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教育,当前流行的说法之一是,“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如果有人说“教师是主体,则很可能被认为不够“时代”!到底谁是主体?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如何呢?这是涉及教育观念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问题,有必要认真研究。人类发展史是一个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认识社会改造社会、认识自己也改造自己的历史,也就是认识与实践的发展史。那么,谁去认识、谁去实践呢?自然是人去认识,人去实践,这就需要明确认识与实践  相似文献   

2.
欧洲文学的发展史忠实记录了人在智性、精神和理性这三个维度上的自我发现历程。智性发现使人摆脱了原始思维状态,成为世界的主体,精神发现则使人具有了道德意识,理性发现完成了人的主体建构,但也使人走入了向自身求证意义的歧途。欧洲文学在这一过程中同时还肩负着维护人的完整性、警醒人类重归精神之维的使命。  相似文献   

3.
文学,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特殊产物,永远无法逃避对生活的感知与体验。而人,作为生活的主体,永远是文学表现的重点对象。文学的内容是人在各种历史条件下的全部生活。如果说文学有永恒的主题,那么水恒的主题就是“人”。“不谈爱情”的池莉其实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认识?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定义为:“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李秀林等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说:“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两种定义,都排除了主体的自我认识这一普遍而又重要的现象。本文对主体自我认识问题略陈管见,以期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早在一八二七年,德国作家歌德说过:“诗是人类的共同财产”,“民族文学在现代算不了很大的一回事,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现在每个人都应该出力促使它早日来临.……碰到好的作品,只要它还有可取之处,就把它吸收过来.”二十年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从经济和市场的观点出发,又一次提出了“世界文学”的概念:“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文学形成一种世界的文学.”五四新文学是我们民族文学的新阶段,又是世界文学的组成部分.它广泛地吸收了外国作品的“可取之处”,作为我们民族的优秀的文化创造,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宝库.  相似文献   

6.
寻觅,是西方文学中的传统主题.人类永不停息的寻觅活动实则反映了作为主体的人对自身、对周围的客观世界以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迷惑不解,于是意欲在永无止境的寻觅中认识自己.本文试图通过对亨利*詹姆斯的中篇小说<阿斯彭文稿>中寻觅主题的解读,反映由于"上帝已死",人类在这个"失去天真的时代"的信仰缺失及精神迷惘.  相似文献   

7.
文学既是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呈现 ,也是人类在生存困境中所进行的精神突围。在这种精神活动中 ,始终灌注着自由的理想。西方文学精神发展的历程表明 ,西方人主要以“理性观照”和“神性启示”两种方式达成自由。“理性观照”是以人的实践活动来求得人的解放与自由 ,它有理性主义与物性主义两种表现形式 ;而“神性启示”则在关于人生存的追问中 ,将人放在超验语境中言说人的存在 ,它呈现为上帝启示信仰和精神超越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8.
论"文学是人学"的三个维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文艺理论在理解“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时,往往倾向于从认识论和知识论哲学出发,将文学活动中的人仅仅看成是思维主体和认识主体。这种思维视觉的局限扼杀了“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的理论张力和推衍能力。惟有从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主体、以人为目的这三个维度出发,才能准确把握“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的理论含蕴,从而对这一传统命题作出恰当的阐释。  相似文献   

9.
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增强自身的力量,改造环境,扩大活动范围的历史,也就是一部改革开放史。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①说明改革的对象是人和环境,改革的目的是改造环境,更好地为人服务,同时在新的环境中培养出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10.
在人类复杂的活动系统中,主体的文学活动具有何种属性,这是一个值得人们深入思考的问题。如果我们从人类的整个文化现象,从社会意识形态层次,从文学活动的独特的个体形式出发,作一次由宏观到微观、由外到内的透视,我们便发现,主体的文学活动至少具有三方面的特征。即:主体的文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是一种精神价值活动,是一种人格活动。  相似文献   

11.
人的认识是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主体反映客体的一种观念活动,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由多种活动和功能集合起来,并产生一定结果的动态系统。人类认识活动客观上存在着“认识主体——认识中介——认识客体”的三者统一结构。近年来,在认识论领域,对主体、客体及其关系问题研究较多,而对认识中介问题却较少论及。认识中介应该是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对象。列宁曾明确指出:“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  相似文献   

12.
人的发现,人的个性发展与完善一直是西方文学关注的话题。从文艺复兴时期“人的发现”到18世纪启蒙时代主体性的人的觉醒和探索实践无不是伟大的文学家们对时代做出的回应和反思。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歌德笔下的人物形象以及歌德本人一生的追求,展示了西方文学人性理想在精神发展脉络上的某些联系: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西方人在自我认识的漫长历程中逐渐由审美的人性理想转向了更具扩张性的实践体验。浮士德的形象作为现代早期主体性人格理想的实践者,同时也引发了对现代性问题的警惕与反思。  相似文献   

13.
人类社会是由历史悠久的众多民族组成的。作为民族生活反映的文学,首失产生于并从属于一定的民族,“是民族的精神本性的反映一是那些创造这个本性的历史条件本身的产物”,是“民族意识、民族精神生活的花朵和果实”,“民族精神生活的印记”。世界上没有超民族的文学。文学的民族性,是衡量文学作品的价值和生命力的美学标准之一。应当重视广西文学民族特色问题的研究我国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社会  相似文献   

14.
如果“哲学史,……简略地说,就是整个认识的历史”,那么,随着从近代以来整个认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不断变化,作为哲学上的“认识”本身,它的概念、对象、内容、范围和方法等,就都比从前发生了很大变化,具有了新的涵意。人的认识的对象是什么?从西方哲学史的发展上看,这个对象有一个从外(客体)到内(主体),从具体到抽象(在认识内容上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演变过程。这个过程越来越清楚地表明,哲学认识的对象指向,最终不是朝着外界的“物质客观”,而是通过对主客(或思存、心物)相互关系和作用的研究,最终朝向人类自身,认识的对象归根结蒂是人自身的思维能力、思维的限度及思维方式等,要解决“人的思维是怎样发生和进行,它可能具有多大的最终可靠性”这个问题。自然、社会和思维这三界的基本规律,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最集中、最深刻地体现在人本身,即人的思维之中。但思维的自我认识并不排除外界的认识对象或客体,只有在主客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中,主体才能通过思维对自身加以认识,而自我认识的目的还是为了弄清所谓主、客究竟是什么及其相互作用,以便促进这个相互作用。认识对象的最终指向问题与自我认识的最后目的问题,是不同层次上的问题,前者是说要认识的是什么,后者是说认识的实现是为了什么。  相似文献   

15.
人的问题是社会科学中极其重要的问题。而探索这个问题,首先要研究的就是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类认识世界走过漫长的历史道路,取得许多丰硕成果。但是同认识别的对象比较起来,人类要认识自己却是最困难的,不过它总是人类认识的中心目标和最伟大崇高的主题。据传古希腊德尔斐神庙中就铭刻了这样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文艺复兴运动之后,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一直是西欧思想文化发展的一个主要潮流。不可否认,在人类自我认识的历程中,对人的本质或本性的研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然而,由于历史唯心观的局限,却都没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治文学史者多受到王国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论说的影响,普遍流行着“楚骚、汉赋、魏晋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说法。似乎一部文学发展史就是一部文体变迁史,一个时代就只着眼于某一种文体的文学。于是乎论辞赋,似乎只重汉代,无论他朝;讲宋代文学,似乎只重宋词,其他文体形式少有人问津。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学术研究的整体繁荣,  相似文献   

17.
文学作品的风格问题,涉及到一系列比较复杂的理论问题。一部灿烂的文学史,都是由各个时代许多独具风格的作家和作品融汇而成的。散文是文学的轻骑兵,研究散文的风格是文艺理论的一个不容忽略的问题,它对于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尤其是提高散文的创作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别林斯基说过:“每个民族的诗都带有那个民族精神的印记”,普列汉诺夫认为:文学是“民族精神本性的反映——是那些创造这个本性的历史条件本身的产物。”鲁迅在论及陶元庆绘画特色时指出:“以新的形,尤其是新的色来写出他自己的世界,而其中必有中  相似文献   

18.
神话、传说与民族精神是一种表与里的关系,民族神话、传说蕴含着民族文学的叙事密码和叙事精神。中国现代文学在理论上大力阐扬民族神话、传说的叙事精神,其意在恢复叙事效果上的“新鲜感”,实现叙事文风上的“古风”意韵,在叙事经验中抵达对“神思”的妙用。中国现代文学对民族神话、传说叙事精神的理论阐扬,实质上是“复元古”意识下的写作精神重构,沉潜地表达了对文化传统——民族精神的归心;在如何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成为时代潮流的当下,中国现代文学在理论上对民族神话、传说中深层次意蕴的发掘,于当代中国文学叙事的民族性建构,以及相关的文学批评等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9.
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一直是哲学发展的主旋律,从古代哲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自我认识的观念始终徘徊于经验的实在论与超越的观念论之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为克服主体自我认识的片面化提供了一把新钥匙。在我国当前的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力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紧抓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主体自我观念的更新,提高整个国民素质,把现代化建设推向一个更高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0.
文学精神是以“文学”作为载体,体现出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道德标准、价值取向、人生目标等属于人生理念的一些东西。它是文学自身显示出的精神品格。“人”的追求、“文”的风格所形成的一个时代的文学创作的总体风貌,就是该时代的文学精神。汉代文学精神可概括为“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文精神,为“大汉”立功、立德的事功精神,尊古通变的包容和创新精神以及浪漫与理性精神,汉代文学形成质实古朴、雄浑闳丽的风格特征。汉代文学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汉民族形成初期民族精神的一种显现。它影响到中国文学的基本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