-11
近来,一条中美物价对比的网帖被广为转载,引得众说纷纭。某大报记者为此也专门拿北京和纽约做了一个调查对比,结论是:国外品牌特别是高档消费品,北京贵得离谱,但公共交通和涉及人工、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服务,纽约要贵很多。  相似文献   

3.
居心何在     
姜钦峰 《领导文萃》2011,(13):69-71
明末,李自成率农民军大举进攻明朝军队,势如破竹,直逼北京。眼看京城难保,崇祯皇帝已无兵可派,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危急时刻,大臣李明睿密奏,建议皇帝南迁,先到南京稳住阵脚,以图东山再起。三十六计走为上,崇祯十分清楚当前的局势,留给自己的只有两条路:要么跑路,要么就是死路。可是崇祯有说不出的苦衷.皇帝带头逃跑,传扬出去贻笑天下,将来更没脸去见列祖列宗。除非大臣们拼死苦劝,强拉硬拽,把他“绑架”到南京最好。  相似文献   

4.
星云大师:自古以来,臣子嘴脸,千奇百怪,我归纳为“四种臣子”。 崇年先生:哪四种臣子? 星云大师:一是乱臣。乱臣又称奸臣、僭臣、贼臣。这种臣子不管大臣小臣,只有坏事,不会成事。自古以来.秦始皇的辅弼之臣赵高、唐玄宗的宰相杨国忠、宋高宗的宰辅秦桧、明崇祯的太监千岁魏忠贤,这些人都是瞒上欺下、一手遮天的乱臣,  相似文献   

5.
一、强化安全意识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认为:人生有三大悲剧(恐惧、疾病、死亡),世人皆无法逃离。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相似文献   

6.
“文以用为贵。”调研成果被决策所采纳,直接或间接运用于实践,贡献于社会,发挥积极作用,应当视为上乘之作。鉴于国务院研究室的职能要求和工作性质,这些调研成果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7.
"吃透"顾客     
随着商业竞争的重点从货源竞争转向客源竞争,如何争取消费者已成为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而要成功地争取消费者,首先必须研究顾客,“吃透”顾客。东晋的王丞相刚到南京时国库空虚,除了几千轴丝绢之外没有多少银钱。为了筹集经费,他准备卖掉丝绢。但丝绢在市场上并不畅销,价格也低,即使全部卖掉也换不了多少钱。于是,王丞相就让大臣们每人做一件丝织单衣穿在身上。很快地,其他官员和读书人也竞相模仿,穿上了丝绢单衣,并以此为荣。一时间市场上的丝绢行情看涨,大有“南京丝贵的势头。王丞相的诀窍就是利用人们从众的消费心理以高价…  相似文献   

8.
朱元璋反贪     
洪武二年.朱元璋曾经对他的大臣们说过这样一番动感情的话:“从前我当老百姓时.见到贪官污吏对民间疾苦丝毫不理.心里恨透他们,今后要立法严禁,遇到有贪官敢于危害百姓的.决不宽恕!”  相似文献   

9.
贞观初年,有人上书唐太宗,请求清除朝中奸臣.以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太宗非常重视,亲自接见上书人.问他:“我所使用的大臣都是经过反复考查的忠贤之士,你知道谁是奸臣?”上书人说:“小人不在朝中,自然也不知道谁奸谁忠,但小人有一妙方,只要陛下一试,谁奸谁忠便泾渭分明了。”太宗问:“什么妙方?”上书人答:“陛下与众臣讨论问题时,故意坚持一种错误意见,  相似文献   

10.
黄忠晶 《领导文萃》2009,(7):110-113
公孙渊向孙权称臣投降,孙权决定派大臣张弥、许晏率领一万人马以及大批珍宝物资渡海去辽东封赏公孙渊。张昭得知后上书劝谏道:“公孙渊背叛魏国投降,远来求援,不是本意。即使他现在愿意投降,如果到时候改变主意,打算在魏国那里表白自己,必定会把两位使者扣下,这样不就让我们被天下人取笑吗?”  相似文献   

11.
邓新华 《领导文萃》2011,(18):109-111
据说,在没有鞋的古代,有一个国王出巡的时候,脚被石子硌得很疼。于是他下令把全国所有的路都铺上牛皮。他认为这样一来,全国人都可以不被石子硌脚了。一个大臣建议:“其实人们只要把自己的脚包上牛皮就可以了。”国王猛然醒悟。皮鞋就这样发明了。  相似文献   

12.
<正>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导致国内民愤四起,民众将矛头指向了李鸿章,李鸿章因此做了大清的替罪羊,被解除了位居25年之久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成为闲散人员。1898年,山东黄河决口,数十县被淹,受难乡民无数。这时,慈禧出人意料地命令75岁的李鸿章前往山东履勘山东河工。接到这样一个苦差,李鸿章万般无奈,他上折恳辞,却未被批准。他细细思索,慈禧通过政变重新训政,这次想通过派自己这一昔日重臣前往灾区显示她对灾情的重视、对灾民的关心,以收买民心,稳定局面。他进一步想,自己毕竟同情维新派,且有多人上奏要求弹劾自己,慈禧一定也是借此变相惩罚自己。  相似文献   

13.
朱晖 《领导文萃》2008,(24):73-73
清乾隆年间,大臣傅恒才能平庸,但善于逢迎,颇得乾隆宠信。一日,傅恒的哥哥病故,他急忙告假,回乡奔丧。  相似文献   

14.
苏轼在《东坡志林》中写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宋哲宗元祜元年(公元1086年),苏轼在中书省做中书舍人,专门为朝廷起草公文。当时,执政大臣被中书省频发的失泄密事件搞得非常头疼,就想在中书舍人厅的后院编织一排篱笆或砌上一道围墙,把舍人院封闭起来,禁止本省其他人员入内,严防失泄密事件再次发生。苏轼听到这个消息后,就发议论说:“诸公应须简要清通,何必栽篱插棘!”听者无不捧腹大笑。  相似文献   

15.
史书中对唐太宗李世民虚怀纳谏有过不少记载。《旧唐书》中就有这样一段故事:贞观十八年,太宗对群臣道:“人臣对于帝王大都阿顺旨意,不敢违逆,现在我想听听自己有何过失,你们要畅所欲言,专谈我的缺点。”长孙无忌等大臣都说:“陛下以恩德教化,使天下太平,有何过失。”这时待中刘洎却说:“陛下圣德确如长孙无忌所言,但近来有人上书,陛下觉得不称心,当面诘难,使上书者惭愧退下,这不是褒奖进言之路。”太宗听后,高兴地表示:“你说得对,我一定改正。”后人评价说,正因为唐太宗闻过则喜,才取得留名青史的“贞观之治”。  相似文献   

16.
《领导决策信息》2012,(15):11-11
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到了万物复苏,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而对于农民们来说这份希望更是实实在在盼望的生计。可是,今年面对一片片希望的田野,很多农民朋友却高兴不起来,因为种子贵了,化肥贵了,柴油也贵了,今年种地还能挣到钱吗?财经评论员叶檀表示,周期性供求关系和通胀是农资上涨主要原因,而农资价格上涨虽然不会直接体现在CPI上,但是最终可能影响到国民工资和消费品价格,需格外重视。  相似文献   

17.
《清朝野史大观》记载:道光年间,刑部大臣冯志圻酷爱碑帖书画,但他从不在人前提及此好。赴外地巡视更是三缄其口,不吐露丝毫嗜好心迹,以防斗筲之人投其所好。据说有个下属曾献给他一本宋拓碑帖,虽是罕见珍品,但冯不为所动,原封不动退了回去。有人劝他打开看看也无妨。冯志圻说:“这种古物乃稀世之宝,我一旦打开,很可能爱不释手。而不去打开,我可以想象它是一件赝品。封其心眼,断其诱惑,怎奈我何?”冯志圻不贪私,不落俗,自我克制物欲,眼里自会空明。  相似文献   

18.
王龙 《领导文萃》2009,(4):48-51
19世纪,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一个是中国的首辅大臣。一个是日本的首任首相,地位相当,时代相同,风云际会,砥柱中流。面对共同的“千年未有之变局”,历史发令枪猛然打响,在中日近代化大比拼的赛道上,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同时起跑。怀着富国强兵的同样梦想,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作为领军人物。带领各自的国家一路追赶。尽管日本起步比中国还迟.然而最终结局却大相径庭.一悲一喜:大清王朝愈加摇摇欲坠,日本帝国则一飞冲天。  相似文献   

19.
彭勇 《领导文萃》2008,(22):104-107
明朝这一代,有趣得很。皇帝们嗜好奇特,大臣们倒声名卓著,就连思想界的“异端邪说”也令人瞠目结舌。若是走在明朝晚期的大街上,随口提到李贽这个名字,别说儒林学士了,就是贩夫走卒,都会双眼放光:“李贽又出畅销书了?还是上讲坛品孔子了?”思想家做到这个分上,成大众偶像了,肯定得受点争议。不过,李贽惹的争议实在太大,他一竿子捅到底,把深宫里的皇帝给惊动了。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有句诗“一阔脸就变”,说的是有些人身份贵了,地位高了,便“贵人多忘事”,不认得以前的人和事了。笔者吟诵这句诗,偶有一得:当前企业的重负卸不掉,农民的担子减不轻。与某些公仆的“一阔脸就变”很有些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