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评《审美概论》陈咏芹南京艺术学院顾永芝先生的《审美概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方法论,吸收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美学的合理因素,对以人类的审美活动为中心的诸种审美实践和审美现象作出了比较系统、深入的阐释。《审美概论》着重突出审美活动为研究对象,并旗帜鲜明...  相似文献   

2.
审美符号论     
从符号学视角研究审美活动,是对审美主客体的价值关系的新探索,这种研究方法为美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空间。审美符号构成了审美活动中的审美客体,因为审美活动象人类的其它认识活动一样,是由主体与客体共同参与的,不过,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审美情感原本就寓于生命活动的丰富性中,原始审美与劳动活动难解难分。审美活动绝非仅限于纯艺术领域,当今企业劳动环境的风貌、生产工具及对象产品的造型,以及人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中的美的形象,都是基础审美活动的对象。企业文化建设既需要强化科学精神,也应当培养审美的人生态度,企业文化审美塑造的目的就在于劳动者生命动力的开发和完美人格的塑造,  相似文献   

4.
审美活动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活动,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不是被动的接受审美客体而是两者的交融、契合的过程。审美主体通过感受、选择、抽象和创造使现实客体成为审美的,而形成了与客观世界不同的感悟——审美变形。审美变形是审美活动过程中生成审美意象的一种美感经验方式,以自身审美经验,形成一个主客体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  相似文献   

5.
当代环境美学不仅重申了自然作为审美对象的必要性,还把以环境为对象的环境艺术,以及由人类所设计、创造出来的一切环绕之物,包括艺术创造在内,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这是对仅仅专注于艺术审美问题研究的现代美学的极大拓展和扩充.环境美学将当代生态思想引入美学研究,认为人与自然环境处于同一个生命共同体之中,环境状态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对环境的审美不可能与价值取向、利害关联毫无关系,从根本上颠覆了审美无利害这一支撑现代美学的主导审美观念,从而在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维度上达成了人类生存环境的审美价值与伦理价值以及美学与伦理学的内在沟通.环境美学对传统美学建立在心物二元、主客分离基础上的审美静观模式普遍持否定态度,倡导一种人类与自然统一、主体与客体合一的审美介入模式,不仅强调人处于环境之中,对环境的审美需要人的多种感知能力的共同参与,还特别强调环境审美经验的社会性及其与日常经验的相通性,从而打破了传统美学对审美活动的超越性乃至超验性价值的迷恋,使审美活动重新回归其与人类日常生活本来具有的密切联系,重新恢复了审美活动的生活属性.  相似文献   

6.
人的审美心理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对同一种事物或现象,有人认为是美,有人却认为丑?对人的审美心理研究,国内的学者多集中在文学、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领域的艺术创作与赏析方面。李红教授自师从我国美育心理学创始人刘兆吉先生研究美育心理、审美心理以来,数十年孜孜耕耘,致力于从心理学、教育学角度探究人类审美活动的规律,探索个体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变化。继参与编著《美育心理学》、《美育心理研究》之后,2004年1月其专著《儿童青少年审美心理与教育》又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是1999年获批准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  相似文献   

7.
审美活动是人类最复杂最具有个性特点的精神活动,个体的审美心理总是千差万别的.然而,一个民族有着共同的语言、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经济生活和文化,其主要心理素质必然具有共同性.尽管现代心理学还不能对审美心理作出清晰而科学的验证,而我国古代作家们也很少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审美问题。但是,我国古代的美学理论和大量的审美经验描述证明了我们民族的审美心理确有许多共同的地方,并积淀成为一种传统,影响  相似文献   

8.
美学的人生视界是从本体论的最深层次透视人类审美的终极根据,它要追问人为什么需要审美,也就是审美活动的根源何在的问题,美学的情感视界是从现象学的角度透视审美活动的意向构成机制,它要追问人如何进行审美,也就是审美活动如何发生的问题;美学的形式视界是以符号学的角度来确定审美的形式特质,它要追问审美活动何以具有主体间性,也就是美感的普遍有效性如何实现的问题。通过这三维视界的层层叠加和彼此转换,我们似乎可以发现并建立一个完整而有机的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9.
“人生自是有情痴”──论审美活动的先天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活动在内容上固然是后天的,但是在形式上却是先天的。人类一生下来就有了潜在的审美可能、潜在的审美天性。这是自然进化与生命遗传的结果,是一个精神基因、审美基因。而且,审美活动的先天性恰恰是审美活动之所以能够产生的前提。同时,由于审美活动的先天性已经是自然进化的特殊成果,因此也就截然区别于动物的先天性。因此,审美活动的先天性既与自然保持着异中之同,另外一方面又与自然保持着同中之异。  相似文献   

10.
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就是审美关系。审美关系是人和世界的诸种关系中的一种特殊的对象性关系,只有在审美关系中,具有审美能力和审美需要的人才成为审美主体,具有审美性质的事物才变成现实的审美对象。由于审美活动主要表现为一种精神活动,因此审美主体的精神(或意识)结构发挥着突出的决定性的作用。我们认为,在审美主体的精神结构中,以下一些要素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和影响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历史审美活动是指把“历史”作为客体审美对象予以美学审视和价值评判的过程。历史审美活动是在人类漫长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出来的。历史审美意识和能力的形成是一个过程,是以往全部历史的产物。历史审美的本质就是在人们创造的历史中审视人类的本质力量。历史审美教育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向人们展现历史美,让人们在品味、享受历史美的同时,逐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崇高的审美理想,锻炼较强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培养一代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审美新人。  相似文献   

12.
1.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民族审美心理学以民族审美心理的内部结构、活动方式及其外化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总结民族审美心理的特殊规律和比较各民族不同的审美经验,以达到完善民族审美素质、丰富人类艺术实践的日的。2.尽管民族的审美心理现象属于人的内部世界,但它可以通过各民族早期的图腾崇拜、神话传说、以及以后的艺术实践等各种各样的审美心理载体和行为的分析中见出;而大量的民族学和审美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出现,也为这种新的研究方式提供了条件。3.由于“类型”概念在民族学、心理学和美学的研究中均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它可以被提升为民族审美心理学的核心范畴。这一范畴的具体运用是区分此一民族与彼一民族审美心理差异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西方现代美学思想从情感、理性、意志等方面来考察审美活动,探究人类精神的各要素在审美活动中发挥作用的方式及其相互关系.然而,主体性意识的过度张扬导致现代美学的审美非理智主义倾向和人类与外部世界之间的隔膜.法国新托马斯主义者马利坦继承西方文化注重理性的传统,对现代美学思想加以反思并主张审美理智主义,认定人类理智不仅在审美活动中发挥主导性作用,协调人类精神中的各要素,从而铸造完整的人类精神,而且能够通过审美活动重建人类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古典模糊美     
模糊是一种审美型态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体认和传达,不可能是用精确的数学分析;即使是数学,也还有模糊数学。模糊体验和模糊表达,是审美的一种属性。在主体、对象、关系所构成的人类多边型审美活动中,对象世界的变动不居,审美型态流动性的特点,使得客体现象形态往往是模糊的。人们对客体对象的审美把握,只能凭借某一参照物,去加以相对的确定,这就带来  相似文献   

15.
审美态度是主体为建立主客体之间美的联系而进行审美活动的内在趋动,是主体进行现实审美活动的必要因素,没有审美态度,便没有审美活动的现实发生和审美活动的完整实现。同时,由于任何审美态度都是现实具体地存在和发生作用的,因而在不同的时空条件里、在不同的审美活动中,审美态度便显示出了明显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16.
构建生态美学的前提是确立恰当的美学观,然后从美学观的角度提炼出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中国当代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学观是以李泽厚为代表的"美—美感—艺术"三元模式,它最严重的缺陷在于背离了鲍姆嘉滕美学的"审美"而退回到柏拉图意义上的"美"。中国生态美学依据这种美学模式所创造出的"生态美"概念,根本无法深入解释当代生态审美活动,因而是一个误导性概念。青年鲍姆嘉滕美学的核心问题是对于作诗能力的哲学思考,其"感性学"实质上是一种"审美能力学",近似于其后学康德的审美判断力学说。综合鲍姆加滕的审美能力学与吉布森的生态心理学,我们可以构建出"审美能力—审美可供性—审美体验"三元美学模式,以之为框架而构建的生态美学可以更加合理地解释已然兴起的生态审美活动,可以有效地避免"生态美"概念的偏颇而走向"生态审美"。生态审美才是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7.
程相占 《学术研究》2013,(1):122-131,160
综观过去半个世纪的学术历程,可以将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关系论归纳为五种立场:一、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具有不同的开端,二者并行不悖、没有任何关系;二、在环境美学框架内发展生态美学;三、将环境美学等同于生态美学;四、吸收环境美学的理论资源来发展生态美学;五、参照环境美学,通过充分吸收生态学观念、彻底改造传统美学而发展生态美学。笔者坚持第五种立场,认为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差异非常明显,将二者混为一谈不利于各自的健康发展。环境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同于"艺术审美"的"环境审美",它是对自黑格尔以来以艺术品为审美对象的"艺术哲学"的批判超越,其核心问题是环境审美与艺术审美的联系与区别;而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生态审美",其对立面不是"艺术审美",而是传统的"非生态审美"或"没有生态意识的审美"。环境美学是就"审美对象"这个角度立论的,探讨审美对象是艺术品还是环境;生态美学是就"审美方式"这个角度立论的,其立论根基是人的生态生存和生态思维,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在生态意识引领下进行审美活动,亦即在人类的审美活动和审美体验中,如何使生态意识发挥引领作用而形成一种"生态审美方式"。  相似文献   

18.
协同学自组织理论与心理学的杂交产物——协同心理学方法,为研究审美经验的基本规律提供了新的视野和微观的分析方法。协同心理学认为,审美经验的心理学本质是人类直觉的自组织的协同运动;美感实际上是有序化直觉的自我体验;审美对象的功能是提供“序信息”;直觉操作程序把“序信息”转化为美感有序结构;审美无关功利的特性起因于直觉的自组织本能;灵感是大脑在临界上由浑沌到有序的突发性转变。  相似文献   

19.
<正> 人们都承认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是活跃的、能动的。但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它具有什么样的内在运行机制,却是一个至今没有讨论清楚的问题。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谈点看法。 (一) 审美活动如同认识活动一样,也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反映。但这种反映不是单向的,而是双重的,即主体的审美对象(现实美、艺术美)的反映必  相似文献   

20.
薛富兴 《学术研究》2012,(7):134-140
文与质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概念,有普遍、持久之影响。它不只体现了中华古典审美之独特个性,更在美学基础理论研究层面具普遍性阐释价值,有必要将它提升为美学范畴。作为美学史范畴,它揭示了人类美学史之基本内涵与审美意识演变史之规律;作为审美风格范畴,它据审美对象内在结构类型论审美风格,为传统美学提供了新的审美风格类型,弥补现有美学范畴之未足;作为审美文化范畴,它为我们宏观把握审美与人类文化系统之关系,完善呈现人类审美活动之现实背景与命运,提供了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