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移民文学是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而产生、发展的,因此,其发展的每一阶段都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进程有着微妙的对应关系。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以及对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融入,不仅改变着本土国人的生活,也对全球的华人移民发生着潜在的影响,华人移民的生存状态和文化心态都在某种程度上回应着这种变化。针对华人移民的研究也进入了跨国主义时代。多数新移民写作者的文学事业建基于以中国内地为中心的汉语文化圈,通过自己的文学书写和文学活动而建立起了一个跨国、跨文化的社会场域。在跨国主义视野中审视新移民文学新世纪以来的发展,可以看到两个明显的趋向,一是从故国回望、异域悲情发展到以文化自信为底色的文化观察与思考。二是在从边缘融入主流的过程中,对底层关注渐趋减少。这两个趋向是新移民文学在从边缘走向中心的挣扎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一体两面。  相似文献   

2.
华人移民文学的发展变化既与母国环境的变化有关,亦与其在移居国的生活变动有关。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之初移居国外的一代华人移民度过了移居生活的艰难适应期,开始从"局内人"的角度对移居国的文化做深度的考察。相应地,移民文学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质。以"灵性文学"为代表的华人移民文学通过基督教文化路径丰富了当代汉语文学的表现空间,是新世纪移民文学发展的一个新的价值维度。  相似文献   

3.
三峡文学是一个地理文学概念,它着重强调三峡自然和人文环境对相关文学作品的影响。三峡水库的兴建为当代三峡文艺作品增添了新的主题——移民。这种类型的作品倾向于表达三峡地区在经历这场世纪大工程时的人文变化和对立矛盾,在淹没与重建的过程中,"家园"的缺失引发了很多人文工作者的思考。小说《孔雀的叫喊》表达了作者追溯个人和历史文化家园的主旨,电影《三峡好人》更注重人文关怀,挖掘了人类共有的漂泊情结和苦难感,并试图在迁徙过程中重建自我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4.
陈梦 《兰州学刊》2014,(1):204-206
海外新移民作家回国后从事文学创作,成为中国当代文坛一支崭新的创作队伍,他们被学界称之为"新移民海归作家"。这种独特的文学现象溯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其产生发展缘由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和作家创作的个人因素,以及新移民文学发展的需要。根据归国方式的不同特征,将新移民海归作家分为中外双栖、回国求学和回国就职等三种类型。新世纪以来,新移民海归作家更是异军突起,先后出版小说、诗歌、散文、影视剧本上千种,他们的文学创作取得了巨7大的成就,对中国当代文坛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5.
与早期华人作家的作品相比,当代美国华裔文学的主题已发生了变迁,更多地转向了双重文化背景和视野下的华人对自身文化身份的思考.《接骨师之女》是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之一,在此以该小说为例,分析其中所体现的当代华人对中国文化和自身分化身份的认知.  相似文献   

6.
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作品《羚羊与秧鸡》自从2003年面世以来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批评。与其以往的作品一脉相承,阿特伍德的这部小说从自然环境深入到人类的精神、文化和情感环境中去,密切地关注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与发展方向。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和文化生态等四个方面来透视该作品中所探讨的生态失衡和生态危机,试图解读阿特伍德通过该作品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警示作用与带给我们的关于人类文明与人类发展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7.
移民文学的兴起已成为影响当今世界文艺格局的一个重要因素。法籍捷裔小说家米兰·昆德拉多年关注遗忘与记忆的文化母题,已成为分析当代移民创作现象的典型代表。昆德拉对移民艺术家的分类,折射出20世纪移民艺术家曲折的文化命运;昆德拉流亡前后小说主题、题材、语言的选择与变化,反映出移民艺术家认同异质文化的心理努力;昆德拉作品内在的含混与矛盾,呈现了移民作家文化归属的复杂性。由《缓慢》、《认》、《无知》构成的“遗忘三部曲”,致力于表达“身份”、“边界”、“认同”等“遗忘”主题,较好地接续了西方文学中的“去国怀乡”情结。流亡生活使流亡艺术家遭遇惨痛的文化变迁命运,这在某种意义上强化了艺术家对遗忘与记忆、认同与回归等人类文学母题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优秀的作家往往和优秀的批评家联袂而生。莫言小说《红高粱》的经典化,自然也离不开批评家和文学史家的参与。正是如此之多的批评家和文学史家的参与,才使得莫言其人其文的精神内涵获得了不断的增殖。同时,大众传媒的介入对于《红高粱》的经典化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历史地看,莫言小说《红高粱》的经典化过程,正是一个从文学边缘到文学中心的位移过程。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当下,重新反观莫言小说《红高粱》的经典化过程,对文学作品持以既不"棒杀"也不"捧杀"的公允态度,对新世纪文学的健康发展具有普遍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庄子》研究经历了从冷清到繁荣、从封闭到开放、从偏狭到科学的演进态势。具体说来,建国后的前30年,大陆《庄子》研究几乎随着思想政治运动升降沉浮,致使研究重点多在庄子的哲学方面,对庄子的正面评价也不够,在《庄子》文学研究方面,主要承接鲁迅、闻一多等前代学者关于庄子散文的理论建构而在微观层面有所推进。后30年来,学术界不仅对《庄子》的文学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对《庄子》文学的研究亦逐渐深入、拓展,出现了多角度、专门化的研究,在《庄子》美学及文艺思想、《庄子》的风格、《庄子》的艺术形象、《庄子》与散文、《庄子》与寓言、《庄子》与小说、《庄子》与诗歌、《庄子》与神话、《庄子》文学的比较研究以及《庄子》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回顾建国60年《庄子》文学研究的进程,认真总结学术界所取得的成就及不足,对今后《庄子》文学研究具有积极的正面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以来,北美新移民文学呈现出某些新的特点,可简约地归纳为:异族形象的着力塑造、杂居体验的深入认识以及文化视野的真正拓展,而当下的北美新移民文学研究,因缺乏应有的比较意识和平等对话的跨文化视野而表现出某种偏颇与滞后。比较意识要求能把握到异族交往与杂居体验的双向性,而平等对话的跨文化视野要求在研究中不仅要超越"文化中心主义",还要尊重文化差异以及正视文化的外在性。而"异族叙事",践行"面向他者"的精神,是当前北美新移民文学研究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1.
中国小说发展,自"五四"新变以来,已近百年,而当下诸多迹象表明,中国现代小说传统正发生着深刻的转向,正应"百年中变"之数。作为当代小说诸家的一方重镇,贾平凹正是这一重大文学史转折点上的标志性人物。从《太白山记》到《老生》,贾平凹以睥睨百代的文学野心在"中国小说时空""中国变形意象""笔记、话本语体"等方向上,对古老中国想象世界的方式进行了当代转化并以体量惊人的文学长度清晰地勾画出这一文学史转向的轨迹。  相似文献   

12.
《理论界》2019,(10)
《小约翰》是鲁迅极为推崇的一部欧洲童话小说,也是鲁迅最为得意的译作之一。从文本内容与思想情感来看,《小约翰》与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有诸多相通之处,即两个文本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野草》所蕴含的鲁迅的哲学思考,如梦、存在、希望、对人类的爱与恨等,在《小约翰》中也有着相近似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于文夫 《兰州学刊》2012,(10):80-82,89
新中国建立至上世纪末,工业题材小说一直承担着弘扬时代精神、书写社会变革的重要任务。随着新中国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入发展,新世纪后的工业题材小说创作也面临着困境与突破。曾经是文学主流的新中国工业题材小说创作,新世纪以来表现差强人意,出现滞缓,难觅多角度、全方位、分层次展现中国当代工业文明景观或深刻挖掘当下工人命运变化的精品力作。同传统工业题材小说相比较,新世纪工业题材小说的内涵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在生产空间、人物形象、创作理念、审美价值等方面发生了大的转变,厘清这些转变,对新世纪工业题材小说创作的突破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冯雪峰 《云梦学刊》2009,30(4):103-105
文学理论未来的发展问题成为了当下学界讨论的热点,甚至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反思与担忧。刘恪《现代小说技巧讲堂》、《先锋小说技巧讲堂》二书,在思考理论与写作实践的关系,本土语言诗学的建构以及理论与文学教育的关系这三个方面问题时取得了突破.开启了理论思考的一个新向度。  相似文献   

15.
贺绍俊 《东岳论丛》2011,32(2):5-11
网络文学是新世纪文学中最具新意的文学因素。网络文学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它在审美形态上、语言思维上形成了一套与传统文学迥异的系统,从本质上说体现为后现代性。网络文学采取功能提纯的方式重新分配文学的功能承担,从而具有小说的娱乐化、诗歌的率性化、散文的载道化的特点。网络文学在新世纪对传统文学构成了一种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明人笔记中包含丰富的小说资料,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有明一代小说批评生态的独特样貌。明人小说观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其时文化小说观仍占主导地位,但也有人认识到小说文体的独立性,有些人则杂糅文化小说观与文学小说观。明代一些小说评论者对小说家创作心态、才情禀赋及其所处时代之文学生态、文化思潮尤为关注,这些要素成为其小说批评的重要维度。明代小说传播过程中出现的诸如作伪、禁毁以及《水浒传》在民间丰富多样的传播与接受方式,《金瓶梅》在文人小说圈的流传,瞽目艺人的小说演说等,也是观照明代小说批评生态的重要视域。  相似文献   

17.
印度尼西亚华文散文,经历了由吟咏漂泊的游子之歌到面向印尼当下生活的转变,但作者的内心深处仍渴望保留自己的文化之根.散文中"故乡"由昔日单一的指向演变为互为表里、互为补充的双向所指既指华人的现实家园,即蕴涵着作家生命与社会认同的"实体性故乡";也指华人的文化家园,即华族族群精神所系的"精神性故乡".在两个家园背后,表现了华人在现实和文化上的双重流浪中试图摆脱困境、寻求新生的美好理想.  相似文献   

18.
王兆胜博士是坚持文学的精神品质的批评家,他用《文学的命脉》为自己的论文集命名,表明了他对文学基本价值如爱、美和自由等的关切和诉求。这是一部富于理性色彩、人文情怀和学术品位的著作,它以鲜明的问题意识和深邃的思考为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和研究贡献了值得重视的思想成果。作者有意要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某些侧面进行总结,他的论文多有以“20世纪”冠名者,如《20世纪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局限分析》、《北京文化与20世纪中国散文》、《论20世纪中国性灵散文》、《论20世纪中国艺术家散文》、《论20世纪中国散文研…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奈斯博小说重写莎士比亚经典悲剧《麦克白》的书写策略,探讨作为大众文学样式的犯罪小说如何借助经典文学实现“价值最大化”,从而提升其本身的文学价值。奈斯博将莎士比亚《麦克白》的情节、人物、情绪、思想融入其犯罪小说叙事框架,实际上使自己成为莎士比亚跨越时空的共谋人。他通过小说叙事对罪恶意识的思考,富有创意地再现了麦克白的反思,从而建构起当下与经典的关联。奈斯博重写《麦克白》为当代大众文化语境下传承经典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案例。  相似文献   

20.
严复不仅是著名的翻译家和启蒙思想家,而且是19世纪末中国文学变革的先驱。他引进的进化论思想为文学观念变革提供了思想武器,确立了发展、变革的文学价值观的必然性与合理性;他与夏曾佑合著的《本馆附印说部缘起》把人性本体论引入小说领域,开“小说界革命”先河;他在《诗庐说》等文章中最早提出了文学审美价值论;他的散文吸收了西方论说文体注重逻辑论证的特点,被称为“逻辑文学”,在散文文体演变中起了重要过渡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