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对孙悟空被称做英雄或好汉形象的特征要从《西游记》文本形成的历史文化条件去做考察。小说中英雄立象文脉与当时文化思潮发展,特别是心学新进流派代表人物评议英雄的价值取向有关系。原情论势与接近百姓日用等思路在寓言小说里英雄特色形成中起着推动作用。紧箍作为金色头箍同棒上金箍、金睛火眼及总体上金猴与心猿一体兼象等因素紧密呼应,为孙悟空形象内外相应、气骨相成提供关键因素,起着贯穿寓言题旨的作用。作为体现全书寓意的主要角色,孙悟空从称号到事迹都显示了重心行的可贵。心猿成佛作为"五众成真"的代表,显示向上精神的教益。  相似文献   

3.
孙悟空出生地东南移是其形象演变中寓言特征加强与题旨、结构要求象其物宜文脉的一种体现,多种素材的化用显示六位时成精神贯注文思而具典型化的功效。孙悟空姓名双取的历史文化因缘与猿、猴和人的兼象是适应心性兼修题旨的需要。孙悟空号称太乙真仙被反复点染是与百回本校订者、写作者关系的一种不可忽视的线索。孙悟空等形象历史文化成因考察离不开思维方法与形象审美价值品位关系的探究。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百回本描写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具有体现象其物宜精神的立象功效。由此显示对以前写取经故事诸种文本寓言特征增强的文脉轨迹,可以看作对火眼金睛作为角色审美能力和眼光特征的体悟史。理解孙悟空形象涉及通俗又通雅的情节是领悟这部小说艺术特色的重要视角。在这些情节中蕴含着当时文化思潮和社会生活变化对写定者、校订者的曲折影响。孙悟空形象体现象征人心而且重在心行的立象追求。他参加取经团队前后变化中体现时位相因的文脉也显示了追求成人历程中立象境界的变化。这为人们提供了耐思量、耐体悟的审美文化层次。  相似文献   

5.
《西游记》取经故事结构与题旨有个相生相发的演变过程。随着各种相关作品寓言特征的逐步强化,立象结构也产生着变化。百回本突显"心性修持大道"与《心经》"五蕴"课题解决的关系,形成以观世音访求取经人才为主的纲领性结构,以取经"五众"作为体现结构功能的重心形象。小说结构纲领中对取经历程的目标与角色关系的细致安排与全书丰富情节相呼应,既显示"心性修持"需要发挥象罔的思路,又显示各种创造包括艺术创造都需要谋略的哲理。取经团队构成紧扣结构与小说题旨的需要。"五众"是以心行为最活跃因素的个体与整体统一的象征形象。"仁者"与"行者"的统一体现明代心学新进流派的积极思想光源。观世音形象与结构及情节的密切关联,是借佛教菩萨寓言立象的出色创造。  相似文献   

6.
《西游记》小说是世代累积型的古代名作。如何探究《西游记》立象演变中的脉络,古今中外都要贯通,但要着重体悟中国美学立象学说。从书名变迁看,《西游记》书名变化重“游”字,“西游”不是以前“诗话”本所述只是一次到达西天取得经文,而在孙行者经历来说,到达西方却是多次。这是唐僧师徒形象组合为象征人生不同功能的写法。看似离开玄奘取经故事历史条件的后代文辞运用,却正好把寓言立象中如何象其物宜的历史文化印迹留下来了,把参与改编、写定及介绍、传播《西游记》故事的人们那些知识、情感与情趣留下来了。这是审美阅读不可忽视的。从角色看,《西游记》小说在世代积累而成中几经变易,唐僧五众角色之间矛盾的解决,差异的调理,终于促使和谐团队的形成,集体实现了新的成就,《西游记》小说立象寓言特征的演变情况放在唐僧取经团队建构上说,有多层次、多角度体味形象所具审美价值的可能性。对这样的审美创造的特定取经团队的形象,应该立足于中国美学立象学说,兼融西方和其它国家、民族美学或审美经验中的有益东西,加以会通。  相似文献   

7.
《西游记》小说百回本第六十四回是对全书立象追求做点题的。无论从西游取经故事的几种小说版本写荆棘岭寓意发展变化看,还是从体现立人需要由性命双修进到倡行心性修持思路有超越性的文脉及从此回设置为题旨所需立象结构必有部分看,都不能认为此回为后人增加的"伪笔"。本回通过写唐三藏谈论修持心得,把"发挥象罔"作为重要命题提出,点明全书立象追求与立人修持的方法论,显然具有明代儒家心学新进流派与佛教禅宗心法及道教南宗重心行主张互相影响而做出新探索成果的意义。本回也通过写唐三藏心理变化与情节演变的关联引出品味境界有关学问的艺术课题,显示了境界品味与真、善、美价值体现密切联系的性质。由之也显示出中华传统美学境界品味学说重人品、重德才关联和言行一致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西游记》通过孙悟空这一形象的人生历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生命成长过程和生命的意义。童年的孙悟空生活在世俗之外的净土之上,他活泼开朗、顽皮可爱;青春期身体和人格开始发育和成熟,原始的野性和赤裸的欲望像潮水一般涌现而出,面对这种足以毁灭一切的生命力量,吴承恩让我们看到了生命最恣意的绽放和随之而来的沉重;成年是理性、明智的代名词,在观音菩萨不失时机的引导下,孙悟空开始按照“社会原则”来行事,在严谨的社会秩序下找到了自己发展的最大空间,并最终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9.
关于孙悟空的形象问题,学术界已有众多的论点,但很少有对其象外之意作进一步探讨的。如果打破惯常思维去通读《西游记》,就会发现吴承恩所塑造的孙悟空形象是一个高度异化的悲剧形象。从异化悲剧的诞生,经历异化悲剧的过程,最终达到诛心之悲剧结果,整部《西游记》可以说是孙悟空异化的悲剧史。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是从高丽(918-1392)末期开始传入我国的。在明代通俗长篇小说《西游记》以前,宋元时期已有关于《西游记平话》的介绍。译官们的汉语教科书《朴通事》里已经有关于《西游记平话》的部分内容——《车迟国斗圣》。现在在韩国对《西游记》的研究虽不能算活跃,但也始终没有间断过。经调查,现有博士学位论文4篇,硕士学位论文8篇,小论文数十篇。在韩国,不但有关于《西游记》的学术研究成果。而且,人们对于《西游记》的翻译出版也怀有极大的兴趣。现在不但有几种全译本,而且精读本及童话书籍也有几十种之多。  相似文献   

11.
杨戬是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里一个非常活跃的人物。这个人物与孙悟空形象有诸多相似之处,应是借鉴了孙悟空形象的某些因素。更为重要的是,杨戬是在众多二郎神传说基础上塑造出来的一个形象,而二郎神与取经故事里的那只猴子在早期演化过程中就已颇有渊源关系,所以杨戬与孙悟空的相似,也可以说是这个演化过程的自然结果。总之,杨戬形象的塑造体现了《封神演义》作者处理各种先行素材的高超艺术手腕。  相似文献   

12.
13.
《西游记》中所见佛教经目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西游记》实际所涉及的佛教经目44种进行考证,认定其中与佛教经目全同者计19种,基本相同者计11种,无此佛教经目然与佛教有一定关系者计10种,查无所据者4种。这说明,《西游记》的作者并不是如鲁迅所说"尤未学佛",《西游记》中所见佛教经目亦并非完全"荒唐无稽"。然作者亦不是虔诚佛教徒,其创作《西游记》亦并非有意宣传佛教。  相似文献   

14.
《西游记》是运用艺术手段进行的中国精神哲学的建构尝试。源起传承中,其故事内容不断丰富,这正是中国精神生活发展、完善的真实写照。《西游记》搭建神话平台,借助审美力量将释、道、俗、儒等意识形态推向精神境界的顶端。同时,挖掘取经人自我意识中的任性、定性、俗性、魔性和耐性层面,把取经上升到知行合一的行动理性高度,通过对诸精神价值的表现和选择,窥探中国民众的精神命脉和核心价值。《西游记》的艺术宗教是伦理精神的宗教,它以伦理目标的实现作为统摄,达到至善境界,因而,上升到精神哲学意义上的喜剧高度。这是自我意识在客观方面获得确证和圆满的精神解放状态。《西游记》印证了中国民众践行伦理理想的艰辛历程,张扬了中国伦理精神的浪漫情愫。  相似文献   

15.
《西游记》中的故事多有本事可考,本文聊举十则。孙悟空龙宫得到金箍棒、祭赛国索回佛宝、金兜洞丢失金箍棒皆取自《法苑珠林》。孙悟空偷蟠桃后遭天兵围剿取材于《太平广记》。孙悟空与如来斗法的故事与《大般涅槃经》的相关记载大同小异。人参果似是《神异经》与《酉阳杂俎》里的两种异果"杂交"而成。孙悟空与鹿力大仙的比赛内容是《拾遗记》里提到的浣肠。女儿国最确切的原型是《后汉书·东夷传》里的女国。木仙庵谈诗的场景完全来自于《东阳夜怪录》。比丘国以小儿心肝入药的故事脱胎于《新唐书·杨虞卿传》。孙悟空随处召问土地的情节则来自于《吴越春秋》。  相似文献   

16.
<西游记>把传统文学的"七复"模式用为章回说部叙事节律的重要依据,扩大了"七复"模式应用于文学篇章结构的范围.同时,其以"七复"写神变的具体手法为独特的创造,至于观音菩萨为取经人"释厄"与"八百里"山与水"的循环暗藏"七复"之玄机,更是全书叙事之大密谛.<西游记>对"七复"模式的运用,不仅能化腐朽为神奇,而且别出心裁,为中国文学特别是小说叙事提供了新的经验,创造了新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