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比较文学作为一种跨越性的文学研究,其产生有赖于“人类意识”和“世界文学”观念的形成,但全球化会使“人类”和“世界”都染上西方色彩。中国比较文学在不断“西化”的过程中,虽然得到了一些新的养分,却失去了较多自身特有的一些东西,失去了自己原创的民族化的声音。传统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可以说都是建立在西式背景上的,当比较文学研究在整个知识质态、谱系上都是西方的时,中国比较文学也就没有了自己的文化之“根”。面对比较文学的无边与无根,寻根就是寻找存在的家园。跨文明研究,着眼于中西文明冲突、对话与交流的跨越东西方文明的研究,将是中国比较文学乃至世界比较文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跨越东西方异质文明的研究,这将是比较文学从危机走向转机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全球比较文学研究的一次意义深远的战略性转变。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学”寻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现今经济学的“根”在哪里?有无“中国特色的”经济学基础理论或“中国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到底是否具有“普遍性”、“一般性”?如此等等,成为有争议的经济理论问题。本文从系统考察汉语“经济”一词的原初语义与运用实例入手,考辨其切实涵义与变迁轨迹,及其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通过对中国传统的“经济之学”与西方自古希腊、罗马以来逐步发展的“经济学”的分析,考证中国接受“西学”并探索建立“中国经济学”之努力的艰难历程。文章强调跨世纪学术深进的基础与前提是对本世纪学术研究史进行研究,重点阐述了“中国经济思想史”唯有在中国成为经济学独立分支学科的特有价值,指出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发展与具体应用的要求双向互动,推动“经济”内涵与理论方法的发展演进,提示中西方经济学之渊源关系及后来的发展呈多向性、多元化,不宜简单化  相似文献   

3.
当“纯文学”作品失却了它在七十年代末曾经有过的“轰动效应”之后,中国当代文坛似乎也随之失却了往日的魅力。八十年代中期,以《公共汽车咏叹调》、《五·一九长镜头》等肇其始的“纪实小说”出现,恰似一阵劲风,吹皱了当代文坛的“一池春水”。嗣后,《唐山大地震》、《世界大串联》等一系列纪实作品相继涌现,并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除了个别作品因“真实”问题而出现纠纷、甚至对簿公堂之外,纪实小说从崭露头角到被人接受,其范围之广泛,速度之迅猛,反响之强烈,都令人为之瞠目。  相似文献   

4.
在给2005级山东大学法理学博士生授课时,我们讨论了一个命题:如何认识"中国法学"?有没有中国法学?如果说有中国法学的话,它指的是什么意义上的中国法学?如果坚持属地主义,中国大地上确实存在着产量丰富的法学作品。我们的各种法学杂志、综合性杂志上发表了可能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被冠以法学招牌的文章,尽管这里面充满了重复的内容。各种出版社近20年来也出版了大量的法学著作与教材,可以说中国的法学出现了繁荣的局面,法学成了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显学"。如果我们认真研读这些法学文章与著作,我们会发现,这些被视为中国法学的"产品"使用的多是源自西方的法学术语,叙述的是西方的法学故事,讲解的是西方的法学原理和精神。这无疑使中国境内的法学内容更加丰富。但我们也发现,西方传来的法学被当成了中国法学的主流,而传统中国文化与当代法学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明显,起码从形式上看,出现了与传统中国文化的断裂现象。一百多年前,中国人确定了向西方学习的信念,所以全方位引进学习西方法学似乎不会产生太多的立论方面的困惑。但如今,有的西方学人也看到了所谓西方的没落,因而出现了各种批判与反思的理论,这使得我们感到茫然,再加上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冲撞,使得我们的思想呈显更多的矛盾。于是,处于成长与发展阶段的各个学科(包括法学在内)似乎都存在"向何处去"的问题。带着对法学将走向何方这一问题的思索,我们与《山东社会科学》杂志社共同组织了"法学的中国化"问题笔谈,以期呼应"中国的法学向何处去"以及目前兴起的国学热潮,欢迎各位学人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5.
法学方法论的更新与中国法学的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试图通过中国法学方法论二十年之演进和中国法学发展之间的关系这一视角,对中国法学走向成熟的路径作一分析。本文认为正是中国法学在文化论上或“温和”或“激进”的西化,促成了中国苏联化法学传统的重构与解构;并借此进而认为,中国法学除了应继续重视学习与引进西方法学的方法论之外,还应立足本国民族思维的特点通过法学方法论的更新来构建原创性的法学理论;并最终使中国法学的传统、重构、解构及建构工作能够整合起来,以使中国的法学理论能够进一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6.
"寻根"即对民族历史、文化、生命原初生殖力的寻找."寻根"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跨流派的重要文学现象."寻根"作家们的"寻根"主要围绕大地的寻找、历史的寻找、心灵的寻找三个方面展开.然而,"寻根"作家们的寻找并未真正触及到大地、历史和心灵,因此这种"寻根"之旅,也就成了一场无根之旅.分析文学"寻根"之失,对我们认清那一时期的作家的文化心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中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寻根文学现象进行了分析 ,指出这一文学现象与拉美国家的文学寻根运动具有类似性 ,并从后者汲取了创作灵感。作者认为 ,中国的寻根文学远没有拉美文学寻根运动那么浩大 ,而且由于发展太过仓促 ,这种寻根本身及寻求身份认同的工作还做得很不够。  相似文献   

8.
法学思潮,是指社会某一时期在法学领域内反映法制建设发展的要求而形成的、对法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包括各种法律思想、学说、观点、理论、对策等。法学发展史表明,法学思潮的形成和发展,既是法学繁荣的标志,也是法学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西方,古代罗马曾出现过各种法学流派和众多的法学思潮,从而推动了罗马法  相似文献   

9.
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 2 0 0 2年暨长春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2年 8月 1 1日 -1 3日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本届年会由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主办 ,由吉林大学法学院、延边大学法律系承办 ,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吉林省人民检察院、长春市人民检察院、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吉林省  相似文献   

10.
赵洪军  张志利 《理论界》2005,(6):111-111
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前进。在今天机遇和挑战并存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法律人和法学人是中国高等法学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这就要求我们从法学教育课程改革入手,找出一套适合中国高等法学教育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1.
本刊特约编辑(以下简称"编"):何老师,您从大学毕业开始就一直从事法律史的教学和研究,在这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是我们这些后辈的榜样,能否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  相似文献   

12.
李祥俊 《阴山学刊》2006,19(6):44-47
近年来,有些学者通过对“Ontology”的翻译及含义的新阐释,提出中国传统哲学没有本体论的论点,但这种论点有把西方哲学史上某种特殊形态的本体论与作为哲学核心问题之一的本体论等同的倾向。本体论是关于终极存在的学说,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传统哲学中有丰富的本体论,并且呈现出独具一格的特色。本体论作为哲学的核心问题,是研究中国哲学史必不可少的内容,更是进一步发展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生长点之一。  相似文献   

13.
网络犯罪与中国刑法应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传统犯罪网络变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直接诱因是网络空间的技术性代际差异;传统犯罪的网络变异表现为犯罪构成要件要素的变异、社会危害性的变异和犯罪形态的变异三个方面。扩张化的司法解释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首要选择,但其局限性也是明显的;面对网络空间中传统犯罪的变异态势,将部分预备行为提升、独立化为实行行为,将部分共犯行为加以正犯化,将会是未来刑事立法无法回避的两个选择。  相似文献   

14.
自西方的坚船利炮使国人大国之梦破灭后,忧国忧民之志士开始思索中国失败之源,初归为中国技术之落伍,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但随着甲午海战之惨痛失败,使仁人志士开始重新思考落后之因,观近邻日本之昌盛,方悟出中国落伍之根在于政治、法律等制度性文明缺失。为挽救当时风雨飘摇的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得有失。其得 ,开启了邓小平理论的先河 ,其失 ,留下了深深的教训。毛泽东勤于学习 ,善于思考 ,在实践中看到存在的问题 ;勇于探索 ,思考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但是 ,在实践中有的并未彻底贯彻实行。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得失 ,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者乃至子孙后代 ,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百年来,中国文学始终都把追寻现代性和现代化作为梦想与目标。不断引进国外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与利用外来的资源改造本土的旧文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构成了推进中国文学现代性进程的主要动力。在追寻现代性梦想的过程中,中国文学逐渐形成了以“惟新是尚”和“现代化焦虑症”为核心的新传统。在反思这种历程之时,确立本土问题意识和本土立场,对于走向未来的中国文学来说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鲁原 《阴山学刊》2001,14(1):48-50
许淇的散文在寻找自己,既是散文家的自己,又是散文的自己.通过对大自然的欣赏和回归探索人的生命的终极意义,把人生从繁冗的世事或社会的异化中解脱出来.文人的雅趣、诗画的情调、章法的严整、文笔的清丽,构成了许淇散文的风格.其志人散文常常在简约的文笔中突出人物命运的巨大跌宕,具有人生的悲怆感和苍凉感.  相似文献   

18.
宪法文本寄托了立宪者对于本国国家形象的自我期许与自我想象,是对于本国国家形象的最权威、最正式的表达。百年中国宪法文本的变迁,折射出百年中国国家形象的变迁。宪法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功能,应当引起政治家和宪法学理论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找寻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一直是当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事实上,对文学的"现代性"的追寻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话题,而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学理论课题."现代戏剧"和"现代性"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提出和探讨表明,世界小剧场运动影响下的中国现代戏剧从其发端开始就自觉地跻身于世界性的戏剧发展潮流之中,中国现代戏剧对"现代性"的追寻是学习、借鉴西方现代戏剧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法向何处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立足于中国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从定位、定界、定构等多个方面对中国经济法的走向进行探索,主张经济法与时俱进,认为中国在经济法方面应当对人类作出较大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