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0世纪日本文坛上,有两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他们分别是:1968年获奖的川端康成和1994年获奖的大江健三郎。曾有学者认为,川端康成与大江健三郎可能唯一的共同之处是他们同为日本人,同获诺贝尔文学奖。换言之,可比性甚少。诚然,就其人生经历,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2.
论大江健三郎《个人的体验》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刘立善1994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文学院决定,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日本“战后新文学界的旗手”、战后一代派的代表作家大江健三郎(下简称大江),其主要理由是:通晓西方现代派传统的大江,开拓出战后日本小说的新领...  相似文献   

3.
20世纪日本文坛上,有两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他们分别是:1968年获奖的川端康成和1994年获奖的大江健三郎.曾有学者认为,川端康成与大江健三郎可能唯一的共同之处是他们同为日本人,同获诺贝尔文学奖.换言之,可比性甚少.诚然,就其人生经历,社会背景,创作风格,审美情趣而然,二人确实相差迥异.  相似文献   

4.
陈祥 《日本学刊》2023,(3):F0003-F0003
日本文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先生于2023年3月3日逝世,终年88岁。2023年3月22日,中华日本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联合主办“大江健三郎和平主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座谈会。  相似文献   

5.
从川端康成到大江健三郎东北师范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中心孟庆枢1968年12月川端康成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在日本文学史上是一个重要事件,因为他不仅是继泰戈尔之后亚洲第二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而且实在是真正用本民族语言创作而获此殊荣的亚洲作家第一人”。①时隔...  相似文献   

6.
大江健三郎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江健三郎论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平献明1994年10月13日日本战后一代派代表作家之一大江健三郎以他的长篇代表作《静静的呼喊》《万延元年的足球》《个人的体验》和《M/T与森林的奇怪故事》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金。奖金评委会称赞他的作品“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各种...  相似文献   

7.
现实与神话的凝聚──论《奇妙的工作》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马兴国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赞扬大江健三郎,“以诗的力量,创造了一个想象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现实与神话紧密凝聚,描绘了一幅反映现代人困惑的多变画图。”大江健三郎的文学起步,源于他的大学时代;大江健三...  相似文献   

8.
20世纪日本文坛上 ,有两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他们分别是 :196 8年获奖的川端康成和19 94年获奖的大江健三郎。曾有学者认为 ,川端康成与大江健三郎可能唯一的共同之处是他们同为日本人 ,同获诺贝尔文学奖。换言之 ,可比性甚少。诚然 ,就其人生经历 ,社会背景 ,创作风格 ,审美情趣而然 ,二人确实相差迥异。然而 ,在各自几十年文学生涯中 ,都是在东西方文学的探索中 ,孜孜求索。尽管二人对东西方文学各有侧重 ,但是 ,他们都是最终找到了东方与西方 ,传统与现代结合这条路 ,并在创作中最终获得了巨大成功。这点是不可置疑的。三岛由纪夫在《川…  相似文献   

9.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成立 1 5周年纪念暨第 1 0次日本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0年 9月 2 9日至 30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隆重举行。出席纪念大会的有 :中国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田小刚、中华日本学会会长刘德有、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陈乃芳、日本驻中国大使馆公使宫家邦彦、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理事川岛庆雄。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应邀出席。来自中、日、美、韩等国的专家、学者 1 0 0余人与会 ,共同就“2 1世纪日本学研究的方法——来自外部的探讨”的主题 ,进行了纪念讲演、讲坛讨论和研讨。大江健三郎在研讨会…  相似文献   

10.
唐月梅 《日本研究》2008,33(1):81-84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并没迅速改变中日文化和文学交流的空白现实;直至1976年,中国的日本文学译介才历经曲折,逐渐走上正常发展道路。本文便要将这一历史演进进行概括,选择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大江健三郎等几位著名作家为例,谈谈日本文学与中国邂逅的命运。  相似文献   

11.
世纪之交的“东方诺贝尔文学奖情结”─—大江健三郎获奖的启示扬州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魏善浩在世纪之交回顾二十世纪外国文学,有的人说它是“诺贝尔文学”。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的“诺贝尔文学奖情结”,能否在本世纪剩下的四年内一解、再解为快?日本作家两度获奖,尤...  相似文献   

12.
论日本现代文学1987年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日本文坛"被动姿态"作家吉本芭娜娜、村上春树,"主动姿态"作家大江健三郎发表了战后文学史上具有文学"转型"意义、三人三色的力作,陷入困境的日本文学进入新阶段,出现文学的"主动姿态的丧失"现象,"被动姿态"作家渐成主流.大江全力对抗由村上春树和吉本芭娜娜代表的"表层的、风俗的"文学,追求文学"根据地"建设,当代日本文坛形成两大谱系.  相似文献   

13.
大江健三郎在小说叙事艺术上是富有现代开拓精神的作家。与大多数日本作家喜欢在杂志上现炒现卖文本的运作方式不同 ,大江通常要花一二年时间撰写作品并加以精心的润色方才出手。三六义田教授指出 :大江从不写那些所谓“粗制滥造的货色”(Potboilers) ,而是每一作品面世皆有思想哲理或艺术技巧上的新进展。1  评论家们注意到 ,为大江文学带来国际声誉的第一本重要长篇小说《个人的体验》(1 964 )就表现出了大江健三郎在小说叙事艺术上的一种尝试 ,它虽然是基于大江独异的个人体验之上的 ,却完全与日本“私小说”(Shi-shōsetsu)意趣迥异…  相似文献   

14.
试论日本当代文学的忧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大江健三郎、渡边淳一、村上春树为例,探讨了日本当代文学的忧郁特征,并指出这种忧郁表现在三个方面:再现人的困境中的骚动和不安、自我的损毁与人性的残缺、死亡中的虚无感。  相似文献   

15.
文学如何表现完整的人?——以大江健三郎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如何表现完整的人?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其小说中,把"性的人"与"政治的人"这两个维度连结起来,从两者之间的对立和联系中把握复杂的人性,对二战后的日本社会中的一些边缘人形象作了相当深入的刻画.他的作品中呈现出来的往往是一些极端化的分裂型的人格,但就在这些人物中,也有着作为个体的人的整体性的存在,以及个体性生存与社会环境的互动.通过边缘的发现去认识、构筑和表现整体,这是大江健三郎的文学创作给予我们的一个启示.  相似文献   

16.
大江健三郎的小说《饲育》,以儿童的视角讲述了二战期间发生在一个小山村的悲剧故事。作为一种有意义的叙述形式,儿童视角的切入赋予了作品一种诗性的色彩,蕴含了大江健三郎深邃的社会学、文化学的思考,浓缩了作家对现实生存的审美观照、哲学省思和社会批判。  相似文献   

17.
《大江健三郎口述自传》(大江健三郎著,尾崎真理子整理,许金龙译,新世界出版社)讲述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传奇的成名之路。本书以对话形式回顾了他自己生活过来的这七十年,回顾从二十二岁开始写小说以来将近五十年的文学生涯。他也是想借助这个机会让专事小说写作的自己尝试着畅所欲言。书中最后提出106个疑问,他的回答更让我们透彻的了解这位大师级的作家。  相似文献   

18.
日本经济研究三十年金明善一、概况:三十年的科研成果从1964年至1994年的三十年间,在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先后有十六位同志从事过日本经济问题的研究工作,其中八位同志已退休或调任其他岗位,现在经济研究室工作的有八位同志(教授一名,副研究员四名,助理研究...  相似文献   

19.
井上厦先生是日本著名小说家、剧作家,日本笔会第14任会长,创作了诸多小说和戏剧作品,其中话剧作品《与爸爸在一起》常年上演并被搬上银幕,深受广大观众喜爱。2004年6月,井上厦偕同加藤周一、大江健三郎、小田实、泽地久枝等九位贤达,共同创建了"九条会"。该组织是一个民间和平组织,呼吁日本国民维护和平宪法,反对保守势力修改宪法第九条,并为宣传该会的和平主张付出了很多精力。井上厦非常重视日中文化交流,是中国日本文学研究界的老朋友。2010年4月9日,他在镰仓近郊的家中溘然长逝,享年76岁。为示悼念,谨将小森阳一写的悼文刊载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井上厦先生是日本著名小说家、剧作家,日本笔会第14任会长,创作了诸多小说和戏剧作品,其中话剧作品《与爸爸在一起》常年上演并被搬上银幕,深受广大观众喜爱。2004年6月,井上厦偕同加藤周一、大江健三郎、小田实、泽地久枝等九位贤达,共同创建了"九条会"。该组织是一个民间和平组织,呼吁日本国民维护和平宪法,反对保守势力修改宪法第九条,并为宣传该会的和平主张付出了很多精力。井上厦非常重视日中文化交流,是中国日本文学研究界的老朋友。2010年4月9日,他在镰仓近郊的家中溘然长逝,享年76岁。为示悼念,谨将小森阳一写的悼文刊载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