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人移民文学的发展变化既与母国环境的变化有关,亦与其在移居国的生活变动有关。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之初移居国外的一代华人移民度过了移居生活的艰难适应期,开始从"局内人"的角度对移居国的文化做深度的考察。相应地,移民文学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质。以"灵性文学"为代表的华人移民文学通过基督教文化路径丰富了当代汉语文学的表现空间,是新世纪移民文学发展的一个新的价值维度。  相似文献   

2.
日本华人新移民文学在其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既继承了前辈留日作家的某些传统,也展示出自身因时代影响而形成的现实特色.本文在大体梳理出日本华人新移民文学三个阶段的演进轨迹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其所蕴涵的纪实性、边缘性和道德性的整体特征.  相似文献   

3.
李伟峰 《学术论坛》2003,17(3):107-109
美国是一个由移民构成的国家 ,各国移民共同创造了美国历史与美国社会。华人移民作为美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美国社会的经济、政治与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到现在为止 ,在美国的华人移民已经是第四代 ,但目前的中美之间还是单向移民 ,希望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在两国之间出现反向移民 ,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人们对侗族文学中自然环境描写的认识,主要停留在经济、审美价值层面而忽略了其中的生态科学价值。应该说侗族文学在形象地反映本民族古老历史、独特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文化心理等特质的同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意识,主要体现在神话传说、自然环境描绘、自然崇拜和民间习俗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澳洲,这个谜一般的南方大岛,对于中国来说,其魅力在上一个世纪的后十几年才慢慢显示出来.因而在这片沃土上滋生的华人文学历史也相对较短.可以说是80年代的移民潮催生了澳洲华人文学,而其开始走向成熟则是在90年代.目前在澳洲文坛已形成了相对稳定、正规的创作队伍,展现了"两代"华人作家在澳洲文学土地上拓荒耕坛中的千姿百态,为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澳文学交流,日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公元10—13世纪,东北亚政治格局变动较快,导致人口流动加速,与中国有着悠久经济文化往来的朝鲜半岛成为华人移民海外的重要目的地。由于政权覆亡、赋役沉重、生产条件恶劣、经济文化交往等各种原因,来自渤海、契丹、女真、两宋等地的民众通过营州道、傍海道等东北陆路和登州、明州航线,迁入朝鲜半岛。这些华人移民人数众多,身份构成复杂,共同为朝鲜半岛的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并推动了朝鲜半岛的民族融合,为以后朝鲜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综述对海外华人移民问题探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深入探讨太平洋区域和欧洲华人移民发展变化以及移民类型、心态特点与其总趋向,并展望90年代海外华人移民的发展前景,必将有助于促进亚太地区和世界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与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8.
近二十年来,对中产阶级的产生、演变,以及中产阶级文化的形成的研究成为西方社会学、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无论我国目前是否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中产阶级,依照中国的经济发展趋势,中产阶级必将在中国成为一个愈益壮大的阶层。因此,关注中产阶级形象和中产阶级文化在文学中的表现应当是一个有价值的研究课题。而在华人移民文学领域,这一课题的价值更加显而易见。与新移民文学的翘楚严歌苓和声名鹊起的张翎相比,陈谦的文学声名在新移民文学领域还不够响亮,但陈谦的作品却具有自己独特的风貌,她的写作始终盘桓在华人移民女性的精神苦闷、内心挣扎和现  相似文献   

9.
如果把那些以作者对事件的亲历性去感动人的“新移民文学”作品视为已有的“表达范式”的话 ,那么 ,对那些以其独具的言说形式逸出了我们已有的认知经验的作品 ,则可归入“另类写作”的范畴。它们的出现 ,对改变“新移民文学”的言说形式 ,提高整个“新移民文学”的艺术层次 ,无疑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移民、扶贫与生态文明建设——宁夏生态移民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实施扶贫和生态移民最早的省份,从南部山区向黄河灌区,宁夏对于改善贫困人群的生活和保护山区生态环境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我们的研究也表明,在新的形势下,宁夏移民面临着许多困难,这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以提供更多非农就业机会,增加移民资产,关注移民的社会管理创新,保护移入地区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崔朝晖 《学术探索》2012,(10):160-163
生态文明建设是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提出的,被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它的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而生态文学在此发挥着其他意识形态工具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因为生态文学叙述的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对严峻生态现实的文学反映。所以它对人有认识、教育和感化的作用,能陶冶人的情操和净化人的心灵,可以绿化人类精神家园,使人民大众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2.
在华人移民美国1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从“叶落归根”到“落地生根”观念的嬗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对它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华人移民美国的历史以及他们思想观念转变的原因,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政府的华人华侨政策及海外华人与祖国血肉相联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生态移民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社区运动过程,存在着多样化的社区冲突,社区冲突既可能是制度性因素导致的,也可能是非制度性因素导致的。因此,移民社区的整合就有制度化整合策略与非制度化整合策略两种方式。非制度化社区整合手段主要有社区组织手段、社区文化手段和社区教育手段,它们主要是在制度化整合策略作用引导下的社区积极变迁过程,形成生态移民过程中的非制度化整合———社区组织整合、社区文化整合和社区教育整合。  相似文献   

14.
在革命意识形态渐趋消退的1980年代,中国文学终于又恢复了对大自然的诗意描绘,生态意识渐露端倪.孔捷生的<大林莽>、阿成的<树王>等知青题材小说对历史进行反思时,就有意无意地透露了生态书写的信息.而徐刚等人的生态报告文学对现实进行了较为自觉而彻底的生态批判.虽说人类中心主义倾向的人道主义话语制约了作家们对生态问题的全面呈现,但是那些有边疆体验或农村体验的作家们还是慢慢地写出了对大自然的理想追求,生态意识也初露华彩.  相似文献   

15.
赖伯疆 《学术研究》2007,(1):136-140
印尼华人外文文学发生于19世纪中叶,为印尼文学的产生带了头,在马来文学的革新中起了先锋作用。印尼华人外文文学涉及重大的政治斗争和社会问题,揭露社会弊端和邪恶势力,表现各族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生活,反映家庭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问题,反映社会底层的各族人民的生活和风土人情,艺术形式多样,语种丰富,读者众多。  相似文献   

16.
试论生态移民工作中的民族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移民现象是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现象 ,其产生的原因很多 ,并且在形式和性质上都有不同之处。生态移民是移民现象中的一种 ,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尤其是对民族地区的生态移民工作来讲 ,它与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 ,在各个方面都将影响到被迁移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这一问题如果解决得适当 ,它将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如果解决得不适当 ,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少数民族自身的发展 ,因此 ,这是一个既重要又复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翻译伦理大多建立在文学文本分析之上,主要从语言、文化、意识形态等角度进行分析.借鉴生态翻译学中的生态视角审视已有的翻译伦理,提出以生态视角重新奠基伦理理论,抨击狭隘译者中心主义,融合翻译伦理与自然生态,探讨生态视角的翻译伦理能否作为普适伦理的可能性,试图挖掘翻译伦理的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西部生态贫困、生态移民与社区整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西部农村贫困主要是生态贫困,经济开发式的反贫困战略的有效性有限,需要采取生态移民的反贫困策略;生态移民不仅仅是反贫困的一种策略,它也是反贫困过程中的一种社区运动过程,它涉及到社区重组、社区组合和社区嵌入;在生态移民过程中,社区运动存在着社区冲突,它影响到生态移民的稳定性;要解决生态移民过程的社区冲突,就需要采取多种手段促进生态移民过程中的社区整合。  相似文献   

19.
新移民的生存焦虑指的是刚刚抵达居留国不久的新移民,由于生存问题尚未得到稳妥有效的解决而产生的忧虑和焦急的心理反应;“文化焦虑”则指新移民处身于新的主流文化语境中对自身民族文化身份的寻找或者说认同时所产生的一种困惑而茫然的反应。新移民的生存焦虑中,时时夹杂着对未来的美好梦想;而在文化焦虑中,更多的却混和着自己的文化想象,呈现为焦虑与想象的相交织。  相似文献   

20.
生态中心主义观照整个生态系统,而整个生态系统容纳所有生命,超越了人/动物的二元对立。这种以所有生命体共存为核心的生态伦理观,直接影响了21世纪以来的中国动物文学创作。动物不再仅仅是反观人性的工具或者符码,更是作为纯粹的审美主体探察众多生命样态存在的样本。以塑造狗和狼形象为主的中国动物文学,逐渐卸下了人性外衣,切近动物本性,尤以郭雪波、陈应松、叶广芩和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等作家为代表。郭雪波塑造新型的沙漠狼和狐狸形象,以期实现生态救赎;陈应松主张“人兽相融”,忧虑神农架面临的生态危机,批判引发生态危机的元凶——人;叶广芩以母性的包容和体恤,书写秦岭山地人和动物的冲突与和谐;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的动物小说则体现了纯粹的动物叙事和生态书写的本真。他们平视动物作为审美主体的主体性,彰显生态伦理价值观,塑造了一系列原生态的动物形象。确保动物的审美主体性的生成,既是21世纪以来中国动物文学的审美新变,又是基于生态中心主义和生态伦理立场的文学选择,还与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诉求相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