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论坛》2012,(17):43-44
<正>遗产发现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花垣自古以来就是苗族聚居的地方,苗族民间艺术十分丰厚,尤其以传统的苗歌、苗鼓为主。但汉族的戏曲如汉戏、花灯戏等,也在这里同步流行,苗汉文化经过碰撞交融,产生了丰厚的民族文化积淀,从而为苗戏的诞生创造了条件。苗戏起源于古老的"蚩尤戏"和苗巫文化,有着漫长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花垣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茶洞出土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将花垣的历史至少推进了一万年;至近现代,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以苗族文化为中心的花垣苗鼓、苗舞、苗戏、苗绣更是名扬全国,1993年花垣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可以说,花垣在对人民的精神家园———民族文化的维护、建设、发展上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一、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工作深入开展,卓有成效1、整理民间传统文化。花垣从50年代开始进行民间文化的搜集、整理工作。1954年,花垣县文化馆干部石成鉴、业余作者石成业创立了苗族新剧种“苗戏”,同时建立了苗…  相似文献   

3.
《民族论坛》2012,(17):45-46
<正>遗产发现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苗族是一个崇尚武术的民族,从远古的苗族先祖蚩尤中原逐鹿到乾嘉苗民起义,到20世纪30年代的苗民革囤抗日,正是因为苗族武术,才使这个民族前仆后继、不屈不挠。苗族武术在花垣县流传很广,全县18个乡镇的群众都习苗族武术,流传遍及湘西州8县市和湘、黔、渝、鄂4省市边区的苗族聚居地。  相似文献   

4.
《民族论坛》2012,(9):45-46
遗产发现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 苗族是一个崇尚武术的民族,从远古的苗族先祖蚩尤中原逐鹿到乾嘉苗民起义,到20世纪30年代的苗民革囤抗日,正是因为苗族武术,才使这个民族前仆后继、不屈不挠。苗族武术在花垣县流传很广,全县18个乡镇的群众都习苗族武术,流传遍及湘西州8县市和湘、黔、渝、鄂4省市边区的苗族聚居地。 遗产身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5.
著名的苗戏之乡──花垣县麻栗场镇老寨村,是座落在武陵群峰中的尖岩山下的一颗苗乡明珠。居住在这里的苗族人民利用自己创作的苗族戏剧艺术,播文明之种,引致富之风,使老寨村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老寨村被评为“全国农村卫生示范村”;荣获省委、省政府授予的“双文明建设奖”,省文化厅授于的“先进农村民间剧团”等殊荣。解放以后的老寨人,终于用苗鼓打出了苗家人的勤劳勇敢与开拓进取;用苗歌唱出了苗家人的丰足生活与美好未来。苗族是酷爱艺术的民族,以能歌善舞而著称。老寨苗族艺人石成婴根据汉语方块字表意特点,创造…  相似文献   

6.
湖南花垣县——县委带头抓体育花垣县地处湘西边陲,是苗族聚居的山区。实行生产责任制后,要不要开展体育活动,如何兴办体育事业?县委、县政府在筹划安排全县工作的同时,给自己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为了摸清山区少数民族在文化生活方面的要求,他们派出了两个调查组分赴苗族聚居的排料乡和董马库乡。  相似文献   

7.
苗族年俗文化是苗族人民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历数千年而创造的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物质创造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包蕴着深刻的苗族民众意愿和风俗信仰。本文以花垣县排料乡芷耳村闹年大会为例,对之活动背景、仪式内容作简要介绍,并着重分析了苗族年俗文化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苗族年俗文化是苗族人民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历数千年而创造的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物质创造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包蕴着深刻的苗族民众意愿和风俗信仰。本文以花垣县排料乡芷耳村闹年大会为例,对之活动背景、仪式内容作简要介绍,并着重分析了苗族年俗文化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湖南花垣县民族服装厂为了让兄弟民族穿得更漂亮,积极探索苗族服装的生产,为苗族服装的制作从繁重复杂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向大规模商品制作开辟了一条新路。多少年来,花垣县制作苗族服装都是苗族群众在家一针一线来做,一套衣服需时半个月到一个月。由于工艺复杂,费工费时,成本较高,服装商店不敢问津,市场又不出售,苗族群众甚感不便。花垣县民族服装厂通过市场调查,决定在苗族服装的商品化生产上大胆探索。他们组织苏云华等3名设计人员对苗族传统服装进行调查,并对不同年龄服装进行剖析,然后依据布料,精心设计,在保持苗族服装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合理地进行了改  相似文献   

10.
《百苗图》——苗族的历史画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是古老的,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百苗图》是清代绘画记录当时各地苗族的生产、生活、娱乐和习俗等风情的历史图册。“百”是概数,含多之意,并不是指有百幅苗族画图,也不是指有百支苗族。《百苗图》形象再现了苗族支系繁多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由于历史的原因,苗族在古代受压深重,迁徙频繁,分布面广,支系繁杂,发展极不  相似文献   

11.
覃庆贵  吴奕红 《民族论坛》2012,(11):F0003-F0003
10月22至24日,中国民俗学会蚩尤文化研究基地成果展示会暨湖南省苗学会2012年年会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举行。省民委党组书记、主任徐克勤.中央民族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陶立埔.湖南省苗学会会长陈志强,湘西州政协副主席梁远邦等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2.
《民族论坛》2011,(12):11-11
近日,湘西州公布了该州第一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名单,共计19个,其中深受广大群众熟悉和喜爱的湘西苗族鼓舞、湘西苗族民歌、踏虎凿花、辰河高腔、湘西阳戏等均设立了传习所,将使这些民族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弘扬,为推动全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正> 本文所谈论的苗族文化传承机制,是局限于民间文化方面,且侧重阐述其传承机制的构架与运作。当然,对其内涵与载体,也相应作简要的阐明。苗族民间文化传承机制,从一定的意义上讲,就是苗巫文化的传承机制,即指负载着苗族民间文化传承、扬播与发挥其苗巫文化功能及社会效应的运作体。研究苗族民间文化传承运作体及其运作,有利于人们对苗族传统文化的研究以及由表层结构到深层结构的开掘,这对于继承与发展民族文化和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是非常重要的。拟就作如下探讨。一、苗族传统文化中种职司的译解及其社会功能著名学者盛襄子在《湖南苗史述略》中说:“余征之古史,苗瑶盖为中国巫教之首创者。”笔者亦认为,苗族传统文化,无论从历史文献或在民间社会加以考察,都是地道的巫文化,苗族的巫文化,历史上对中国南方产生过广泛的影响。正如史学家王桐龄所说:“苗  相似文献   

14.
罗庆康 《民族研究》2001,(1):104-105
最近 ,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了伍新福的新著、近 5 0万字的《苗族文化史》。此系作者在苗族历史文化研究方面 ,继《苗族史》、《中国苗族通史》等专著之后的又一部力作。苗族 ,是中国古老的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岁月中 ,苗族形成了自己优良的民族传统 ,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近一二十年来 ,在研究少数民族文化风俗的热潮中 ,我国学术界的苗、汉学者及各方有关人士 ,都十分重视对苗族传统文化的研究 ,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苗族文化史》集学术界和作者本人多年研究之大成 ,对苗族文化和风俗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综合研究和历史阐述 ,自成体…  相似文献   

15.
<正>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的苗族主要分布在德峨、克长、蛇场、猪场、新州等乡镇,根据语言和服饰的不同,居住在隆林境内的苗族分为偏苗、白苗、红头苗、青苗、花苗、素苗。隆林苗族男子服饰大同小异,女子服饰款式繁多,各有特点,这些不仅是苗族服饰的重要组成,也是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呈现。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的隆林苗族服饰承载了叙述历史、表达信仰、标识宗支、教化社会等功能,其纺织、蜡染、刺绣等技艺都堪称民族文化珍品。因此,隆林苗族服装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隆林也被称为“没有围墙的民族博物馆”。  相似文献   

16.
《民族论坛》2014,(12):66-67
11月22日,湖南省苗学学会2014年年会在麻阳苗族自治县召开,省苗学会、有关县(市、区)民(宗)委(局)等部门负责人,以及省内外苗学专家、学者100余人欢聚一堂,共同研究讨论苗族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大计。  相似文献   

17.
<正> 由于历史与环境诸因素,一般来说,乡村的苗族儿童的智商比汉族儿童偏低,进入初中时成绩也偏低。但,中学阶段往往发展快,奥妙何在?我们对花垣县内三所中学的苗族初高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苗族中学生成才因素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8.
抓住民族特色大作文章怀化是湖南的西大门,处于湘、鄂、渝、黔、桂5省(市、区)结合部,世居着侗、苗、瑶、土家族等31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480万人口的34%,民族自治县和民族乡的区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48%,特别是侗、苗民族特色非常浓厚。巫傩文化、盘瓠文化、梅山文化、鼓楼文化等源远流长。通道丹霞地貌风景区,黔城古镇、芷江受降坊、沅陵龙兴讲寺、麻阳苗族现代民间绘画等享誉国内外。为迎接西部大开发,怀化注重挖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启动中国侗文化城,傩文化、盘瓠文化、辰河戏创作研究等民族特色基地建设。兴建…  相似文献   

19.
芦笙是苗、侗、水、瑶、伝佬等少数民族常用的一种单簧气鸣乐器,主要流行于贵州、广西、云南、四川等地区。芦笙形制不一,其音响效果独特,演奏形式多样,曲调优美动听。它在贵州诸多少数民族中流行了上千年,历史悠久,与少数民族的伦理观念、道德风尚、生活习俗息息相关。苗族芦笙不是单纯以一件乐器的形式孤存于世,而是集舞蹈、乐曲、词(歌)等文化形式于一体,成为记录苗族苦难历史、彰显苗族独特文化和张扬苗族豪迈、隐忍性格的活化载体,甚或扮演着文化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念融合的特殊角色。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前行,芦笙形制也不断改良。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贵州省一批芦笙爱好者与当地的民间芦笙制作师傅们一起研究试制,把民间传统的六管芦笙改良成十五管、十八管、二十八管等,突破了传统芦笙不能演奏歌曲、不能转调的局限,甚至还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半音阶芦笙。这些改良芦笙的特点是易于转调、移调,较之原来的民间传统芦笙的演奏来说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它除了能自如地演奏民间芦笙乐曲外,还可以演奏较复杂的芦笙乐曲,以及一些外国名曲。由于改良芦笙的成功,使芦笙爱好者们创作出了一些独奏、合奏、重奏等形式的芦笙乐曲。随着芦笙的改良、乐曲的丰...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我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到了国家战略发展的层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成了当前的热门话题,"四印"苗作为苗族的一个支系,主要分布在贵州的清镇、六枝、修文等地区。本文在实地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贵州省六枝特区桥梁村为个案,当地称"豇豆四印"苗,据调查研究表明还是归属"四印"苗,笔者通过对当地服饰工艺及文化进行调查和综合分析,探究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