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加大人才流动力度的经济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互相联系的所有个别资本的总和构成社会总资本;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是通过产业资本的总循环来实现的;产业资本的总循环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资本形式的统一,实质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货币资本在买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以后就转化为实物形态的生产资本,开始了经济生活中最有意义的一步——商品生产,生产出的产品经过销售使资本价值又回到货币形态,从而开始下一轮循环。实现资本  相似文献   

2.
资金空转不但包括不经过产业过程、始终以货币资本的形态在金融体系内部自我循环的第一种形式,而且也包括货币资本在转化为生产资本或商品资本过程中的阻滞和缓流,这是资金空转的第二种形式。流动性的泛滥提供了资金空转赖以存在的土壤,制度性利差、汇差导致的套利空间催生了票据融资、进出口贸易途径的第一种形式资金空转,而传统银行和影子银行监管差异导致的监管套利诱发了影子银行途径的第二种形式资金空转。防范资金空转需要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推进利率、汇率的市场化以及全面强化对影子银行的监管。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再生产的理论告诉我们,资本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资本通过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的两阶段的运动,是按时间的顺序进行的,资本在生产领域停留的时间是它的生产时间,资本在流通领域停留的时间是它的流逋时间。”流通时间包括两个阶段,一个是W’—G’,商品转化为货币,即卖的阶段;一个是G—W,货币转化为商品,即买的阶段。因此,商品流通时间就是商品卖和买的时间,是商品实现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所需的时间。 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是统一的,因为两者共同统一于资本的周转时间,资本的周转  相似文献   

4.
罗莎·卢森堡、列宁和希法亭在围绕资本主义是否崩溃以及扩大再生产是否实现问题进行争论时分别侧重商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货币资本循环,都没有从三者统一的角度把握社会资本再生产问题。马克思在破解“斯密教条”的基础上,以价值的纯粹流动性为中介,揭示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差异,描述了社会总产品实现过程中作为资本的价值在两大部类之间的运动,指出这一运动以资本价值的流通为基础。“资本再生产图式”之所以能够透视现代社会的结构,是因为这一“科学抽象”将经验上升为知识论本身,范畴的运动蕴含了资本运动的现实。在《资本论》第二卷第VIII稿结尾,马克思坚持了对“货币资本循环”的重视,这一判断是基于MEGA2《资本论》第二卷第VIII稿结尾部分和对《资本论》第二卷理论体系的理解得出的。建立在“资本循环”是“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相统一的结论基础上,马克思的资本再生产理论能在更广阔的解释视域中观照资本再生产与当代国际资本循环的现实。  相似文献   

5.
金融资本是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因此,对金融资本是否已经消失的争论,关系着我们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本质,是一个带根本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重大的现实问题。 在资本循环的过程中,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形态变化是依次发生的统一的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一篇中,阐述了资本循环的理论。今天学习它,对于我们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企业资金循环的规律,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搞好经济调整,加速四化建设,有着重大意义。 一、资本循环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 我们知道,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家为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使他的资本不断的循环。马克思讲,资本循环是通过三个阶段进行的: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即资本家垫支货币在市场上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通过这个过程,货币资本变成了生产资本。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即资本家将买来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结果生产出一种新的商品。这种新的  相似文献   

7.
生产企业为什么要有流通观念?这是因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生产还是属于商品生产,不能只注意生产使用价值,还必须注意价值。我们知道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进行的。作为商品生产者的企业,其资金也是运动着的价值,其运动的轨迹仍然是马克思指出的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即购买生产资料——产品的生产——商品的售卖。这也就是我们日常说的供产销及其衔接。同这三个阶段相适应,企业资金也具有三种形态,即货币资金、  相似文献   

8.
商品从生产部门生产出来之后,必须经过流通领域,才能转移到消费领域。商品在流通中顺畅与否,直接关系到商品能否迅速转移。要使商品流通畅通无阻,关键在于流通渠道必须多样化;也就是说,只有开展多条流通渠道,才能货畅其流。为了把社会主义市场搞好、搞活,就必须弄清多条商品流通渠道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分析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对《资本论》全书来说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因为最简单的商品形式“包含着货币形式的全部秘密,因此也就包含着萌芽状态中的劳动产品的一切资产阶级形式的全部秘密。”用列宁的话来说,“这一分析从这个最简单的现象中(从资产阶级社会的这个“细胞”中)揭示出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或一切矛盾的胚芽)。”不了解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就不可能了解商品怎样转化为货币及货币怎样转化为资本,也就不可能了解资本的根源和实质以及资本运动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0.
货币理论是金融理论的基础,要理解金融资本权力的产生和金融寡头社会统治的必然性,首先必须了解货币以及货币资本的内在本质.马克思主义的货币—信用—金融的系统性理论说明了:商品及其商品社会的内在矛盾是货币权力产生的前提条件,资产阶级的整个货币——信用制度又造成了货币权力转化为以单纯利用货币资本占有权来收息为标志的金融资本社会权力的现实基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发展进一步提供了金融寡头得以产生和其社会统治向现实性转化的根本条件,而对资本主义国家货币发行权的垄断则进一步加强了金融寡头的统治和掠夺.  相似文献   

11.
民族地区相对贫困治理中,探究农户异质性对生计资本结构的影响是防贫减贫、提升农户生计资本的基础。民族地区农户的生计资本评估体系中,社会资本所占权重最大,显著影响农户生计水平;民族地区农户的各项资本逐年递增,且农户在家庭结构、地理区位等方面的异质性对生计资本结构的影响存在差异;民族地区农户的生计资本结构因农户致贫因素的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异质性。为促进民族地区农户生计资本稳步提升,需要做到:整合各类资源,着力提升农户社会资本;重视文化资本,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建立区域联动机制,实现各村农户不同资本间的协调发展;紧密围绕“三孩生育政策”,实现由计生到生计的有效转化,推动相对贫困治理与农户生计资本提升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2.
资本运动从来就不囿于一国之内,在资本的自我增殖运动中,无论从单个资本在世界市场上的流通过程看,还是从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过程看,最初的民族资本往往也具有国际的性质。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马克思早就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资本的循环过程从来就由资本的国内运动和国际运动组成。以商品资本的国际流动为媒介,将各国生产结合在国际社会再生产过程之中,成为总过程的一个独立因素,这是资本运动国际化的第一阶段。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论述社会资本再生产时指出:货币资本“表现为发动整个过程的第一推动力”。“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无论是社会地考察还是个别地考察,——要求货币形式的资本或货币资本作为每一个新开办的企业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的动力。”①这段话常被理论界引用以作为证明货币在社会再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货币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理论依据。一、货币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的动力”的理论内涵马克思关于货币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蒋生产过程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的结论,从逻辑上加以概括,无非包含下面两层意思:一是货币资本不仅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微观意义上的单个企业的推动力,而且是整个社会宏观意义上的社会再生产的推动力;二是货币资本不仅是新开办企业的初始动  相似文献   

14.
翻开《资本论》第三卷,可以醒目地看到马克思对金融业的大篇幅论述,融资的金融业,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我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也必须相应地搞活金融业。 一 金融融资是适应商品经济形式的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形成的。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化大生产的运行,时常出现行业差和项目差,一方面经营历时较长、范围较广的企业,必须在较长时间内预付大量货币资本的要求,受到了这一生产领域的资本家拥有的货币资本量不足的限制,另一方面又总有一部分企业,有着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这两方面的情况,为金融融资提供了可能。于是,形成了通过借贷计息的信用方式集聚和分配货币资本的金融业。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的劳动力也是商品”,这是近几年来较为流行的一个时髦论点。笔者认为,这一论点是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在实践中是非常有害的。 社会主义劳动者是生产的主人不是雇佣劳动者 “劳动力商品”是马克思首先提出并作了科学说明的一个重要经济范畴。我们知道,商品经济虽然是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的历史起点,作为商品价值独立存在形式的货币还是资本运动的最初表现形式,但是,货币并不是资本,货币转化为资本是劳动力成为商品之后的事。当一个劳动者用自己生产的商品或用这些商品换到的货币,去交换别人生产的商品时,他是用自己劳动创造的价值交换别人劳动创造的同样价值。货币在这里只是作为一般等价物,起流通手段或支付手段的作用,不会发生价值增殖。只有当货币的所有者在市场上购买到劳动力商品,并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它,即让其劳动,一方面生产山新的商品;另一方面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多的价值时,货币才转化为资本。所以,马克思说:“有了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决不是就具备了资本存在的历史条件。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资本沦》第1卷,第193页)。可见,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根本条件。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农村正在加快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大规模商品经济发展,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历史性转变过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是要处理好农产品的流通问题,即要顺利地进行农产品的购销活动,把农产品从产品形式转化为商品形式,以便从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迅速实现其价值。而要把农产品从产品形式转化为商品形式,从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靠搞活流通。如果农产品在流通过程顺畅,其价值就能实现,广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而少数民族就有55个,人口近1亿。在全国8000多万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中,有80%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消灭贫困,共同富裕,实现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党的民族政策的集中体现。要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就不能离开民族地区的现代化。我们应当认识到,少数民族地区之所以发展缓慢,除了历史和地域的多种原因外,主要是缺资金、缺技术,更主要的是缺人才。经济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为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和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加强民族干部队伍的建设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培养一大批跨世纪的优秀民族干部和建设人才,其中包括占人口一半的女性人才,就成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缩小与其他地区差距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力是不是商品问题,经过多年的讨论,尽管仍然难于统一认识,但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却日见清晰。本文仅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否会引起货币向资本转化,是否违背马克思提出的“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命题,作些探讨。 一 马克思一生有两个伟大的发现,即发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为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科学  相似文献   

19.
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进行公有制创新 ,首先必须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特征 ;其次 ,由于我们的现实社会主义还处在商品———市场经济阶段 ,因此 ,我们必须选择和坚持能够满足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公有制形式。改革开放以来 ,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已创造出多种新型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公有制的创新形式越发明朗  相似文献   

20.
(一) 作为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财富的元素形式和细胞形态——商品,是我们研究股票的起点。我们到底如何来看待股票——作为虚拟的资本商品呢?股票有三大特征: 首先,股票——作为虚拟的资本商品,其产生过程中存在风险。这是因为,股票具有使用价值,这种使用价值表现在股票投资者把货币资金使用权让渡给生产企业后能带来一定的收入。但是这种收入的有无、高低,首先取决于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好坏。如果企业赢利高,股票投资者就能获得较高的股息红利;如果企业赢利低,股票投资者只能获得较低的股息红利;如果企业经营失败破产,那么股票投资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