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Q典型新探     
一何其芳同志在一九五六年《论阿Q》一文中说过:分析阿Q“这一个”典型的“困难和矛盾主要在这里:阿Q是一个农民,但阿Q精神却是一种消极的可耻的现象。”这个看法是有道理的。历来对阿Q典型的不同观点的讨论,正是围绕着怎样看待这一矛盾而展开的。一种观点把二者根本对立起来。认为作为农民阶级的阿Q,其精神就不应当如此消极和落后。按照这一“逻辑”,于是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阿Q不是一个农民,而从阿Q说过的“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这句话里,断言阿Q是从地主破落下来的,所以在精神上与一般农民不同。又一种认为,“阿Q这典  相似文献   

2.
从阿Q相的国内外普遍性,阿Q“精神胜利法”的种种表现、“精神胜利法”的历史文化、社会根源等方面可以看出,阿Q“精神胜利法”是一种社会性的心理特征,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3.
著名剧作家陈白尘同志改编的同名话剧《阿Q正传》的结尾,有一段既颇为有趣又含意深刻的解说词:“阿Q死了!阿Q虽然没碰过女人,但并不象小尼姑咒骂的那样断子绝孙了。据我们考据家考证说,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阿Q既没有“断子绝孙”,那么,在文学作品中的在一些人物身上表现了某些“阿Q相”、或说“阿Q气”,也许不算是什么不正常的事吧。但是,这却引起了某些文学评论家的“奇怪”和不满,认为是一种“奇怪的现象”,因而对陈奂生、冯幺爸等作为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总  相似文献   

4.
阿Q早已成了人们嘲笑自我欺骗、自我安慰的普通名词,但对阿Q的典型性质,人们却至今没有一致的看法,而争论的焦点,常常集中在一个雇农阿Q为什么会有如此严重的精神胜利法这个所谓难题上。笔者自不量力,试图对这个问题作新的解释。一几十年来,我们中国人的头脑一直被两种互相联系的观念占据着:一是“阶级本质决定论”,二是“腐朽意识毒害论”。这使人们不能正确地把某些社会弊病,尤其是劳动人民身上的精神病态看作现实的社会关系的产物,而是一古脑儿把它们全归因于腐朽  相似文献   

5.
一九二一年末到一几二二年初,鲁迅在《晨报副刊》连续发表了他的不朽杰作《阿Q 正传》,立即引起社会的注意,各色各样的人们对鲁迅创作《阿 Q 正传》的本意作了种种分析和猜想。一篇小说能引起如此强烈的社会反响,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把这些反映归纳起来,文学界一般认为阿 Q 是各个阶级身上的阿 Q 精神的“寄植者”,或者说他是“一副中国人品性的‘混合照像’”,因而认为《阿 Q 正传》意在暴露“中国人的最大的病根”。这种意见抹煞了阿 Q 形象的阶级属性,把阿 Q 抽象为“阿 Q 精神”的化身,鲁迅对此从未表示过赞同。还有一种意见来自社会上,就是认为鲁迅通过阿 Q 这一人物来揭露某些人的阴私,意在骂人。鲁迅对此无限感慨,他说:“直到  相似文献   

6.
自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发表以来,由于其对“精神胜利法”这一现象的精湛概括,所以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阿Q性格的核心便是“精神胜利法”。但从性格特征的稳定性、主动性来衡量,从阿Q本人的言行来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下面的结论:阿Q的性格核心是投机心理。  相似文献   

7.
细节是我们在刻画人物时常常采用的一种方法,细节可以写一件事的细枝末节,还可以单独刻画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精彩的细节能把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个性鲜明。第一细致细致,顾名思义就是写细节要细一点,再细一点。细节应该在“细”字上花工夫,刻画越细所展现出来的人物就越丰富。如,鲁迅的《阿Q正传》中阿Q临刑画押的细节描写就极为传神:“阿Q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只是抖,于是那人替他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气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合…  相似文献   

8.
(一) 自“五四”运动以来,文学大众化一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方向,这明显地表现在作品内容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创作精神。在文学革命运动的前期,以工农大众为主要描写对象的文学作品数量虽然不多,但已经有一些著名的创作是以劳动大众特别是以农民为其主人公了。鲁迅的“阿Q正传”、“故乡”、“祝福”、“社戏”和“风波”等描写中国农村社会生活的作品,便是其中  相似文献   

9.
“慼而能谐,婉而多讽”虽然是鲁迅对《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精辟概括,但却在他的《阿Q正传》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遗憾的是,在《阿Q正传》的研究文章中,虽然大多数论者注意到了这种“含泪的微笑”的悲喜剧艺术,却往往或点到为止,语焉不详,或大而化之,不着边际。这便造成了《阿Q正传》研究中的一个不大不小的空白。本文作者认为,虽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如宏观研究之气魄宏大,但却对理解《阿Q正传》的思想价值,了解鲁迅卓越的艺术才能不无意义。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对《阿Q正传》慼而能谐,婉而多讽”的悲喜剧艺术构成机制作些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今年四月号“新建设”上,李希凡同志发表了一篇题作“关于‘阿Q正传’”的批评文字。在这篇文章里,李希凡同志把过去许多人对阿Q这一典型人物的看法,概括为三类,现在我把他的概括抄在下面: (1)有人根据鲁迅在“俄文本阿Q正传序”里,对于阿Q这一典型说过的几句话:“我  相似文献   

11.
如何理解《阿 Q 正传》当中阿 Q 的典型,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正如有些同志所说,阿 Q 是一个农民,但阿 Q 精神却是一种消极可耻的现象,这是理解阿 Q 的困难和矛盾.在这个困难和矛盾的问题面前,具有不同的世界观的人作出了种种不同的解释。有的人说,阿 Q是阶级的典型;有的人说是民族的典型、  相似文献   

12.
如何正确理解阿Q典型这一问题,自《阿Q正传》发表以来,一直是有争论的;的确,阿Q典型问题,也是典型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李希贤同志《论阿Q典型和阿Q主义》这篇文章,结合阿Q典型性格的剖析来探讨典型理论的一些重大问题,应该承认,这样的意图是很好的。但是,他提出的许多论点,尤其是对于所谓“典型性格的核心”和不同阶级思想性格的“共同性”问题的阐述,以及关于鲁迅的思想实  相似文献   

13.
在鲁迅的小说里,《阿Q正传》是最杰出的一篇。这不仅是鲁迅在小说创作上没有给我们留下宏篇巨制,唯有这《阿Q正传》是比较长的了的缘故,主要是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非常深刻。鲁迅塑造的阿Q形象,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阿Q的时代虽然早已过去了,但直到今天,阿Q形象的社会意义仍未消失。“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只要碰到那种拒绝批评和自我批评、而且用一些可耻笑的想法和说法来掩饰他的缺点和错误的人,不管他的想法和说法和那老阿Q是多么不同,我们仍然不能不叫他作阿Q。”本文试就‘阿Q’形象的社会意义略陈管见,以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14.
关于阿Q典型的问题,几十年以来已经有许多人写了文章,最近又有同志用系统的方法去分析,所取得的进展是无庸置疑的。但对阿Q典型的看法,至今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存在着几种不同的意见。对鲁迅研究有贡献的李桑牧同志,在五十年代是把阿Q当作农民看待,对阿Q的革命也是肯定的,曾说阿Q“对于革命充满着多么丰富的奇思遐想”,“显示被压迫农民的革命坚定性和彻底性”。“他企图把地主阶级的私有财产变成农民阶级的革命  相似文献   

15.
读过《阿Q 正传》的人都会被“阿Q 画圈”这一细节吸引,一般读者只将它作为阿Q 精神胜利法的一个佐证。其实,这个细节的作用还不止于此,其更重要的作用是将阿Q 灵魂被害的深度揭示了出来,使阿Q 的形象更加立体化,成为一个完整的形象。在这个细节中,用词也有点特殊:“魂飞魄散”、“行状上的一个污点”。初读的时候  相似文献   

16.
《阿Q正传》的“优胜记略”两章,是集中描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对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专家们已经作了研究,发表了许多十分重要的意见。现仅就“优胜记略”两章,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一、什么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二、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怎样产生的?三、鲁迅怎样评价阿Q的“精神胜利法”?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的《阿 Q 正传》发表已近六十年了。人们对阿 Q 的典型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对《阿 Q 正传》的主题思想,人们的理解也不尽相同,绝大多数论者认为主题包括两部分内容:批判国民性,批判辛亥革命。“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人认为主题就是总结辛亥革命的教训。“批林批孔”时,又有人认为主题就是“批孔”。还有人认为主题是劳动人  相似文献   

18.
多年来,关于阿Q的形象及其“革命”,以及由此涉及到的文学作品的典型等问题,一直众讼纷纭。为此,我想单从阿Q的“革命”这一方面,试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期和大家共同商榷,并求教于关心这个课题的同志。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说:“其实,阿Q当时的所谓革命,不过是想跟别人一样拿点东西而已。”精辟地阐明了阿Q“革命”的实质。那种把阿Q看成是“革命者”、“造反派”,以及过高地评价阿Q“革命”的观点显然是不合适的。作品的思想离不开作家世界观的制约。《阿Q正传》写于一九二一年前后,当时鲁迅还  相似文献   

19.
<正> 阿Q,这一小说中的人物,被当作匪类而遭枪毙,至今已满六十九年,可是阿Q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棺虽早盖,定论却无。当初城里人评他为“可笑的死囚”,未庄人“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就是他坏的证据。”阿Q死后十年,鲁迅以其不朽之笔,传阿Q这地位卑贱、结局悲惨之人,于是人以文传,知道阿Q行状的人,普及中外。而阿Q到底是什么样人,应该如何看他,议论也就更多,有人认为可笑,有人认为可悲,  相似文献   

20.
阿Q画圆发微     
即使文学博士王一川等以新的审美标准,严格精选《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连矛盾等一直被推崇为中国现代文史上的小说大师,也名落孙山,然而鲁迅的《阿Q正传》也仍然是不能忽视的伟大存在。如果说王选不失一种历史的选择,那么《阿Q正传》不朽的文学史地位则更稳固,而彪炳于中国20世纪的小说之林。阿Q典型的美学意义,从本世纪20年代后经期的“阿Q已经死了”与“阿Q还活着”的论争,到建国前十年内的阶级典型与“共鸣”之说的对话,而至于今的对阿Q精神之否定与依恋,仍是人们关注的话题。这,笔者不想插话,而欲对阿Q画圆的细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