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经济走向市场化的历史进程中,“形象”的内在能量仿佛爆炸性地释放出来了。国家讲究国家形象,政府讲究政府形象,城市讲究城市形象,企业讲究企业形象……形象成了社会各方面在竞争中求发展的一个“机缘”和法宝。但在实际工作中,关于形象的问题又扭起了一个解不开的“结”,即:  相似文献   

2.
“红毛番”形象在中国民间口传、官方文献和文人笔下分别产生出不同的文本。三者之间同中有异,又变迁互动,使“红毛番”形象产生了一个明显的增值过程。它解释着形象自身,同时见证着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史。  相似文献   

3.
运用Internet来实施企业CI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商战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已逐步由“商品力”、“销售力”过渡到了“形象力”的竞争上来了,传统的塑造企业形象的方法费时,费力,效果不佳,网络的快速发展给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他者”的浮沉:评贾平凹长篇小说新作《高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平凹新作《高兴》塑造了一个具有新质的农民形象——刘高兴。他自觉认同城市,却遭到城市中国的拒绝。“垃圾伴生物”是进城农民在“城市中国”存在的隐喻性描述,无论是表层话语还是深层文化结构,刘高兴都是“城市中国”的他者。“最丑,也最俗”的五富是乡土中国农民形象的“代表”。刘高兴作为城市的“先适者”,自觉地带领“五富们”进入城市生活之中。刘高兴追求的不是个体解放,而是一个群体的解放问题。拒绝个体超脱、追求群体解放的刘高兴形象使当代底层文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思想高度,揭示贾平凹对当代乡土中国农民整体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国家形象建构,事关一个国家的团结稳定与长治久安。在新中国初期,新的民族政策的施行和新的边疆治理模式的形成促进了边地诗歌创作的“异军突起”,为建构“多元一体”的国家形象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在多民族语境下,边地诗歌从风景、新人、民族文化等层面,通过边地风景重构、革命新人型塑和民族文化发掘等,对国家形象的多维空间进行了“翻新”和拓展,实现了新中国国家形象的再造与民族国家认同感的生成。在建构新中国国家形象过程中,边地诗人以“他者”视角,采用“赋魅”策略,视认同为旨归,通过文学“想象”等方式,实现了民族国家共同体之同步建构,为新生政权合法性及合理性地位的取得,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诗歌文本资源。  相似文献   

6.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塑造的众多女性形象中有“天使”,也有“妖女”,不同的是,他笔下的“天使”拿起了手中的武器,而妖女却从另一个层面显示其“独特的魅力”。因此,在塑造女性形象时,他继承了“天使”与“妖女”的二重模式,又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这一模式。  相似文献   

7.
应用自我假设理论解析图书馆社会形象定位是一种新的观察视角。在给出“形象”“社会形象”“图书馆社会形象”“定位”“图书馆社会形象定位”等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图书馆社会形象定位自我假设的价值、特点,指出图书馆社会形象定位自我假设与读者、公众之间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影响关系。最后对深圳图书馆和杭州图书馆的社会形象定位自我假设进行了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8.
文化形象构成城市的“第一道风景线”,文化形象力可以转化成为经济力。为此宁波应遵循主导性、地方独特性、历史-现实-未来交融性、前瞻性、系统性、内外形象统一性原则,高度重视宁波形象建设。其主形象可定位为以藏书博物文化、商贸文化、海洋文化为基调的“三味”文化,并设计出由文化“聚焦点”、纵向“框架”、横向“板块”构成的文化形象总体系统。  相似文献   

9.
晓鲁 《北京纪事》2011,(6):102-104
捡“漏儿”高手“那王爷”不仅仅是个尊称,也是李有臣形象的一个象征,在广大网友和藏友的心目中,李有臣可以说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海洋小说中“人鱼”叙事的历史变迁和文化蕴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鱼”叙事是中国古代海洋小说中一种蕴涵丰富的故事模式,“人鱼”形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海洋文学作品中,呈现出一种历时性演化历程,拓展和丰富了多方面的海洋文化意蕴,这是一个富有多层次价值的“海洋形象”和文化长链。  相似文献   

11.
元代著名曲作家马致远所作套数〔船涉调·耍孩儿〕《借马》,久享盛名,但其主要人物形象马主人,向来被看作是“吝啬者”、“悭吝人”,对此,本文作者认为,马主人是一个“马癖”形象,具有癖物者共有的“善解物性”的本质特征。有癖之人对所癖之物往往有痴迷的热爱和执著的追求,因而他们往往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癖者是文化精英中的一个群体,对文化的发展有推动作用。马致远塑造的马癖,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首出的崭新形象,具有开山作用,对《聊斋志异)等作品的类似形象的塑造,有深远的影响,从而开拓了文学题材创作新的领域,应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2.
文章试图从形象的“想象与再现”、人物形象间的对话、形象的“自我内化”三个方面,考察茨维塔耶娃回忆录《中国人》中塑造的不完全等同于神话化和意识形态化的“他者”形象——中国人形象,重现“他者”形象的域外之音和其永恒的魅力。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以期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形象学的学理依据。  相似文献   

13.
论“时代女性”的基本特征─—《蚀》中新女性形象的宏观考察翟耀作为茅盾早期小说中的一组新女性形象群,“时代女性”不仅为人们所瞩目,而且对其中的一个个人物形象也作了相当深入的研究。然而,相比之下从总体上对“时代女性”所作的研究却较为薄弱。“时代女性”既然...  相似文献   

14.
在(金瓶梅)人物画廊中,李瓶儿无疑是塑造的最成功者之一。然而,不少评论者却对其微词颇多,认为她“水性杨花”,“比潘金莲有过之无不及,也是一个淫妇”。更多的人则认为,“这是一个性格前后矛盾的人物:在嫁给西门庆以前,她是一个淫荡无耻、凶悍狠毒的泼妇,可是到了西门庆家里以后,却突然之间变成一个善良懦弱、逆来顺受的女人了。书中对于这种性格突变没有写出它的发展轨迹和提供内在根据,因而是不可信的。”初读(金瓶梅),李瓶儿的形象确会给人以前后矛盾,甚至给人以“性格前后判若两人”的感党。我们认为,其形象之所以使…  相似文献   

15.
托尔斯泰笔下的卡列宁,历来被称作“木偶”‘喀僚机器”。但是,倘若以此取代对卡列宁形象的美学分析,却是失之偏颇的。黑格尔说:“每个人物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充满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1]显然,只有对卡列宁形象进行深入的审美体验,才能获得更丰富的美感享受。是什么使卡列宁形象至今仍撞击着读者的心灵呢?追随作家那真诚的笔触,我们就会发现,作为审美对象,卡列宁不仅是一个沙皇官僚典型,更是一种生命的动态平衡结构。作者一方面描写卡列宁的木纳、僵滞,冷…  相似文献   

16.
采用语料库方法,依据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从高频词、关键词和“农民”的搭配词等角度,分析了《人民日报》“三农”报道话语所塑造的中国农民形象。研究表明,《人民日报》“三农”报道话语塑造的中国农民既有依靠土地、种植农产品的传统农业经营主体形象,又有规模化、专业化、企业化和规范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象,其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象更为凸显。它既构建了中国农民居住在农村、从事农业的“三农”经营主体形象和国民经济经营主体形象,又塑造了他们弱势群体经济形象和获益后的受益者形象以及以“培训”为途经的新型职业农民形象。文章认为这些特征及其形象的形成是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映,也与中国政府正视这些问题并采取相应政策举措有关。  相似文献   

17.
“形象认识”说,“表现情感”说,“虚构想象”说,都是以偏概全的文艺观,唯有“审美反映”说才能科学地反映文艺的本质特征。传统意义上的“形象”、“意象”只是概括再现文学和表现文学本质特征的两个平行范畴,但根据“审美反映”说、“审美情感”说对“意象”进行一番“革新”,则可以替代“形象”,让它作为文艺学的核心范畴。  相似文献   

18.
国家形象其实是“自塑”与“他塑”相博弈的结果,取决于自塑力与他塑力各自作用的方向与力量的大小。在国家形象塑造过程中,中国力图“自塑”一个体现社会主义性质,反映中国文化传统特点的“和平发展、充满活力、勇于担当”的国家形象。然而,由于西方国家掌握着全球话语霸权与媒介权力,并对中国进行不断抹黑,中国被西方媒体、政客、学者不断 “他塑”成一个“威胁、崩溃、邪恶” 的刻板印象。抹黑中国极大地损害和破坏了中国的国家形象,使本真的中国遭遇遮蔽与扭曲,给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制造了重重阻力和障碍。要摆脱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困境,就必须解构西方国家抹黑中国、“他塑”中国所形成的负面形象,积极、主动地构建抵御抹黑中国的“防火墙”,不断增强国家形象的“自塑”能力。  相似文献   

19.
形象色彩与修辞杨振兰词的形象色彩即在词的形象意义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感性的联想色彩。它作为色彩意义的一种类型蕴含在某些词的意义之中,从而使得该类词形象、生动、引人联想,令人回味,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如“马尾松”、“鸡皮疙瘩”、“蜂拥”、“林立”、“咆...  相似文献   

20.
自13世纪以来,西方“北京形象”在“理想化”与“妖魔化”之间不断变迁。林语堂笔下的“北京形象”打破了西方“北京形象”话语霸权,解构了神秘的或带有恶意的“北京形象”。《京华烟云》描摹了北京的历史大事、精神气质、风景名胜、文化观念以及民俗生活,塑造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动人的北平”形象。在《京华烟云》的基础上,《辉煌的北京》进一步展现了北京古老的辉煌、丰富多彩的民众生活及其精美的艺术,展现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老北京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