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太平洋战争前美国的对华政策刘子建近代以来,美国不断扩大其在华权益。1898年,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侵华权益的斗争十分激烈,美国提出“门户开放”和“利益均等”原则,以平衡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权益。这一政策得到列强的认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了列强侵华...  相似文献   

2.
论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鸦片侵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鸦片侵略始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上半叶,伴随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不断扩大,鸦片侵略亦不断加强,成为对华鸦片侵略的最大的祸首,日本帝国主义对华鸦片侵略具有明显的计划性和垄断性,地域广泛,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是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人民欠下的又一笔血债。  相似文献   

3.
日本在旧中国投资的几个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在剖析帝国主义的本质时指出:“对于金融资本最‘方便’最有利的当然是使从属的国家和民族丧失政治上的独立这样的支配。半殖民地国家是这方面典型的‘中间’形式。显然,在金融资本时代,在世界上其他地方已经瓜分完毕的时候,争夺这些半独立国的斗争一定会特别尖锐起来。”日本虽然是一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在列强争夺中国这块半殖民地的角逐中却是后来居上的。它通过1894年甲午战争,获得了中国的巨额赔款,割取了中国的台湾。1900年,它积极参与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1905年,它通过日俄战争,以战胜国的身份获得了在我东北南部的种种帝国主义特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它继承了德国在我山东地区的帝国主义特权。  相似文献   

4.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帝国主义列强同清政府处于实际交战状态,但是双方又都不曾宣布断交、废约、撤使,从而形成战与非战的矛盾。本文从列强和清政府两方面分别探讨了形成这一矛盾的原因,揭示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强横、狡诈和清政府的腐朽与内部矛盾  相似文献   

5.
蒋介石上台,同帝国主义有什么关系,这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本文对此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一、中国革命对帝国主义的沉重打击鸦片战争后,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列强各国,用大炮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从此。大批殖民侵略者蜂涌侵入中国。据不完全统计,1840年前,各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人数仅307人,公司55个。随着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政策的加剧,来华人数急剧增涨,到1926年北伐战争时已达到346,973人,公司  相似文献   

6.
近二百年以来,中国历史出现了一个翻天复地的变化. (一)19世纪是中国丧权辱国的世纪.帝国主义列强频频入侵,蹂躏国土,割地赔款.国家蒙耻、民族受辱、经济凋蔽、民不聊生.中国已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的半殖民地.  相似文献   

7.
<正> 中国共产党是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近代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要证明这一论断的科学性.我们必须从更广阔的背景对之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拟从近代中国政党史的角度,对此作一些考察。一19世纪后半叶的中国,接踵而至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特别是1894年日本发动的甲午侵华战争及继之而来的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在华势力范围的划分,宣告了洋务自救运动的破产,使中国陷于豆剖瓜分、亡国灭种的危境,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泥潭里陷得更快更深。许多有识之士特别是爱国知识分子纷纷  相似文献   

8.
从甲午战争起的半个世纪中,日本帝国主义一直是侵略中国的元凶之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五十年的贪婪无餍的侵略,特别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侵占了中国的半壁河山,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穷的苦难和巨大的伤亡,严重的威胁了中华民族的生存。 日本侵华战争的特点,首先是有着吞并中国的既定国策。  相似文献   

9.
世界上不论哪一个国家和民族,想要站在人类的前列,都必须要有一种奋斗精神,只有这种精神才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使这个国家和民族在前进的道路上,披荆斩棘,百折不挠,艰苦奋进。 七十年前,在北京爆发的五四运动,正是中华民族不堪忍受列强欺侮,表现出来的一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当时,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机会,妄图独吞中国,而其它列强不顾中国亦是参战胜利国的事实,无视公理,竟然在巴黎和会上同意日本的无理要求,将德国在  相似文献   

10.
1840年以来,帝国主义的侵略给我国带来了深重灾难。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是近代中国“最主要的矛盾”。在漫长的帝国主义侵华史中,日本侵略者扮演了主要的骨干角色,侵略气焰极为嚣张。日本自1894年发动侵华战争以来,南割台澎,北侵“满蒙”;1931年又  相似文献   

11.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这一结论符合历史事实,无可争议。而中国全面抗战起于何时呢?传统的说法是把“七·七”事变作为起点。也就是说,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之日,即是中.国全面抗战之时。笔者认为这一传统说法值得商榷,兹将管见陈述如下,以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12.
1902年中英商约是清政府第一次主动建议修订的商约,是中国关税自主运动的先声和中国收回治外法权的依据。在此次修约谈判中,中国谈判代表具有了初步的国家主权观念,国家主权和利权略有挽回。同时,这一商约的谈判与签订,反映了帝国主义侵华政策朝着"深化"这一趋势发展,"经济侵略"成为帝国主义列强巩固和强化其在华势力范围的重要手段。这一变化,反映了帝国主义从形成到成熟的时代进程。  相似文献   

13.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和澳门回归祖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回顾中国抗日战争小说创作,无疑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在近现代西方列强侵华史上,日本帝国主义给中国人民留下的是最为痛苦的一页。尤其是三四十年代的侵华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也给中国的新文学事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首先,战争粗暴地打破了作家们相对平静的生活,造成了中国新文学史上空前的作家大流亡。其次,战争也打乱了中国新文学发展的进程,破坏了30年代初已经形成的开放、活跃的局面。但是战争却为中国新文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创作领域——…  相似文献   

14.
王传明  范国庆 《理论界》2005,(10):156-157
日本帝国主义罪恶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难以估量的重大损失,这一沉重的历史事实绝不容许篡改,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世代友好.  相似文献   

15.
日本侵华思想客现存在于日本向军事帝国主义转变时期及其之后的历史进程中。日本侵华思想理论的存在形态多种多样,相互之间具有明显的历史联系。它起始于幕府末期的对外扩张,形成于甲午战争以来的侵华活动,成熟于九一八事变后的大规模入侵。日本的侵华思想在侵华行动中得到体现和落实,实际的侵华行动又不断激发、孕育出新的侵华思想。日本侵华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是多种社会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鸦片战争150周年。150年前,帝国主义列强依仗着他们的所谓“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迫使清政府订立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经过多年奋斗.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起了独立自主的人民共和国,使中国重新屹立于世界之林。重温这段交织着屈辱与抗争的历史,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是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和封建社会解体的大变动时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文学思想的变动空前剧烈。这种变动与时代剧变紧密联系,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  相似文献   

18.
满铁作为日本帝国主义推行殖民侵略政策的“国策会社”和经济侵华“大本营”,是日本侵占与掠夺我国东北煤铁资源的最庞大机构。在满铁的各种侵略事业中,煤铁业仅次于铁路交通运输业而居第二位。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煤铁资源,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进行的野蛮  相似文献   

19.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华北事变,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步步进逼和国民党政府的妥协退让.大片国土沦陷于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蹂躏之下,广大中国人民面临着当亡国奴的悲惨境地,整个中华民族濒于亡国灭种的危险边缘.自近代以来,中国国势日衰,危机频仍,边患四起,国脉民命悬于一发,我民族只是苟延国脉于列强均势之下而已.但是,历次危机都无甚于这一次.日本军国主义蓄谋已久的侵略野心将中华民族推到了危机的极点.国势岌芨,社会动荡,这种险恶的形势正如当时北平学生所说的:“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中国人民已经清楚地看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目标,远远不只是东北,而是华北和整个中国.这种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了中国人民的救国热情.迎来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大发展时代.  相似文献   

20.
赵文 《晋阳学刊》2006,(1):94-98
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是民国时期一份著名的时事政论类综合杂志。“九.一八事变”前,《生活》周刊以敏锐的观察力,关注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并对日本侵华的原因作了深入分析,认为日本侵华的内在原因是其国内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作用的结果,而中国自身国力的孱弱则是招致日本侵略的重要外因。《生活》周刊对日本侵华原因的分析,虽带有浅显、直白、感性的特征,但对于激发城市普通民众的爱国热情,凝聚他们的民族精神,抵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