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在隆重纪念红四方面军入川暨川陕革命根据地创建60周年的金秋十月,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省委党史研究室、省社科联和中共达县地委联合举办的“川陕老区建设与发展理论研讨会”,于1992年10月11日至13日在四川省达县地区召开。来自省内外的有关领导、专家、学者和新闻工作者15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上交流了论文60余篇。现就研讨会的几个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一、川陕革命老区的历史地位、作用和现状与会者认为,川陕老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第二大苏区,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毛泽东同志曾在全国“二苏大”的报告中指出: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川陕苏区有地理上、富源上、战略上和社会条件上的许多优势,川陕  相似文献   

2.
南宋川陕抗金军政建设中腐败与积弊严重,具体表现为军队虚籍与冗员、武将额外开支较多、武将营利与私役军士等.腐败与弊政的出现,影响到川陕驻军战略防御作用的发挥,为此南宋朝廷采取了一些相应的革弊措施.腐败与弊政现象,是认识南宋川陕抗金战争与军政建设的一个重要侧面.  相似文献   

3.
南宋在与北方强敌长期对峙的过程中,形成了江淮、荆寰和川陕三大战区。其中江淮战区防御长江中下游,直接拱卫都城临安,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庐州,凭借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南宋与金、蒙元对峙时期江淮战区的重要据点,是南宋防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对于阻止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完善淮西地区的防守体系,进而巩固南宋政权都起到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1932年底到1933年春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红四方面军和川陕边区群众共同创建的一个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它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毛泽东同志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川陕苏区有地理上、富源上、战略上和社会条件上的许多优势,川陕苏区是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两部间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川陕苏区在争取苏维埃新中国伟大战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旷继勋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先后担任过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总指挥、红六军军长、红四军军长、红二十五军军长,中共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和川陕省临时革命委员会主席等职务。他对组建红六军、红四军和红二十五军,开创和巩固湘鄂西、鄂豫皖和川陕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大的贡  相似文献   

6.
南宋时期的川陕战区,其地理范围大致相当于今陕西省南部、四川省北部、甘肃省南部三省交叉地带,即以今汉中盆地为中心及其周边地区。以今汉中盆地为核心的南宋川陕战区,地理形势独特,战略地位重要,是宋金、宋蒙长期对峙的前沿地带。南宋以此作为兴复中原的基地和保护东南安全的屏障。  相似文献   

7.
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省委党史研究室、省社科联、中共达县地委联合主办的川陕老区建设与发展理论研讨会”于10月11日至13日在地处川陕革命根据地中心的达县举行。来自北京、陕西以及四川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和新闻、出版工作者,川陕革命老区各地、市、县的党政负责人共20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会议收到论文、专著70余篇(部)。与会同志比较集中地研讨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作用以及巴山红军精神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8.
《江淮论坛》一九八○年第三期李桂海同志《论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在论述北宋王小波、李顺起义问题时,引证了《宋史》卷三○四《刘师道传》中的一段记载:川陕豪民多旁户,以小民役属者为佃客,使之如奴隶,家或数十户,凡租庸敛,悉佃客承之。其实,“州陕”应为“川峡”。中华书局校点本《宋史·刘师道传》即为“川峡豪民多旁户”北宋太宗时王小波、李顺起义发生于今天的四川,并非今天的四川和陕西两省。宋太宗淳化四年,宋朝全国划分为十六路,川峡地区称为西川路和峡西路。《宋史》卷八十九《地理志》载云:川峡四路……南至荆、峡,北控剑栈,西南接蛮夷。可见,“川峡”所指地区是明确的,绝不包括今天的陕西。  相似文献   

9.
南宋百余年间,兵戈不断,先期是宋金之战,后期是来蒙(元)之战,川陕战场始终处于重要战略地位,制约、影响甚至决定着整个战局,本文仅就宋金川陕之战略作述论。宋金之战,实际上在北宋末年灭辽之后即已开始,宣和七年(1125)以来,金人大举南侵,直至把微、钦二帝及其近臣宗属押解北去。南宋建立之后,双方交战持续不断,第一次宋金之战从南宋初年直至绍兴十一年(1141)和议时,达十五年之久,之后双方维持了近二十年的“相对和平”时期。绍兴末年,宋金战事再起,断断续续直至金朝灭亡,这即是南宋前期的宋金之战。在宋金发…  相似文献   

10.
一川陕苏区位于川陕边界的大巴山地区,是在我党领导下,由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一个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在红军到来之前,这一地区原为军阀田颂尧的二十九军的“防区”。在军阀、官僚和地主阶级的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之下,广大劳动人民挣扎在死亡线上,过着极其悲惨的生活。军阀田颂尧是川北地区的土皇帝。他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同时,还大搞“田赋预征”,一年数征,年年“预征”。据吕平登的《四川农邨经济》一书记载:一九三二年,川北的田赋竟预征到了一九七八年。真是骇人听闻! 封建地主对农民的压迫剥削也是很残  相似文献   

11.
南宋初年,郑刚中出使川陕,后遭罢免而死,史书记载均与秦桧陷害有关。文章从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角度重新考察,认为郑刚中担任四川宣抚副使期间,集军事权、行政权、财政权于一身,导致地方权力增大,与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国策相违背,从而遭到打击。在以秦桧与郑刚中私人恩怨表现出来的这一事件背后,隐含着南宋中央与地方互动关系的真实内容。  相似文献   

12.
韩立平 《学术探索》2010,(3):134-140
久为学界所忽略的韩元吉,被南宋人视为“一代冠冕”,诗歌多寓山河家国之感,苍郁俊劲、清腴朗润,成就与“中兴四大家”相伯仲。其诗学渊源得叶梦得指授,复影响陆游等中兴诗人,诗风蕲向“腴润”,对南宋诗坛“唐音”之复归起了导夫先路的作用,厥功甚伟。  相似文献   

13.
《江西社会科学》2016,(12):109-116
宋代科举回避制度以考生回避考官为主,考官回避考生为辅。在各类别头试制度的基础上,宋代逐渐形成了一套考生回避考官制度。宋廷在实行省试别头试之初,回避考官的考生仅限于知贡举官亲戚,至南宋孝宗时期回避的范围由内帘官亲戚、门客考生扩大到外帘官亲戚、门客考生。开封府、国子监发解试考官的亲戚考生须参加别头试。诸州发解试考官的亲属、门客考生须参加转运司别头试。四川类省试内帘官与外帘官的亲嫌考生都要参加别头试。考官回避考生,主要表现为考官回避亲属和回避籍贯。北宋时期考官回避亲属的现象较少,至南宋考官回避亲属开始形成制度,并且要求发解试考官回避其籍贯。宋代在省试、牒试和殿试中运用科举回避制度,依法惩处违规考官和考生。总之,宋代科举回避制度具有回避对象双向性和回避范围扩大化的特点,对宋代以及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宋代在科举考试中设置监试官制度源自五代后周之制。南宋在延续宋初发解试监试官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在类省试、省试别头试和省试大院试中设置监试官。嘉定十三年(1220),宋廷首次在省试中设置监试官,并任命了监试人员。省试监试官由同知贡举改任,地位高于同知贡举,且全部以台谏官充任。宋代省试监试官制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专职化发展过程,先以台谏官临时监督考官的违规行为,再以台谏官出任同知贡举监督其他考官,最后将以台谏官出任的同知贡举改名为监试官,专门负责监督其他考官。  相似文献   

15.
两宋的馆职选拔,学士院试是一主要途径。学士院试馆职在北宋仁宗朝达到极盛,此后便趋于衰落。至南宋高宗朝又得以恢复,直至南宋末期。所试科目,北宋主要考试赋,以仁宗朝最为突出。南宋则仅试策。考试合格者,北宋所授馆职主要是三馆秘阁官,南宋则为秘阁馆职,且主要是秘书省正字、校书郎。无论北宋还是南宋,帝王特除是可以免试的。南宋时,状元、词科出身者也可以免试。  相似文献   

16.
“老区经济文化开发首次研讨会”由江西、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山西等6省社科联共同发起,于6月16日至21日在南昌市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除上述发布单位外,还有湖北、浙江、河北、云南、内蒙古等省社科联的代表,有来自井岗山、瑞金、宁都、兴国、川陕、陕甘宁、太行山、大别山等23个革命老区的代表,以及来自北京和其他省的专家、学者共70多人。会议收到  相似文献   

17.
中国戏曲史的研究,自王国维开始即偏重于元杂剧与明清传奇,而忽略了南宋戏文.后来钱南扬扭转了这一偏向,第一次提出“宋元戏文”的概念,才开始对南戏作全面的研究.但接着又产生了偏重于元而忽略宋的新倾向.有感于此,笔者在拙著《南宋戏曲史》的基础上,对此作进一步的研究,从揭露封建礼教下不合理的婚姻制度、抨击科举制度下富易交贵易妻...  相似文献   

18.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种比较成熟、完备的考试选官制度,它本身所具有的一些原则,如:“择优录取”,应试者基本上不受门第、家世、地位的限制,由中央政府直接控制考试权力,将读书、应试、做官有机地融为一体,等等,与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相比,无疑是历史的进步。科举制度在其创立(隋朝)和发展(唐朝、宋朝)时期,对封建社会的进步曾起过一定的推动作用,但随着历史的演变,到明代,科举制度已经是渐趋腐朽,弊多利少了;到清代,科举制度更是腐朽透顶,已毫无积极作用可言,完全成了历史的反动,最终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相似文献   

19.
川陕革命根据地迅速建立和发展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九三二年七月,蒋介石对鄂豫皖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反革命围攻。由于张国焘“左”倾机会主义“偏师”之说的干扰,红四方面军被迫于十月初放弃鄂豫皖根据地,挥师西指,进军四川。从红军入川到统辖九县一市的川陕省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历时仅三月。从红军入川到三次进攻战役的胜利,建立纵横四五百里,面积四万二千余平方公里,人口约五百万的根据地,红军由一万余人发展到八万余人,为时也只有十个月多一点。这在土地革命战争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很显然,川陕革命根据地之所以能建立,无疑是因为具备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所总结的五个  相似文献   

20.
研究川陕苏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科学的态度、发展的眼光,全方位、深层次地研究川陕苏区的重大问题,实事求是评价川陕苏区的一些重大事件,正本清源,科学评说,还历史本来面目。本文旨在客观公正地评述川陕苏区的历史地位和张国焘的功过是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