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藏族汉语诗歌受到了传统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宗教文化为藏族汉语诗歌带来了丰富的文化意蕴,体现了藏族诗人们对生命和人生价值终极意义的追问,并且使之具有了形而上学的哲理品质和浪漫抒情的诗歌气质,构成了藏族汉语诗歌的精神标记.  相似文献   

2.
藏族汉语诗歌受到了汉语文学的直接促发,是多元文化融合的产物。新时期以来,随着藏族汉语诗人民族意识的觉醒,他们的创作表现出对母语和母族文化的深刻依恋,从而在汉语创作与母语文化、走向世界和回归民族传统之间,呈现出一种徘徊、游荡的精神旅程和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以来,在甘南藏区形成了以藏族诗人为主体的创作群体,他们绝大多数是藏族,但用汉语创作,由于地域环境、文化氛围和生活体验的影响,诗作既有浓郁的地域和民族文化的深刻烙印,同时又不乏对现代生活经验的深刻体会,以及由于宗教的影响而对神性的感悟,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意识。甘南诗人群落的创作,不仅推动了藏民族诗歌传统的发展,也扩展了当代汉语诗歌经验的边界。  相似文献   

4.
当下一些青年藏族诗人的创作在诗歌语体的构建上创造性地呈现出了鲜明的特征,在从藏语到汉语的转变中,在两种文化的碰撞与摩擦中,他们的诗歌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从过去单一的民族化的写作中挣脱出来,对自身处于汉化背景下的艺术呈现方式进行认知.他们中的嘎代才让是值得关注的一位,他是以藏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写作的诗人,他的诗歌在语言和技巧上都与汉诗保持了一致,但作为藏族,他的无意识深处又具有独特的与不可替代的因子,他自身的文化基因是无可改变的.所以嘎代才让的诗歌总是努力地在一种主观色彩极浓的表述里,努力地拓展他诗作的藏民族群体意识.  相似文献   

5.
“城市”和“乡村”这两大意象,构成了于坚诗歌的两大话语体系,亦构成了诗人创作的空间背景和心理背景,这其中极其重要地包含着一种生态寓意。“城市”和“乡村”不仅从外显的空间关系更从内隐的诗性角度和精神层面构成了两种生态的存在样式,二者的映衬以及诗人心灵的游走实现并升华了诗人的理性期待和审美期待。放在纵向的诗歌生态链中考察,于坚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诗歌内容和诗歌形式具有一种诗歌生态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百年汉语诗歌的发展,有不少艺术思想、美学旨归,曾一度影响了写作与审美的思维方式,对百年汉语诗歌拥有相对稳定的美学认知,具有示范工具意义。这些艺术思想、美学旨归是承载了历史情感与历史内容的公认“模式”,它们从纷乱的现实存在,到生成相对稳定的规范体系,阶段性存在形态十分明显。对这些审美范式展开研究,意味着为百年汉语诗歌的审美文化记忆建档。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发展中,语言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从1949年到1978年的诗歌写作基本上处于他者化力量的规范之下,诗歌语言消解了诗性和审美性。在当代的发展过程中,朦胧诗和第三代诗歌先后经历了两次意义重大的语言学转向,并为汉语新诗发展赋予了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汉语和韩国语用空间概念隐喻时间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水平移动式隐喻,一种是垂直移动式隐喻.本文采用对比语言学的方法,重点考察汉语的方位词“前/后”和韩国语的方位词()所表示的时间意义及其所蕴含的时间观念,分析汉语和韩国语时间表达中的空间概念隐喻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相似文献   

9.
戴镣而舞——《丝绸帐篷》之生命华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次荣获普利策诗歌奖的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其十四行诗《丝绸帐篷》力透纸背,表现出多层次的真实意义。在传统的诗歌欣赏和新兴的诗歌隐喻解密的双层面视角下,这首十四行诗以其词语和意义、诗体等表层形式展示内容,以日常语言思维的隐喻方式蕴含深层意义。这一特点充分展示了在传统诗歌格律的约束中,诗人娴熟地表达诗情人生的自由,在优美的格律和简单易懂的日常语言表达中,抒展诗人对于"她"———诗歌女神之情怀:戴镣舞出自白式的十四行诗,始于愉悦,终于智慧。  相似文献   

10.
“文化身份”即Culturalidentity,也被译为文化认同。藏族作家汉语创作的文化身份意识历经觉醒、初显、 深入三个阶段。随着人们在全球化的语境对民族文化的思考越发深入,对民族文化身份的认识必将越发理性和清 晰,从而成为民族精神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藏族诗人如是说"是对当代藏族诗歌的一个综述性的评论,论及当代藏族众多诗人,涉及从上个世纪的50年代到90年代的藏族诗歌写作和它广泛的诗学主题.这些主题包括空间的圣化,历史的神话化,圣俗之间的紧张,宗教语境与当代生活语境之间的糅合等等.  相似文献   

12.
汉藏文化的积极沟通与交流是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之一,六十多年前江南学者诗人卢前存留的五首旧体诗歌、散曲和有关文章,见证了上个世纪抗战期间喜饶嘉措大师在内地文化界、教育界传播藏族诗学,介绍藏族诗人的重要史实,颂扬了喜饶嘉措大师为汉藏民族之间的诗歌文化沟通与传播所作的杰出贡献,证明了喜饶嘉措大师具有为国家前途、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的大无畏的爱国精神。  相似文献   

13.
更登群佩不仅是藏族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而且也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文章就更登群佩的生平进行了评价,并对他在藏文化发展中做出的功绩做了肯定。  相似文献   

14.
“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不仅是第二代中国现代文学学者的缺陷,而且在当前已成为中坚力量的第三代中国现代文学学者中也存有此缺陷;中国现代文学第二代学者中有的受“驯服工具论”的深刻影响,身上带有奴性,但也有人坚持独立思考,勇敢反抗。奴性是一种社会产物,只要社会需要,只要体制不变,即使没有听过“驯服工具论”说教的,照样也会奴性十足;第二代中国现代文学学者受恩泽于第一代中国现代文学学者,第一代中国现代文学学者担负起创建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任务,但他们是“未完成的一代”,尽管有创见学科的功绩,但未得到充分的发展;历史总是要不断地重写的,我最近修订的我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第三版)是要建立以“人的文学”为主线的新格局,以此角度去贯串整个30年的中国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们都能从审美的角度和修辞角度充分发挥和运用美女的独特功效,本文从表情功效、讽喻功效、比喻功效三个视角分析,指出可透过这些表层进一步感受诗人强烈的爱憎感情或深沉复杂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6.
藏民族和藏区题材的创作已经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成为油画艺术中国性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藏族、藏区、藏文化的油画创作表现出越来越丰富的多元化取向,藏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中出现了许多受当代社会意识形态以及文化环境影响的新内容与新思潮,其中包括:民族化探索与写实主义的强势延续、民族风情观和猎奇心理的退市、香格里拉情结的疏远与商业文化的介入、民族性观念的嬗变与文化强势心理的转变等等。这些变化意味着实质意义上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意味着艺术创作中的民族情感以及艺术创作态度从隔阂到认同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将现代藏语方言与代表早期藏语面貌的藏文进行比较会发现,许多在早期藏语中带有派生词缀的双音节词,在现代一些藏语方言中因为产生音节合并而单音节化。伴随而来的,是在这些方言中出现了一些早期藏语中所没有的复合元音等语音形式,并且还影响到声调的某些调位的产生。分析归纳迭部藏语中因音节合并而产生的种种语音演变现象,并通过音节合并的标志性词例揭示白马话与迭部藏语在语音演变形式上的相似性,最后从相似的语音演变现象追溯迭部藏语与阿里方言的渊源。希望此研究能为迭部藏语方言分化的断代和藏语方言地理学等其他研究领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藏学是指专门研究藏族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一门学科,它具有单一民族的综合性学科特点。藏学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传统藏学学科体系和现代藏学学科体系。传统藏学学科只限于“大小五明”、地理、历史和传记等范畴,而现代藏学已形成了多学科、深层次、广领域的世界性学科。近30年来,藏学学科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形成自己的学科特点和研究方法,但是,藏学作为一门学科,尚待建立合理的学科体系、科学的理论定式、统一的分类界限和规范的名称术语。  相似文献   

19.
语言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记忆,以及文化认同,因而流传在藏民口中代代相传的民间谚语,蕴含着藏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映射着藏民族的文化心理特质以及世世代代藏民独特的生命体验。本文试图通过对藏族谚语的语义分析,展示藏族谚语与藏族文化之间的关系,解读藏族谚语蕴含的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