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思道《蜀国弦》末四句解隋卢思道字子行,涿郡人,师事河间邢子才,复从魏收借异书,才学兼著。北齐文宣帝崩,令朝士各作挽歌,择其善者用之。魏收、祖孝徵辈,止得一、二首,惟思道独八首。时称八米(采)卢郎。其《蜀国弦》云:‘西蜀称天府,由来擅沃饶。云(《内乐府》作雪)浮玉垒夕,日映锦城朝。南寻九折路,东上七星桥。琴心若易解,令客岂难要?’  相似文献   

2.
比兴别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兴历来受人重视。在我国历代的诗歌理论中,比兴始终被视为诗歌的重要表现方法。前人关于比兴的论述极多,其中不乏精辟的见解。整理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使含糊的概念得到澄清,使朦胧的感受上升为系统的理论,无疑是很有意义的。但是比兴问题错综复杂,涉及广泛的领域,需要很多人综合的、深入的研究。本文仅就以下两个问题作些尝试性的探索: 一、扼要分析古人有关比兴的几种代表性意见,探索引起比兴概念混乱的原因。二、略论比兴所取的形象具有的特殊性质。分析思维、语言和比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杜诗别解     
送王侍御往东川放生池祖席 东川诗友合,此赠怯轻为。况复传宗匠(旧作近),空然惜别离。梅花交近野,单色向平池。傥忆江边卧,归期愿早知。 以上按仇兆鳌《杜诗详注》本引,第三句作“传宗匠”。仇氏云:“诸本皆作传宗近,意不可解。张远指放生池,以佛家有南北宗也。此说牵强。邵注作传踪,谓音信相通,此亦无据。按近字犯重,恐是匠字,乃字形相似而讹耳。公《八哀诗》云:‘宗匠集精选’,宗匠二字,本袁宏书。初欲改近为匠,尚无确据,偶阅《诗纪》载晋时仙谶‘匠不足虑忧远危’,冯惟讷云:‘匠疑作近’。今按:彼是误近为匠,此则误匠为近,可以。互证。”  相似文献   

4.
施耐庵是谁 ?迄今仍是《水浒》研究中一个未解之谜。已有四说 :托名、施惠、郭勋或郭之门人、《靖康稗史》编者 ,俱非定论。试把“托名说”与“《靖康稗史》编者说”结合起来 ,立见谜底 :施耐庵是元末书商在编好《宋江》之后追求名人效应的产物 ,借用了《靖康稗史》编者的托名“耐庵”。以施为姓 ,暗示其以耐庵名号为旗帜 ,施编纂者名义予耐庵的意思。  相似文献   

5.
《涉江》"邸余车兮方林."王逸《章句》云:"方林,地名."历代楚辞研究者均承王说,唯明人王夫之提出异议,谓方林是"方丘树林"(《通释》).不过释"方"为"方丘"似无明证.按:《广雅·释诂》:"方,大也."《国语·晋语》:"今晋国之方".注:"方,大也."又,"方"有"长"义,当为楚地方言.例如楚人称"长城"为"方城",郦道元《水经注·沅水注》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在彭泽令上决然的辞官行为,既不仅是因为不堪吏职,也不仅是久有归隐之志等,关键还是他的门阀观念受到了刺激。陶渊明有着作为士族大户的身份优越感,束带见乡里小人督邮,对他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侮辱。彭泽辞官其实是陶渊明在晋宋之际门阀士族地位剧变文化语境下一个必然的抉择。  相似文献   

7.
我国明末清初的杰出爱国诗人、著名学者屈大均,生前曾使用过不少名号或别号,但最为人们所知的,还是他以翁山为字,按照他自己的话来说,“天下人无不知有翁山者”(《翁山文外·为翁生更名说》)。屈大均为何字翁山?历来学人都据屈大均的那篇《为翁生更名说》,即屈氏曾梦登广东翁源县的翁山,并看到他自己的前身站在翁山的白玉台上,因而字翁山.但只要细加考究,《为翁生更名说》中所说的,完全是托词,不足为信,事实上,屈  相似文献   

8.
今人称无罪被冤为莫须有,语出宋史岳飞传。清俞理初《癸巳存稿》,于此三字别有诠解。其言曰: “宋史岳飞传,赵雄韩世忠碑,章颖岳飞传,熊克小记,俱言秦桧以张宪、岳云书无据,为韩世忠所诘。桧言:其书已焚,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名臣言行录别集载此语,作必须有,非也。其‘事体莫’为句。如论语‘文莫,吾犹人也。’文莫为句。左传昭二十四年‘阳不克莫,将积聚也。’阳不克莫为句。苏轼与南华长老书:‘钟铭,子由莫,终当作,待更以书问之。’子由莫为句。王巩随手杂录云:‘潭  相似文献   

9.
《野草》别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野草>英文译本序》仅解释八篇针对现实的散文诗之写作背景和寓意,而回避了与当时现实无直接关联的另一半内容。由《野草·题辞》可知,这另一半重点是作者忏悔其"过去的生命"。"过去的生命"之必须忏悔,不仅因它是期以"乔木"而终得"野草"的"失败",而且因为作者通过对失败的长期反思,悟出那其实是一种"罪过"。于是,现在之"我"在继续挑战现实的同时又不断为过去之"我"所纠缠,由此深切地忏悔其早期"立人"(即立人之"心")主张。但这种反思也无结果,于是《野草》实际的精神主体("游魂")破裂为三,一归于曾经轻视的身体,强调一切都须亲身承受,"心"之所思须与肉身体验相合;一变为天地间虚妄的"求乞者";一化为渴望融入客观强力的战士。如此复杂的精神架构遂使《野草》既显示为一个战士的挑战,也显示为一个失败者的求乞与忏悔。但最后仍然"争天拒俗"并"指归在行动",故无论其反思、忏悔与求乞,都未能彻底。  相似文献   

10.
对安娜爱情悲剧的解读见仁见智。安娜追求真诚的爱情和上流社会虚伪道德之间的猛烈冲突,自身的幸福观和传统道德感之间的激烈碰撞,理想的爱情和现实引力之间的殊死搏杀,是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1.
屈原《涉江》“余幼好此奇服兮”,王逸《章句》云:“奇,异也。或曰:奇服,好服也。”又道:“言己少好奇伟之服,……”历代学者皆承王氏旧说。笔者认为“奇服”乃“长服”,其内涵是指“长”和“高”的服饰。众所周知,屈原喜欢高冠长剑,且至老不衰。《涉江》谓“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离骚》云“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是其证。下面可从两方面论证:第一、“奇”原有”长”和“高”义。《战国策·秦策》:“辩言伟服”。高诱注:“伟,奇也。”玄应《一切经音义·那先比邱经音义》:“《淮南》曰:“屈奇之服。’许叔重曰:‘奇,长也。”《六韬》:“奇其冠带,伟其衣服。”“奇”“伟”互文,可见“奇”确有“长”和“高”的意思。所以,“奇服”是指“长”和“高”的服饰,亦即下文长铗陆离,切云崔嵬之服。  相似文献   

12.
这两句诗见于汉诗“古诗十九首”之第十,《玉烛宝典》引此诗作《古乐府》,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未收。是诗最早出自梁昭明太子的《文选》。由于是古诗,历来说解的人很多,尤其是这两句。 字面没有什么难解之处,迢者远也,皎者明亮之貌也,河汉女就是织女星。两句诗的意思是;很远很远的牵牛星啊,很亮很亮  相似文献   

13.
<锦瑟>诗典故意旨尚可继续推敲,"锦瑟"二字系用典起兴.结合<唐茅山燕洞宫大洞炼师彭城刘氏墓志铭并序>推论李商隐<锦瑟>诗系为李德裕妾刘氏而作,并参照相关研究成果对<锦瑟>的形成过程作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14.
“廪人”别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辉同志《二年寺工壶、雍工(民攵)壶铭文新释》一文(本刊1987年3期,以下简称“王文”),发表了两壶铭文的正确摹本,并作了很好的考释,读后获益良多。但是王文对二年寺工壶铭文中“廪人”一词的解释,似尚有商榷余地,下面提出笔者的浅见,以供参考,不当之处请王辉同志及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5.
《论语·述而》:“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历来注家多把“束脩”解释为初次拜见老师的见面礼。如朱熹集注云:“古者相见,必执贽以为礼。束脩,其至薄者。”今人所著《论语译注》,也解释说:“脩是干肉,又叫脯,每条脯叫一脡,十脡  相似文献   

16.
杜甫诗歌集盛唐诗歌之大成,亦开盛唐诗歌之大变。历代文人论及杜甫的卓绝诗艺时,往往习惯于关注其诗歌创作的缘起、师承、流变与拓新,而对他植根干广阔社会生活土壤的别类才情罕有留意。事实上,杜甫固然是盛唐诗坛中博学求变的惨淡经营者,但他一身又兼具诗赋之外的多种才艺和爱好,而这种别类才情的融会贯通,反过来又促成了杜甫诗歌艺术的别开生面和异彩纷呈。诸如杜甫的咏马诗歌极貌穷神,冠绝全唐,缘自诗人的精通骑射、善鉴良马;杜甫的山水田园诗歌以画入诗,诗画交融,缘自诗人的擅长书法、妙识丹青;杜甫咏物诗所涉鸟兽草木种类繁多,意象迭现,获益干诗人的采药、狩猎经验和园艺知识;杜甫的闲适诗从容淡定,意趣天成,缘自诗人的闲布棋局、偶参禅道;至于杜甫的抒怀诗歌抑扬顿挫,声律多变,则缘自诗人的雅爱乐舞、时抚琴笛。杜甫多才多艺的文学潜质,遂使其苦难生涯中的所见、所闻与所历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交融,触笔生辉,从而使得他的诗歌千汇万状,寄托遥深,极大地拓展了唐诗的表现内容并丰富了唐诗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7.
常耀华 《殷都学刊》2009,30(1):30-33
卜辞"步指车行"说断不可从,"步为辇行"之说亦非确诂.卜辞所谓"王步"、"王步白某"确有徒步义应无疑问,只不过徒步者并不一定必是王,当是指随车出行的徒众.卜辞之"步"应与商代军制单位有关.凡言某步、步于某或是意在与单骑或乘舟的出行形式相区别.  相似文献   

18.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王逸《楚辞章句》云:“奇,异也.或日:奇服,好服也.”又云:“言已少好奇伟之服,履忠直之行,至老不懈.”朱熹《楚辞集注》云:“奇服,奇伟之服,以喻高洁之行.”陈本礼《屈辞精义》则云:“奇服,先王之法服,喻志行之不群.”诸家对“奇服”说法不一.愚以为“奇服”当指“长服”.这种服饰本是战国时代楚地流行的服装,为楚民族的特色,绝非屈原个人的爱好.理由有二,简述如下:第一、从考古发掘所得可以印证.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出土的帛画尽管画面内容带有神话色彩,但人物的服饰是以当时楚人…  相似文献   

19.
《世说新语·文学》: 阮宣子有令闻,太尉王夷甫见而问曰,“老庄与圣教同异?”对曰,“将无同”?大尉善其言,辟之为椽。世谓三语椽。卫玠嘲之曰,“一言可辟,何假于三?”“将无同”三字,究竟怎样讲?从宋司马光改为“无同异”(见宋王若虚《滹南遗老集》卷三十三,《谬误杂辨》);  相似文献   

20.
《左传》、《仪礼》等先秦典籍记载孝子为父母服斩衰丧期间“寝苫枕土凵”,以表达悲哀的心情。注疏家说“苫”是“编藁”,即草垫;“土凵”是“块”字,乃土块。本文结合考古与古文字实际,别作新解,以为古人常在死者身下铺草席;而“土凵”应为“坎”字,训墓穴。孝子寝草枕坎,是一种象征性行为,以示不忘父母,居处与之相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