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冯雪峰在建国后8年多的时间里,将主要精力投到文学批评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勇于面对和回答文坛中出现的各种新的重大而复杂的问题,注意对作家作品进行细致而客观的分析。在分析作品的思想价值时,也注重从艺术上去区别其优劣。他乐于发现新人、奖掖后进,也敢于批评错误、指出缺点。他对鲁迅生平及作品的评价中肯而有说服力。其文艺批评的思想资源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现实主义是他文艺批评的标尺。  相似文献   

2.
写意油画是西方绘画与中国传统美学碰撞融合的产物,在创作中融入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写意精神,是油画民族化的体现,写意油画注重“写”与“意”的表达,其绘画语言区别于传统西方油画的表现形式,借鉴传统中国画线条、色彩等形式,以意造型,实现对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获得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就必须使之通俗化、艺术化和大众化。从加强语言修炼的角度思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可行路径,增强其理论通俗化的可行性和实践性,这不仅需要从语言艺术性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加以凝练,而且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内容必须因材施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言艺术的表现形式要多种多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言艺术尺度的把握要科学规范。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走近群众,贴近群众,被群众真正掌握,并且能够用通俗化的理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文学以荣辱观作为文艺批评的道德伦理要求,不仅可以保障文艺的社会功能的实现,有利于展示出文艺的时代性特征,同时也有利于文艺创造出具有永恒魅力的文化艺术产品。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围绕赵树理语言大众化问题进行了很多讨论,但离开作家早年的语言背景,这个问题很难讨论清楚。本文认为赵树理大众化语言的发生除了受到早年生活环境、早期教育的影响外,他对农民或农村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以及战争时期特殊的时代导向,对其语言风格的形成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身份认同与时代导向是赵树理大众化语言风格形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圣经》英译本独特的大众化语言特色是其之所以能够对英语产生广泛而深远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圣经》英译本大众化语言特色主要体现在大量使用大众化的简单词语、句子结构以及简单连词and的妙用等方面。《圣经》原文语言的大众化是其英译本大众化语言特色的基础,而英语世界在翻译过程中特别注重忠实于原文大众化语言风格则是其英译本大众化语言特色得以生成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7.
8.
濒危语言语档不是调查记录者的个人资源,而是语言族群的资源、民族资源、社会资源、国家资源。因此,濒危语言有声语档的建设要防范进入重藏轻用的误区。语档资源要想共享和服务社会,就必须走大众化、现代化和产品化之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语档资源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9.
我国传媒中存在诸多不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语言问题,如隐含封建思想的语言、歧视性语言、人文精神缺失的语言、暴力色彩浓重的语言、与时代特征不符的语言、恩赐民众的语言、八股式的语言等。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一些传媒工作者受陈腐思想的左右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遭遇观念壁垒;媒体的官方代表身份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遭遇体制缺陷;教条化、封闭化的惯性话语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遭遇语言鸿沟。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应着力提高传媒人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强化媒体公器角色;加强对传媒宣传艺术的研究,创新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10.
瞿秋白所倡导的文艺大众化和新时期时行的“大众文化”(即非政治的、商品化的、消闲的 ) ,有着质的不同 :瞿秋白以为文艺大众化的中心课题是革命文艺必须是“大众的” ,“向着大众去” ;瞿秋白关于“新现实主义”的论述与构想和 90年代出现的“新现实主义” ,也有着原则上的差异 :瞿秋白关于新现实主义的基本构想是基于现实的历史必然的把握 ,从真实性、倾向性和艺术性的辩证统一中阐述新现实主义的特质。瞿秋白的文艺论述对当前的文艺创作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冯雪峰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中国化的自觉探索者。其突出贡献是他努力构建的政治倾向与文艺创作相统一的革命现实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一个以现实主义文艺创作必须同中国民主革命的现实要求相结合为基本理念,以文艺与现实之关系为主要理论支点,以“人民力”和“主观力”的辩证统一与转换为创作力量源泉,以“文艺大众化”为努力方向,涉及到创作心理机制及典型形象的创造原则等诸多重大理论问题的中国化了的现实主义理论体系,并在其“鲁迅论”的批评实践得到了理论效力的检验,因而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体系中的不少缺憾也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进一步探索提供了反思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如今 ,“引词入文”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修辞现象。从艺术上看 ,有明引、暗引两种形式 ;从内容上看 ,有正引、反引和泛引三种情形。这种引用具有增强表达效果和强化艺术魅力的双重修辞功能。前者主要体现在三个“有利于” :有利于刻画人物 ,有利于揭示主题 ,有利于点染意境 ;后者则指读者因此而产生共鸣效应和同构效应  相似文献   

13.
语言偏离现象是英语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偏离是突破常规的语言现象。分析文本中的词语搭配、句式变化及其产生的偏离现象,有助于读者更透彻的认识文本的主题,体会其突出的文体效果。  相似文献   

14.
模糊,做为语言的一个属性,其主要作用就是使语言更丰富多彩。在文学作品中,各种模糊言语形式往往发挥了其独特的文体功能。本文从语义模糊词,语义由精确向模糊转化词,模糊限制语,矛盾词语的反常搭配,缺省模糊及模糊言语段落等几种形式来表现模糊语在文学作品中的不同文体功能。  相似文献   

15.
文学中的生与死从根本上说是生发于斑斓的文化背景的对文化的或深沉或浅显的一种解释。与各自的多种色彩的背景相关。一般有三个背景:一是自然背景,二是社会背景,三是宇宙背景,这些背景都涵盖了人类文化的深刻因素。每一种文化背景都是不相同的,并且都能导致文学生与死描述的差异,乃至对立都有其存在的理由。  相似文献   

16.
尼扎米丁·艾里希尔·纳瓦依作为15世纪突厥语文学巨匠,在当时的社会政治舞台上影响很大.他的文学创作形式和内容高度结合,达到了当时突厥语文学的巅峰水平.于此同时,他在波斯文学作品的影响下,不断从波斯文化中吸取精神食粮,直接用波斯语创作了很多作品,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文学遗产.  相似文献   

17.
作为语言的本质属性,模糊语言在汉文学作品中大量存在,通常可分为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两种.汉文学作品的模糊性主要是由汉语本身的语言特点、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及读者对原文的不同的理解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对文学语言的形式化思考,是西方文论发生现代转换的内在动因。从形式语义的直观、自足维度来切入和界说文学审美性的研究途径,亦构成了文学语形批评的范式效度与限度。一方面,它带来了新的分析客体与规范,拓展了文学理论研究的视域框架,深化了人们对于文学构成的审美认知;另一方面,它又陷于传统的文学还原论窠臼,无力涵括文学与"语言外"事物之间的复杂关联,从而难以对文本生成的运作机制及意识形态效果作出有效的阐释。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经典产生于19世纪中后期,但是具有十分鲜明的审美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内涵.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经典继承和发展了卢梭、康德、席勒等审美现代性传统,对资本主义社会和启蒙现代性进行反思和批判,确立了无产阶级文学批评的超功利性、自律性、反思性,并且在全球化思想的指导下奠定了文化现代性的主要方面--不确定、差异性、模糊性,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