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新汉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1)
美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感性显现 ,美与美感同一。审美活动反映着与客体形象相联系的主体本质力量 ,是与认知活动和评价活动不同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审美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既外在又内在的关系 ,决定了审美活动是认知活动和评价活动的统一。认知活动要求的是“有物无我” ,评价活动要求的是“无物有我”。审美活动就能从“物”和“我”中解脱出来 ,从而转化为“有物有我”和“无物无我”的统一。这就是审美活动的自由境界。 相似文献
2.
3.
4.
人类社会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将成为人类二十一世纪的主旋律,这也是人类社会经过数百年工业文明之后作出的重大抉择。我国特别需要可持续发展,因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人口基数庞大、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环境污染蔓延与自然环境恶化等如此苛刻的条件下,中国工业化进程还在小步提速,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表现出力不负荷的症状。但是,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 相似文献
5.
论自由、平等与正义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理论上阐述了自由、平等与正义这三个价值目标的相互关系:自由与平等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而正义正是要在自由与平等之间保持一种合理的张力,也就是说,既要满足自由与平等双方的诉求,又要限制双方走出自己的边界而侵害对方的合理诉求。 相似文献
6.
审美活动是美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但过去的研究往往局限于审美活动的来源(实践美学)、审美活动是什么(认识论美学)等问题上。而就美学研究而言,最为重要的应是审美活动“如何可能”(生命美学)。文章由此入手,指出审美活动是人之为人的最为根本、最为源初、最为直接的存在方式,正是它,以直接性与超越性使得自由生命的理想实现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试论审美活动的主体性特征马玉昆审美活动是人类一种独特的主体感受活动,它是在人类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产实践活动把人从动物中提升出来,产生了自我意识,建立了主客体关系,发展出了审美意识,于是人类便开始了审美活动,并在这种活动中表现了强烈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8.
历史认识的两种基本形式———历史认知与历史评价,在诸多方面既有明显差别又客观存在着密切联系,而这种联系恰恰说明历史评价在认识中的普遍性,同时也具体展现了事实与价值在历史认识过程中复杂的交互运动。在处理认知与评价、事实与价值、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上,不能简单采取消解矛盾的方法,而要在联系中发现其变化的整体趋向与特征。 相似文献
9.
在幼儿教育的领域里,‘区域活动’早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了,它同主题集中教育活动一样,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是,如何看待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之间的关系,区域活动单纯的是主题活动的延伸吗?主题活动是否完全王导着区域活动,使区域活动无条件的成为主题活动的附属.在主题背景下开展区域活动,会不会使区域活动受到主题的限制,也就是教师过多操作区域活动,使区域活动降低了本来的教育意义.教师如何能在主题背景下做到收放自如的开展区域活动,充分利用区域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呢? 相似文献
10.
《求是学刊》2018,(1)
在"强制阐释论"与"公共阐释论"之间存在着内在关联,这就是审美活动作为流畅的时间意识或时间视域。在这一前牵后挂、晕圈化的愉悦过程中,审美主体始终指向审美对象,且这一时间意识是由审美主体与特定的、高度固化而不可能进行化约、改易的构成艺术作品诸因素之间的空间性关系所奠基的。西方当代文论中的"强制阐释论"倾向就是以科学主义的无时间性、非时间性来僭越审美活动的时间性,取消了审美活动作为时间意识的流畅性及其空间构成的固化。就"公共阐释论"而言,不管是个体的还是群体性的针对文本的审美活动,都会呈显原发性的、前反思的、前理论的公共状态,而且这一公共状态的内在机制正是"同时性",也就是高度固化的、时间意识相位完全一致的审美活动作为域状时间在不同审美主体之上的演历,文本自身的意蕴与阐释活动自身的意义皆然,审美共同体的产生正是审美时间视域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11.
目前,国内哲学界在实践理念问题的研究上似乎更为关注它建立的必要性,而对它应如何建构,特别是建构原则的论述则不多见,正确把握实践理念的建构方法及其原则对于实践理念的科学化、系统化,以及深入探讨实践活动和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主体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探索和改造现实世界的活动。面对具体而复杂的客观活动对象,主体在正确认识它们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定意图和需要,必然要建构起具有一定意向性的实践理念。所谓实践理念,是指实践主体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之前,就建构起… 相似文献
12.
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广义上,语言包括动物的语言、草木的语言、行星的语言;狭义的语言专指人的语言或字词语言。语言对现实的区分不同于机械分割,也不同于化合物的分解。语言决定事物、规范事物,每一种、每一类事物都受一种或一类语言支配。从一定意义上说,语言是所有事物的生成因,也是各种事物和现象形象化、名称化、名义化、情感化、存在化等的肯定的唯一前提。语言反映现实可以分成两个层面:一是在语词的层面;二是在语句的层面。因此,语言区分现实,语言也反映现实。 相似文献
13.
清代宫廷年节饮食活动从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有的年份甚至延续到正月末,持续时间非常长。年节之际,清宫廷举办诸如除夕、元日、元宵等节日饮食活动,举办频率高,涉及人员广,盛况空前。举办如此大规模的年节饮食活动,依赖于包括皇室、亲王、郡王、贝勒以及外藩王等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而在各自的责任担当中,也强化了其作为王朝重要统治成员的身份认同,增强了宫廷凝聚力。在觥筹交错的氛围中,清代宫廷年节饮食活动渲染出浓厚的“缘人情而制,依人性而作”的情感色彩,其也成为团结蒙古各部,维护民族大一统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4.
论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民族文化的关系范桂萍本文就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民族文化的关系作以理论探讨,旨在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向纵深方面拓展。一、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1.企业文化属于社会文化中的亚文化。每个社会都继承和发展了一种独特的生活、学习、劳动和生存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论日本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城市集聚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中,作为“世界工厂”,保持着持续高速成长的势头。2001年加入WTO以后,中国以缩小农村和城市差距为目标,开始重视农民、农业、农村的发展。并且可以预见性的看到,在促进工业化发展的同时,也在进一步发展服务经济化。中国和日本在国土的疆域、历史的长短以及社会制度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多的不同。但是,中国发展的动向,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动向却又有许多相似之处。本文关注经济社会的一般倾向性,从产业结构和城市集聚力的观点出发,阐述日本的经济发展。期望能够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探讨认知图式同化论与商务英语学习的关联,提出要为学习者建立相应的语言认知图式,或激活他们已有的语言图式,以此进行新旧知识的衔接、包容、交替、重组、整合,完成新旧意义的同化,进而不断促进有效的商务活动的言语交际. 相似文献
17.
丛大川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7,(2)
本文认为,“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人类发展观的科学认知表述,这一表述强调的“物质生产活动”仅仅是人类发展赖以存在的基础,如果将此视为马克思的全部历史观,必将陷入“唯经济主义”和“经济决定论”。而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是人本评价表述,它规定了马克思人类发展观的最高价值追求和终极意义关怀。所以,作者不同意将马克思的人类发展现仅仅归结为唯物主义历史观,而应将唯物主义历史观和人的自由发展观协同互补起来。由此,文章进一步认定:在马克思的人类发展观中,人是本、实践是中介、自由是最高价值追求,故可谓之“人本实践自由主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为什么需要美”作为文章的出发点,论述了审美功能和审美的自觉目的性。作者通过分析人类审美历史即早期人类的审美,自然向人生成的审美和按美的规律生产这三个阶段,阐明了审美活动的价值属性,认为,审美活动的最直接的意义在于使个体人格的感情、意志等心理活动从日常的功利性、工具性的约束中解脱出来,升华到一个独立的、更高的境界;通过分析审美活动中的情感启示、感觉体验和理性渗透,阐明了审美活动的价值构成。总之,审美活动的价值属性和价值构成的分析充分地揭示了审美活动与主体人格自觉建构的内在逻辑性。 相似文献
19.
20.
论产权与所有权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所有权着重说明由财产所引起的人与物的关系,是对财产归属问题的权利规定.产权则着重说明由财产所引起的入与人之间的行为关系,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基础形成的社会性行为权利,外延比所有权宽得多,是以所有权为核心的若干权利的集合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