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陈秋萍 《广西社会科学》2005,(7):188-189,191
广告创意过程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它与民族文化密切相关,广告作为一种大众的消费文化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不同民族的价值观接受不同的广告创意,不同的广告创意则孕育着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广告人应认识和把握民族文化的共通性和差异性,让中国广告真正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2.
范晶  黄欣 《南方论刊》2011,(8):93-94
创意是广告的灵魂,文化是广告创意的基础。广告创意中蕴含着与其所要推销的商品相适应的文化诉求。民族文化是广告创意的源泉,企业文化是广告创意的核心,时尚文化是广告创意的时代背景。以当代中国民族企业的典型代表——青岛啤酒为例,研究广告中各个文化创意元素的多元融合,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化软实力意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认同感而产生的文化亲和力、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是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能力的文化价值表达。民族认同内含民族成员对所属民族的理性认知、情感依附与心理归属。文化软实力概念的提出与民族认同命题的强调,是全球化时代文化交融交锋的历史脉络和时代凸显。文化软实力与民族认同息息相关、内在契合,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认同不仅是文化软实力生发的基础性环节和内生性力量,而且是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性呈现和价值性归旨。聚焦文化软实力与民族认同的关系视域,探讨文化软实力的物质转换和现实强化,诠释民族认同特质的多维阐发与文化意蕴,既有助于软实力的现实强化,又有助于民族认同的时代固基。  相似文献   

4.
广告是一种文化现象,广告创意必须在广告环境所处的某一文化语境的背景下进行,必须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因此,深入研究广告创意的文化视界,认识广告创意中的民俗与流行、传统与现代的运用及影响日益成为广告创意的必需。而珍重民俗,呼应流行,秉承传统,链接现代,正是确立崭新的广告创意文化之维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论国家民族文化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文化 ,振兴民族精神 ,增强民族凝聚力 ,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在当代中国 ,建立国家民族文化有助于消除旧的文化建构观念、抵御西方文化输出和文化霸权主义、保护民族文化、创建鲜活的民族形象和民族精神、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国家民族文化是国家发展和民族兴旺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文化出版事业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民族地区中小出版社的现状,有助于了解我国民族出版业的概况,也会对国家文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而面对新时代.新时期与社会主义市埸经济体系的建立,我们首先应与时俱进地给予其正确的定位,只有如此才能对其承担的任务进行新的确认。  相似文献   

7.
民族服饰符号与民族认同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志立 《殷都学刊》2013,34(2):110-114
民族服饰是民族的“徽记”,记述着民族的历史、阐释着民族的故事,被誉为承载民族文化、传递民族信息的“动态化石、鲜活历史”.辨族别异的区分功能、恪守礼仪的规范功能、凝聚情感的整合功能,是服饰符号典型的文化功能.民族服饰潜在价值的极大彰显,有助于激发民族情感、增强民族意识、凝聚民族共识,有助于增强民族成员对群体的依附感、归属感,有助于增强民族的亲和力、向心力和凝聚力,继而对民族认同感的提升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民族心理学是一门跨心理学与民族学两大学科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与方法论基础的多元性与独特性构成了学科本身的特殊性。民族心理除了要关注民族心理过程以及族体人格的研究之外,更要注重对民族心理活动结果的研究,同时也要注意到民族心理构成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在研究方法上,民族心理有独立的、区别于民族学与心理学的田野实验法,将民族心理放置于真实的田野场景中去研究。依据该思路与方法,在民族交往心理、少数民族妇女宗教心理以及社会文化变迁对民族心理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拓展性的本土化探索。  相似文献   

9.
文化安全是当今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必须面对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文化安全的视域下重新省思民族传统文化,理清民族传统文化与文化安全的关系,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从民族精神、身份认同、国家软实力和文化生态等视角较系统深入地探讨了民族传统文化与文化安全的关系,以期增进对民族传统文化和文化安全问题的理解,从而有助于我们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维度如何积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10.
李静  戴宁宁 《兰州学刊》2010,(10):195-198
文章基于对宁夏固原市回汉民族交往状况的田野调查获得的资料,探讨回汉民族杂居地区人们的交往心理与文化互动,认为深入的民族认知与理性、开往的交往态度是回汉民族文化融合的心理基础,民族认知与交往态度对民族间的交往具有规约性作用,同时,文化因素是影响民族间交往关系与交往程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文化冲突视角下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化冲突造成的价值观念、民族心理和政治文化的嬗变是影响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隐性文化因素。缓解与避免文化冲突必须进行民族文化适应。在遵循多元一体、民族性与现代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必须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培育民族文化参与意识,完善民族文化保护法规。  相似文献   

12.
民族心理需要是民族心理活动的基础和第一反映,它反映人的需要与社会对其满足的程度,是主观愿望与客观条件之间的关系的最集中体现。改善民生,是新疆各民族最迫切的心理需要;有利于促进新疆各民族心理和谐;有利于新疆的稳定与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改善民生、满足新疆各民族心理需要的根本;调整政府职能,是改善民生、满足新疆各民族心理需要的制度保障;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是改善民生、满足新疆各民族心理需要的重要途径;坚持民族团结,是改善民生、满足新疆各民族心理需要的生命线。  相似文献   

13.
广告作为一种文化行为,一种文化体系表现,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现代社会文化中最具活力的文化现象。民族文化是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本文通过将广告文化与民族文化,这两个现代与传统文化精髓体现的文化现象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通过对广告文化中民族情感因素,民族伦理道德和民族风俗的阐述,以及对大量现实广告例子的分析,旨在说明广告文化其特有的一种民族情节,突出民族文化在广告中的重要地位。民族文化从一开始就被深深地烙入广告文化的灵魂之中,因此,广告要突破,要有大创意,就不得不将民族情感、道德、以及风俗加以吸纳,加以运用,才能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4.
戴小江 《理论界》2006,(3):157-158
中华文化将中华民族联成一体,形成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当代中国,弘扬和创新民族文化,有助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振兴民族精神,创建具有鲜活民族特色的先进文化。研究民族文化的弘扬与创新,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燃放烟花爆竹的民族文化心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廉如鉴 《兰州学刊》2007,(4):83-84,82
燃放烟花爆竹这一习俗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心理基础,一纸禁令无法取缔它.文章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这一习俗的三个主要民族文化心理基础,指出只有开发出新的能够满足这些民族文化心理的文化元素才能替代烟花爆竹,春节这一传统节日与现代城市生活秩序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6.
双轨制政治文化机制是辽代民族融合的特色.辽代民族交融历史特色的形成与辽代契丹居民与汉族居民之间深厚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有着紧密的联系,辽代史学则是反映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载体.探讨辽代民族交融与史学发展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客观地叙述多民族历史发展的真实面貌,总结历史经验,并推动对辽代史学演进特点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民族文化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一个民族创造和传承的历史脉络、经济状况和文化心理,对特定民族共同心理的认定以及对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保护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新媒体传播形式已通过其广泛的传播方式和功能要求而获得受众的认可的今天,新媒体与民族文化结合这一形式也已经慢慢随着民族文化思潮得到重视,而民族文化在新媒体广告中的深层结构和属性,也将随之改变其原有的意识形态,进入一个新的层面.  相似文献   

18.
藏民族的心理认同与其文化心理结构息息相关,具有相对独立性、层次性和变化可塑性。地理环境、历史记忆、语言文字、宗教习俗和价值观念都会影响藏民族的心理认同。必须认识到藏民族心理认同机制的复杂性、作用的双重性,才能制定正确的民族政策。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必须妥善处理好藏区群众的政治信仰、宗教信仰与民族心理认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论《周易》蕴藏的民族审美心理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阴阳、和谐、从善、素朴、通变之美是《周易》蕴藏的民族审美心理。这些审美心理几千年来对民族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而其中和谐、通变已升华为民族精神。这些精神反过来又成为中华文化绵延不断的生命力所在。  相似文献   

20.
何颖 《学术论坛》2006,(10):149-152
在经济生产方式转型过程中,社会文化变迁是民族现代化发展进程的表现。不断从传统向现代变迁,发展的自觉性日益增强,发展模式逐渐多元化,追求文化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文化保护与产业开发,成为区域发展的特色和亮点,并存在着发展的非均衡性,显示出区域的、民族的特点和规律。探讨社会文化变迁的规律,有助于根据时代要求和区域实际,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新型文化,成为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