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傩文化是古老的民间艺术,傩戏面具又是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傩面具的艺术形态分析,探讨傩面具的可持续开发研究,使傩面具在当代的生存境域下获得新的文化生命和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傩面具是人类生命活动和内在精神的符号化的呈现,是一种特殊的艺术符号。傩面具可以为我们观照和理解原始先民的生命情感意识和审美心理特质提供依据,还可以为现实人类情感提供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3.
鄂西傩面具艺术真诚而质朴,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是我国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着重分析了鄂西三岔乡谭学朝老人创造的傩面具,他创造的多面傩是其最大的特点所在,丑角傩面生动传神,有些还采用了同构的艺术手法,深入研究这些傩面的造型特点,有助于我们更深层的发掘传统文化,对弘扬和繁荣民间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贵州屯堡傩面具生产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并逐步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进入21世纪以来,当地政府给予了贵州屯堡傩面具生产以多项扶持措施,使贵州屯堡傩面具生产蓬勃发展。目前,贵州屯堡傩面具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导致贵州屯堡傩面具生产长时间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贵州屯堡傩面具生产亟须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重点要做好产品宣传、拓宽销售渠道、加快品牌创新三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傩是中国古代驱鬼逐疫的宗教仪式,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 历代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延续至今已数千年。傩戏是傩文化的载体, 面具是傩戏艺术的重要特征。傩戏誉称为中国戏剧文化的活化石, 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学科的学术价值, 为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大量资料显示,我国包括传统工艺、民族艺术等在内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 正面临后继无人、管理混乱和大量流失的严峻形势, 建立中国傩戏傩面具博物馆十分必要和紧迫。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对博物馆的建立进行了全面评估, 对可行性进行了充分论证。  相似文献   

6.
贵州傩面具是一种民俗味极浓的视觉艺术符号,多为木制,大致有鬼神、世俗人物、动物3类傩戏角色。傩面具作为一种综合造型艺术,雕刻工艺细致,角色造型大胆、夸张,突出避邪纳吉的寓意,既象征神灵,又作为图腾符号为表演者和观看者营造了共同的意境。  相似文献   

7.
黔东北地区土家族传统文化傩仪“过关”的象征结构主要通过傩坛的空间结构和傩面具的分类体系以及傩仪操演过程得以展示,傩仪的象征结构主要表现为二元结构和三元结构,但其核心结构是二元结构,其它结构都是二元结构的派生结构。  相似文献   

8.
千姿百态的辰州傩面具,以其各种造型展示出威猛、英俊、和祥、滑稽、靓丽之美,又以色彩的配调不一,具有神武、庄重、凝重、活泼、欢快、斑斓等不同的审美特征。还以线条的疏密繁缛、曲直、粗细、劲柔等,具有复杂多变的线条美。  相似文献   

9.
我国少数民族巫觋面具最初是巫觋行巫时所用的法具,后被认为具有法力而衍生出供奉面具和辟邪面具。在使用这些面具时,还没有融入世俗的娱人成分和审美意识;巫觋驱鬼逐疫用面具在一些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就成为功能多样的傩面具。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当前艺术的状况和所面临的问题的分析,指出传统概念下的艺术已经解体,而新的艺术的存在目的和形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艺术作品(艺术的符号性存在)取代了艺术自身(或艺术理想)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文学批评的作用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科技推动艺术媒介的变革,从而使艺术符号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本文从宏观的视角来考察在异质媒介语境中艺术符号及其特点的嬗变,并由此带来的艺术审美存在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2.
社会结构的变化带来了社会产业的变化和调整。近几年,艺术产业化发展的模式不仅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而且推进了艺术的现代转型,使艺术成为社会的生产力。为了提高艺术生产力,促进艺术产业的良性发展,要在大众化的基础上加强艺术的品牌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熊猫舞”是九寨沟县白马藏族傩舞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一种头戴动物面具而舞的民族民间艺术其主要特征在于独特的动物傩面具和模仿动物跳舞,它体现出文化历史的深远性和文化内涵的丰富性“熊猫舞”是白马藏人原始狞猎、图腾崇拜、部落战争和原始宗教祭祀的产物,也是人类思维发展和宗教情感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各方面较之于中世纪都有较大的变化,文章从《受胎告知》这一宗教艺术的典型入手,叙述此类作品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变化,并分析其产生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中国钱币艺术作为金石学的支脉,是中华民族美术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篇章。审美活动贯穿于它产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其书法艺术及造型的变化向我们展示出各个时代的历史风貌与审美情趣,是对中国青铜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在径寸之间书写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篇章。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的雅俗分化与融合,是社会生活变化和发展在艺术生产领域的反映,也是艺术自身的发展和变化过程中各种因素按照一定的规律相互作用的结果。市场语境下,雅与俗的对抗与分离的条件在一定意义上正在弱化消逝,在未来的艺术生产过程中,传统的雅俗观念必将变得不合时宜。  相似文献   

17.
现代派艺术是艺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呈现出迥异于前代的艺术面貌。这急剧的变革根源于艺术家们的深层观念,特别是他们的自我感知、社会感知、时间感知和空间感知的深刻变化,这些变化使艺术家挣脱了传统的束缚,给艺术带来形式上的革新和自由。  相似文献   

18.
浅谈艺术的大众化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冲击下,艺术的形态和服务对象发生了变化,艺术与消费文化、艺术与设计之间的界限已日渐模糊,艺术正以难以想象的速度进入人们的生活,实现了为大众服务的转型。  相似文献   

19.
进入新世纪以后,艺术文化已经疾速进入以数字技术为标志的高科技时代。在这一变迁的时代,文化潮流、艺术形态、人文观念、人本意识等都发生着不小的变化。对于影视艺术而言,其在数字时代的矛盾集中体现在艺术与技术的关系、艺术内容对于艺术价值的意义等方面。数字技术的运用能为电影带来什么?虚幻状态下的视觉盛宴对现实主体来说意味着什么?数字技术给影视媒介产品带来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会给我们的生活经验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日渐走入感官娱乐浮面的电影还有多少长远持续的发展力?面对这些问题,本刊约请了几位专家学者分别给予回答。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分析了"互联网"经济对艺术消费行为变化的影响,认为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社会领域诸多变化:人们的消费模式逐渐呈现出趣味的"圈群效应"、时空差消解下审美趣味交错共存、社会收入呈"幂率分布"特征、艺术产业呈现艺术评价主体去中心化、新媒体影响力增强和文化产业集群化等.该文选取故宫数字文创等案例进行分析,证明互联网催生的消费行为变化与艺术跨界发展具有因果联系.作者认为艺术产业必须抓住"互联网"的变革潮,实现艺术与网络技术的跨界融合.艺术家需要有更广阔的视野,打破艺术门类的界限,强化与工业设计、生产的跨界联合.艺术产业要适时改变艺术产品的传播、营销方式,以适应数字化、集群化的产业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