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两种生产"理论是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之上的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当今时代条件下,由于人与自然的矛盾空前突出,"生活资料的生产"与"人类自身的生产"同时受到生态环境的困扰,人的环境需求严重匮乏。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就要尊重人的全面需要,扬弃人与自然的双重异化,把人与人的生境有机统一起来,从"两种生产"走向"三种生产",切实把环境生产置于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刘冠军 《齐鲁学刊》2007,3(6):116-122
从经济哲学的视角看,社会科学和社会劳动的自然力是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一对重要的范畴。尽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将社会科学和社会劳动的自然力都视为"不费分文"的生产力,但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角度看,社会科学和社会劳动的自然力这两种不费分文的生产力在价值增殖的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前者并入生产过程转移其自身的价值进而使商品的价值量增加,而后者并入生产过程不增加商品的价值量但增加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同时,社会科学和社会劳动的自然力这两种"不费分文"的生产力又都是价值增殖过程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是同一个过程的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二者并入社会生产实现价值增殖时的社会前提具有"一致性",实施过程具有"同时性",实质联系具有"内在统一性"等。因此社会科学是父,社会劳动的自然力是母,双双并入社会生产过程,共同结出"新增价值"之果。  相似文献   

3.
既然空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它就不可能具有主观性、意识性,也不可能是精神的存在方式。先在的、外在于人类实践的自然空间不可能是人创造的。我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事物的原有空间形式,新的空间形式是适合于人类生活的。但我们不能创造物质本身,只能改变物质的具体形态,因而,我们也不能创造空间本身,只能创造具体事物的空间形式。社会存在是物质的高级存在方式,社会存在的空间形式可以称之为社会空间。但"社会空间"不表示这种空间具有社会性。社会存在包含着自然存在,不是自然存在的存在是非存在。社会空间实际上是社会存在的自然物质基础具有的空间形式。空间是物质的自然属性而非社会属性,"社会空间"不具有社会性。空间的生产只是生产的一个方面,不能用"空间生产"的概念代替"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方式"的概念,应当从生产方式来理解人类历史和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在空间上的扩张、争夺。  相似文献   

4.
郑福来 《理论界》2004,(3):41-42
人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命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就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又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原则,认为这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形式的基本原则。但是人的发展是受社会历史实践制约的,而物质生产是人类实践最基本的形态,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生产方式。人类的生活资料需要靠物质生产实践创造,人类进行物质生产、再生产的生产资料也需要由物质生产实践创造出来。马克思说:“物质生活…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的两种生产理论阐明了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的生产的关系,是我们处理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理论指导。我国从1999年步入老龄化国家行列,成为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并且人口老龄化程度呈不断加重趋势。近年人口学界的预测显示,在不久的将来,我国适龄劳动人口数量将出现短缺,不足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面对这样的形势,我国应从调整完善计划生育政策、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生产力、适当延迟退休年龄四个方面入手,处理好物质生产和人的生产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降低老龄化问题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关于两种生产的理论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近几年来,我国理论界对两种生产理论的认识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本文将对两种生产理论中的若干理论问题,提出我们的见解,就教于学术界同仁。 一、正确理解两种生产的基本原理 在两种生产理论问题上的歧见,往往是由于对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中关于两种生产的基本思想的不同理解所产生的。因此,正确理解恩格斯的这一基本思想,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两种生产的理论的关键。恩格斯认为“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据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原著的考证,说明“物质资料再生产”与“人类自身再生产”──“两种生产”,既不是二元论,也不是交替决定论,更不是恩格斯晚年对其历史唯物主义的否定。“两种生产”共同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一贯思想。  相似文献   

8.
黄旭 《天府新论》2024,(2):1-10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两种生产”理论一直是国内外学者讨论的焦点。通过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关表述可以证明:一是“两种生产”理论是符合唯物史观基本原则的科学思想;二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应当包括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两个方面;三是血族关系和经济关系对社会制度发挥着“依次支配”的作用,而不是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对社会发展起“依次决定作用”;四是在“归根结底”意义上,物质生产是历史发展的唯一决定性力量,而人口生产只是在物质生产不发达的情况下表现为物质生产的特殊形式才能发挥决定作用。任何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都要基于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的发展。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9.
吴瑞敏 《学术月刊》2012,(12):38-45
在马克思的自然观中包含有两个阐述人的自然界限的重要命题:一个是"退缩的自然界",该命题经常被误解为人类中心主义或者工具理性主义的自然观,而事实上其中已经蕴涵有马克思对人的自然界限的隐性表达;另一个是"自由的自然界",该命题迄今尚处于被掩蔽的状态之中,而事实上它代表着马克思对人的自然界限的显性表达。透过这两个命题可以看到,"人的自然界限"是马克思的自然观的一个本质性的维度,也正是这个本质性的维度指证出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辩证法"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性,以及奠基于这种内在统一性之上的"自由社会"和"自由自然"的内在统一性,而后者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阐述的未来社会"两个和解"思想的基石。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大众和学者都把生产狭义地理解为物质生产,事实上这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的误解.复旦大学孙承叔教授以"现实的人"为马克思历史哲学的逻辑起点,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社会有机体的四种生产理论.现代社会中四种生产的新发展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新的矛盾关系,更验证了马克思四种生产理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1.
关于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时起,直至恩格斯晚年,他们都把关于两种生产的理论作为一个重要原理,包括在唯物史观之内。 早在1845——1846年,马、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就对这一问题作了概括和论证。他们指出,生命的生产,包括“自己生命的生产”和“他人生命的生产”两种。自己  相似文献   

12.
张三元 《学术界》2013,(6):74-87,283
马克思对"抽象的人"的批判始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完成于《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是"现实的个人"从孕育到诞生、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现实的个人"是在现实的生活资料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现实社会关系中获得具体规定的。可以从自然性与社会性、感性与理性、利益和需要、生活资料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等四个统一中把握"现实的个人"的基本特质。作为一个哲学范畴,"现实的个人"具有抽象性。"人民"是"现实的个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逻辑延伸,在现实生活中有抽象化的倾向。"公民社会人"是"现实的个人"在当代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复归"和具体表现形态,是时代精神的彰显。重塑"公民社会人"和构建公民社会是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王贵明同志的《生产概念和两种生产在历史上的作用及相互关系》一文(载《哲学研究》1980年第六期),颇有独到见解,但有些观点却是值得商榷的。本文略谈一些管窥之见,请王贵明同志及理论界的同志们赐教。王文认为,恩格斯1884年在《起源》第一版序言中提到的“直接生活的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是两个不同的生产概念,“直接生活的生产”是由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构成的。我不同意这样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物质生产与自由活动的关系问题,是唯物史观和整个马克思主义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从二者的对立到二者的同一,再到二者的对立统一.其中第一次否定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完成的,标志着人本主义范式的最终解体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第二次否定则发生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自身的发展和成熟.正是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物质生产→自由活动"的上升逻辑出发,马克思在<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中明确提出了"自由王国既以必然王国为基础又在其彼岸"的思想.这一思想,代表了唯物史观的最高水平,为我们把握唯物史观的实质,划清其同"经济决定论"庸俗理解的界限,回击人本主义和后马克思思潮对唯物史观的"颠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依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这是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中所说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的语境中,尤其是在1844年前后的著作中,明显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现实的人".一种是费尔巴哈式的"现实的人",其本质仍然是"抽象的人";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的人",其本质是"在社会中、历史中行动的人".对这两种人,必须加以明确的区分,才能准确地把握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及世界观转变的历程.  相似文献   

17.
1、马克思认为:“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人类的这种能动性集中地表现在人类所从事的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之中.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这种直接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又分为两大方面,“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人类在这两大生产领域及两大生产过程中能动性的体现,既表现为人类在改造自然界、支配自然界来为人类自身的目的服务及所取得的日益丰富的物质生产成果;同时也表现为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对自身的再塑,其中主要表现为人类对自身生产规律的日臻完善的认知以及创造出的与此相适应的繁衍方式即人类婚姻形态.这两大生产领域生产力的共同作用力,是创造和推进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最本质的动力.  相似文献   

18.
恩格斯说过:“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这就是说,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是物质资料和人类本身的两种生产。而田地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先决条件,与人口是紧密相连的。我们把明清时期广东的人口与田地的变动结合起来研究,对于认识封建社会后期人口与田地发展的规律、人口与田地变动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以至对当前制订人口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规划,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科学发展观的人文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磊 《理论界》2009,(3):37-38
追求发展是每个国家和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共同愿望,而如何看待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确立科学的发展模式,则是21世纪人类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进行了阐述.进而,从人的生存和发展、人自身的发展两个方面论述人的全面发展.然后从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人类与自然的统一、人类与历史的统一三个方面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人本主义的回归.  相似文献   

20.
<正> 上个世纪,两种生产理论曾经受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高度重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它对当今社会实践依然放射着智慧之光。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着眼于现实人的活动,指出人在生产中“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并且认为:“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因为“动物不能把同类的不同特性汇集起来,它们不能为同类的共同利益和方便做出任何贡献;人则不同,各种各样的才能和活动方式可以相互利用,因为人能够把各种不同的产品汇集成一个共同的资源,每个人都可以从中购买所需要的东西。”这就围绕人的需要勾画出人类基于自身的社会规定性,从事生活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整体轮廓。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阐述了如下思想: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使人的需要不断得以满足,同时又由此不断引起新的需要,这种新的需要不断地被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