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孟庆仁 《齐鲁学刊》2008,4(2):58-64
人的发展道路问题,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多年来,我国哲学界都没有阐述过、甚至没有提出过这个问题。人的发展道路问题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研究人的发展道路是唯物史观的题中应有之义,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既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又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人的发展即人的本性的形成和发展。人的发展道路分为宏观道路和微观道路。概括的说,其宏观道路表现为人的形成-异化-复归的过程,人的形成、异化和复归,是人的发展的几个阶段;其微观道路即个人身上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辩证发展过程,这是人的发展道路更加深层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自由理论从人的生命活动即劳动的意义上确认人的自由本质,同时又指出人的自由本质是一个不断现实化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实现人的自由与平等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但绝不是人的自由与平等的终极阶段或终极形式。但马克思认为,资本的发展必然会为更高的社会形态即"自由王国"的产生创造条件和可能性。在"自由王国"中,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大大缩短人们的直接劳动时间而增加人们的自由时间,使人们能够在自由时间中从事体现人的自由本质和能力的活动。  相似文献   

3.
对马克思主义实质的认识存在着歧义:有的认为是共产主义学说;有的认为是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学说。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质是人的解放、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而人的本质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即人的自由。人的自觉活动是由自由派生的。我国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曾经忽视了人、人的自由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重要位置,铸成不少错误。“以人为本”的提出向回归马克思主义迈出了步伐。  相似文献   

4.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人是有限的生命个体,势必要经历生老病死.但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在于人能从有限的生命中体验无限的意蕴.庄子就试图以"悟道"来实现从有限到无限的超越,他肯定人有绝对自由的存在层面,批判了现实中受物役、功利役和观念役的无超越性的假我的人的存在状态,这种状态使有限固化.因此,庄子指出以"心斋"之"忘"追求"道"为路径,才能实现真正人的复归.  相似文献   

5.
现实的个人与马克思人学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人学观的逻辑出发点.马克思正是以"现实的个人"为立足点,建构了包括人的存在观、人的本质观和人的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人学理论体系."现实的个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的整体性存在物."现实的个人"的实践性决定着人的本质是劳动和社会关系的统一."现实的个人"的历史性决定着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生成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6.
人的自由发展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人自身发展的本己性价值诉求。个人是自由发展的价值主体。自由是马克思所理解的人的感性的生命活动的性质,因而是人成其为人的本质规定,亦即人性。这人性既是普遍存在的,又是通过实践而生成的现实的、历史的人性。人的自由发展就建基于自由的人性,是对自由人性的认取,其实质是人性的实现或复归,即在个人自主活动中实现自由人性的历史性生成。  相似文献   

7.
人的"存在"过程一定是一个行为的过程,即"实践"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不仅提供了人的存在与自然存在的区分,而且提供了两者联系和统一的必然条件.人作为理性的存在和作为具有自由意志的道德主体,其本身就具有以自身为目的的纯粹意愿和自由.自由的理念将自然的人引向了自身作为智性的存在,从而呈现出人作为"存在"的真正意义.自由或自由意志所提供的是关于纯粹原则的本体理念,自由的原则或道德律不仅是纯粹的,而且是"实在"的,它一定要通过实践的理性体现在人的行为中,从而使得理性规定的纯粹性和决定性成为某种"客观"的存在.只有人"存在"的过程才能通过实践的理性将纯粹理性王国的真实引领到自然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8.
乔荣生 《河北学刊》2012,32(4):182-185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实现问题是马克思人的发展思想中的一个重大问题。遗憾的是,多年来,中国理论界过多地集中在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中"人的全面发展"的解读上,不仅对"人的自由发展"关注不够,而且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的标准问题"缺少必要的研究,而这恰恰是说明马克思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的科学性的一个关键。通过梳理和考察马克思的相关文献,笔者发现,衡量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的标准和尺度正是马克思所说的自由时间。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这里,世界历史既不是自然的历史,也不是精神的历史,而是资本的历史。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也就是资本逻辑的展开过程。《资本论》通过对"资本之谜"的揭示而揭开了"世界历史之谜",《资本论》就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集中体现和世界历史的"资本"表达。但世界历史的发展和演进所体现的只是资本的自由和扩张本性,人的自由和个性仍然受资本逻辑的宰制。《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揭示了由"资本的文明面"向"高度文明的人"——"世界历史性的个人"的转变。《资本论》开启了无产阶级走向自由解放的世界历史的新进程,因而《资本论》具有深刻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那里,分工是透视"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重要视角和方法。"现实的人不是人"这一命题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分工条件下人的现实生存境遇:无论是人的愚钝、无知,抑或人的物化、手段化,都与这种分工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关联,分工使"现实的人"变成了"片面的人"、"畸形的人",使人不成其为人。"现实的人不是人"不仅体现在人的身体的片面化、畸形化发展,而且还与人的精神方面的片面化、畸形化发展密切相关,如人的商品化、人的价值和意义的金钱化、人的尊严的丧失。  相似文献   

11.
既然空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它就不可能具有主观性、意识性,也不可能是精神的存在方式。先在的、外在于人类实践的自然空间不可能是人创造的。我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事物的原有空间形式,新的空间形式是适合于人类生活的。但我们不能创造物质本身,只能改变物质的具体形态,因而,我们也不能创造空间本身,只能创造具体事物的空间形式。社会存在是物质的高级存在方式,社会存在的空间形式可以称之为社会空间。但"社会空间"不表示这种空间具有社会性。社会存在包含着自然存在,不是自然存在的存在是非存在。社会空间实际上是社会存在的自然物质基础具有的空间形式。空间是物质的自然属性而非社会属性,"社会空间"不具有社会性。空间的生产只是生产的一个方面,不能用"空间生产"的概念代替"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方式"的概念,应当从生产方式来理解人类历史和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在空间上的扩张、争夺。  相似文献   

12.
现代新儒家的责任思想建立在人的生存脉络基础之上,不仅包括家庭责任,也包括社会责任、民族责任、文化责任、人类责任及宇宙责任等。责任的复杂性是无限复杂的现实生活的反映和需要。当不同的责任发生冲突时,现代新儒家认为应当以更普遍的责任超越狭隘的责任,承担普遍性责任意味着特殊责任在更高意义上的实现。在现代新儒家看来,承担责任是人的生命存在方式和价值实现方式。其责任伦理思想以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关性为基础,体现为责任对象及责任承担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现代企业理论的简单梳理发现,该理论认为企业团队的存在是既定的,但这种假设并不能清晰回答为什么“队”生产率会提高的问题。人力资本产权研究作为企业理论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分支也没有就此问题给出较好的答案。社会人力资本研究范畴的提出,不仅可以拓展人力资本研究的新领域,而且可以更好地解释企业团队产生的真正原因。将企业看作是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之间以及个体人力资本相互之间的双层合约,可以进一步完善企业契约理论;对社会人力资本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推动现代企业理论和其它相关经济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现代音乐文化对社会资本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音乐文化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活动,其内容大多是非主流的,超越了传统美学范畴,冲击和侵蚀了原有的社会资本,造成文化上的矛盾冲突。在这个走向高度文明的社会里,现代文化在消耗社会资本的同时也构建了新的社会资本。竞争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永恒主题,我们应该历史地看待审美标准,人类历史也是在不断地否定自己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15.
伦理学作为一门求索善的真谛及其实现的学问,在当今社会转型和道德重建的宏观背景下,应在以下方面进行突破:在伦理目标确立上,既要坚持主导道德的一元性,又要承认多元道德取向的现实合理性;在伦理规范建设中。不仅要设定人们行为之应然,而且要昭示这种应然之内在依据;在伦理功能向度上,既要注重贬抑人的行为之“恶”,且应褒扬人的行为之“善”;在伦理价值追求上,不仅应着眼个体的致善,而且要研究社会善的实现。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切实关注和有效解决,将有利于提升伦理学的学科价值,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将社会保障置于行为主义政治学的政治系统分析框架中,以政治系统理论解析社会保障的起因、发展及演变过程。运用政治学的理论论证社会保障的建立不仅是由于“社会正义”和“经济效率”的需要,还是满足社会需求的“政治产品”。  相似文献   

17.
异体字存在的理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种文字现象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根源,汉字异体字的产生,一方面是由汉字本身的特点引起的,另一方面也有社会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而异体字产生后又反过来影响汉字以及文化。异体字的产生及其作用决定了它们的存在有一定的理据性。  相似文献   

18.
西方主流经济学和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资本和人力资本理论的认知存在重大分歧,取得二者在人力资本理论上的统一有利于劳动经济学的更好发展。不管人力是否天然就是一种资本,当其被视为人力资本时,就具有了包括要素功能、效率功能、均平功能和稳定功能在内的四大社会功能,所以人力可以作为一种有益的、人为赋予的社会功能性资本而存在。赋予包括普通劳动力在内的人力以资本身份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性意义,它不仅是经济系统内部的公平效率要求,也是整个社会系统的公平和效率要求。  相似文献   

19.
刘建仓 《齐鲁学刊》2013,(1):111-114
重新理解中国传统的社会解纷机制,在中国现代法治框架下,发掘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生成符合社会内在机理的法治新模式意义重大。丰富的诉讼外社会解纷机制是中国古代法制的重要特色,这种社会性纠纷解决机制不仅表现为解纷主体多元化,而且表现为解纷机制的多元化。注重多元化的社会解纷机制是中国古代社会普遍的社会生活现象,是中国传统社会法律的显著特点,也是中国古代法的光辉所在。  相似文献   

20.
周维山 《兰州学刊》2006,42(7):73-76
对“美的规律”内涵的认识,虽然意见纷纭,但是总的出发点是一致的。争论各方都把“美”理解为美的事物,从美的事物出发探求美之为美的规律。马克思提出的“美的规律”是一种生产中的规律,是一种关系规律。它不但包含美的事物的规律,还包含主体审美的规律。由此,“美的规律”的审美之维是一种必要的维度。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的创造能力的总和。作为与真、善相并列的美,对应的本质力量是判断力。只有找到了人创造美相对应的本质力量,“美的规律”才有了真正的存在基础,对“美的规律”内涵的研究才能取得豁然开朗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