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李梦阳传》:“(梦阳)弘治六年举陕西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按,此误。李梦阳是弘治五年举人,弘治六年进士,其中进士年份明载于《明进士题名碑录·弘治六年癸丑科》。《空同集》(万历三十年邓云霄、潘之恒刻本)卷四十五《封宜人亡妻左氏墓志铭》:“逾年壬子(即弘治五年——引者),李子举陕西乡试第一,癸丑登进士第”,明言是弘治六年进士。又,《明史·选举二》:“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戍、丑、未年会试”,无特殊原因,皆照此办理。李梦阳即使未中弘治六年癸丑科,弘治七年(甲寅)无会试,故亦不可能在弘治七年中进士。《辞源》、  相似文献   

2.
现在可以考见的李梦阳的集子有:《叙拘集》、《结肠集》、《晞阳子集》、《弘德集》、《嘉靖集》和《空同集》。前三种已佚,后三种现存。前五种都不是全集,全集是《空同集》。有如李梦阳的文学思想在后世一再被误解(纠驳这种误解不是本文的任务),李梦阳全集的刊刻(这里主要指初刻)情况也一再被误录误传;而某些出现误录的目录著作的重要性和权威  相似文献   

3.
宋诗理趣漫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宋诗,明清时即有以其“主理”而发的微辞。如明人李梦阳说:“宋人主理,作理语。诗何尝无理?若专作理语,何不作文而诗为耶?”(《空同集·缶音序》)清初吴乔又说:“唐诗主达性情,故于三百篇近,宋人主于议论,故于三百篇远。”(《围炉诗话》卷二)然而,诗歌与理并非完全背驰的。就是上述李梦阳之语,不是也承认“诗何尝无理”么?他是不要“专作理语”罢了;清人沈德潜也说:“议论须带情韵以行,勿近伧父面目耳。”(《说诗啐语》六十三)宋诗中确乎有直接说理与不带情韵的议论者,缺乏诗的意境,无疑不足取。但宋诗中含“理”的篇什更有不少是富于“理趣”的,这“理趣”是宋诗研究中一个不应该被忽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正> 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对于三家注,同正文一样,也以其他版本和他书予以校勘,如卷二《索隐》中“华”字即校改为“垂”字,《正义》中“泰”字即校改为“秦”字(66页)。而卷五“(文公)十九年,得陈宝”之注,显然失校。该句《正义》云:《晋太康地志》云“秦文公时,陈仓人猎得兽,若彘,不知名,牵以献之。逢二童子,童子曰:‘此名媦,常在地中,食死人脑。’即欲杀之,拍捶其首。”(180页)按,欲杀之而拍捶其首,不可解。  相似文献   

5.
孟浩然四题     
隐鹿门山孟浩然隐居鹿门的具体时间,向来没有成说。《新唐书》本传载:“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卷二○三《文艺传》) 又据《唐才子传》,张子容与孟浩然同隐.其张子容传云:“初,(张子容)与孟浩然同隐鹿门山,诗篇唱答颇多。”(卷一)检孟浩然集有寻《白鹤岩张子容隐居》(据明铜活字本)诗,证明张子容确实曾经隐居过(《唐才子传》既言其隐鹿门,白鹤岩  相似文献   

6.
《范太史集》五十五卷(影印《四库全书》珍本),北宋范祖禹撰。祖禹(1041年--1098年)字淳甫,一字梦得,成都华阳(今四川华阳县)人。宋仁宗嘉祜八年(1063年)进士。历官龙图阁学士知陕州。事迹附见《宋史·范镇传》。范集中涉及《通鉴》编写的一些人和事,摘举于次,以为治史者之一助。一、“同编修《资治通鉴》”范祖禹在《龙门山胜善寺药寮记》中,自称“奉议郎同编修《资治通鉴》范某”(卷三六)。在《祭叔母宇文氏文》中,也称“左奉议郎同编修《资治通鉴》某”(卷三七)。两处均于阶官下系以“同编修《资治通鉴》”,这一差遣实际上成了他长时期的官职。范祖禹自幼育于叔祖范镇。范镇于庆历、嘉祜间,预修《新唐书》,历十七年之久,对唐史很有研究。司马光和范镇是好友,彼此过从甚密。所以他在《荐范梦得状》中说:“自祖  相似文献   

7.
张兵、冉耀斌<李梦阳诗选>以其填补空白的努力、回归理性的学术追求,着眼于明清诗歌研究领域的诸种偏颇,以诗选一体"浓缩"<空同集>诗歌之整体状貌,还原一个本来意义的空同诗.<李梦阳诗选>选诗打破一隅之见,以求"展现其创作的整体面目";注诗力求精谨准确,在文献上尊重原著,斥伪返本;评诗涉及空同其人其诗之诸多方面,体系完整,严格从文本出发,客观反映其诗学成就,突破了对空同诗评价问题上传统成见.凡此种种,足以启发后学,使之"后出"而愈"精".  相似文献   

8.
明前七子代表人物李梦阳替户部尚书韩文起草弹劾宦官刘瑾疏而下狱,康海智说刘瑾救梦阳,这是正德初震动朝野的事件,为人所悉知.其后,却因此事渐生一说,以为李梦阳忘恩负义,在康海因“刘瑾党”而获罪时对其反加嫉害,故马中锡作《中山狼传》、康海作《中山狼》杂剧讥刺李梦阳.此桩公案直接涉及李梦阳的品质和同属七子的康李二人的关系,以及对《中山狼传》,尤其是《中山狼》杂剧这样的优秀文学作品的理解,故应为考辨,以明真相.《中山狼传》与《中山狼》杂剧刺李之说,始自明嘉靖间,且本多异闻:  相似文献   

9.
许多材料证明,徐祯卿的诗学理论著作《谈艺录》写于其见李梦阳之前。它代表的应是作者在吴中时期的文学思想,而不是“七子派”的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40005000263-66徐祯卿《谈艺录》写作时间考李双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24徐祯卿;;谈艺录;;写作时间许多材料证明,徐祯卿的诗学理论著作《谈艺录》写于其见李梦阳之前。它代表的应是作者在吴中时期的文学思想,而不是“七子派”的文学思想。0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Academic J  相似文献   

11.
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弘治七子”(史称“前七子”)为排除当时“台阁体”诗文和“理气诗”、“八股文”等虚饰、迂腐的文风而倡“复古”,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确有其积极意义。然而,“前七子”在率领“复古运动”的进程中又出现了分化:李梦阳倾向于刻意模拟;何景明则倾向于学古中创新。“前七子”中跟何景明文学思想最为接近者乃是徐祯卿,诚如何景明自己所云:“天马行空脱羁靮,更怜《谈艺》(指  相似文献   

12.
朱敦儒简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敦儒,字希真。一作希直·误。 《宋史》卷四百四十五《文苑》七(以下简称《本传》、周必大《二老堂诗话》、郑椿《画继》卷三均曰:“朱敦儒,字希真。”《词综》卷十二。陈廷焯《词则·大雅集》则曰:“朱敦儒,字希真,一作希直。”按“希直”之说源出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四十六《经籍》七十二:“《樵歌》一卷,陈氏曰朱敦儒希直撰。”查陈氏《直斋书录解题》卷十八:“岩壑老人诗文一卷,左朝请大夫洛阳朱敦儒希真撰。”乃知马氏转引有误。“真”“直”二字,笔划相近,辗转引田,难免混淆  相似文献   

13.
诸葛亮故里暨离阳都年代诸异说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诸葛亮的故里,也就是他的出生地,本来不会发生问题,因为《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得很明白:“诸葛亮,字孔明,琅玡阳都人也。”又同书《诸葛瑾传》:“诸葛瑾,字子瑜,琅玡阳都人也。”问题的出现在于琅玡郡、阳都县并省之后,阳都故地后代随着归属之州县发生变化而亦随他不定。编修地方志时,主其事者不明白叙述设置发生变化的因由,却各自拉名人入本县籍,这就是旧《沂水县志》及《临沂县志》均称阳都在本县境内,并于《人物》卷中都收入了《诸葛亮传》的缘故。解放以后,词书以及论文、专著中,于诸葛亮的  相似文献   

14.
《全唐诗》卷五百二十《杜牧小传》云:“樊州诗四卷,外集一卷,别集一卷。今编为八卷。” 杜牧樊川诗四卷,加上外集一卷,别集一卷,明明只有六卷诗,何以编为八卷呢? 经检核,《全唐诗·杜牧集》前三卷,与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刊本《樊川文集》(以下所引《樊川文集》,均用此本)前三卷所载诗同,编次与《樊川文集》亦同。不  相似文献   

15.
李梦阳是明中叶文坛上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力主“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影响颇大,在中国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有一定地位。有《空同集》六十六卷传世。后人较重视他的诗,清人沈德潜编的《明诗别裁集》中选了他的诗四十七首,以对他的古文却不够重视,即使有人偶而提到,也多持贬抑态度。直至目前,尚未见较全面、较深入地研  相似文献   

16.
前言华峤字叔骏,西晋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西南)人。历事武、惠二帝,“博闻多识,属书典实,有良史之志”(《晋书》本传),因而长期主持朝廷的撰述之事。华峤早就不满《东观汉记》之烦秽杂乱,有意改作。自为台郎,得以遍览宫省所藏秘籍,于是整理史料,排比考校,上起光武,下迄孝献,述东汉一百九十五年历史,为“帝纪十二卷,皇后纪二卷,十典十卷,传七十卷及三谱、序传,目录,凡九十七卷”(同上),改名为《汉后书》。其十典未竟而峤卒,于是又经其子华彻、华畅相继董理遗编,遂成完帙。  相似文献   

17.
明前七子代表人物何景明(1483—1521),河南信阳人,字仲默,号大复,有《大复集》。他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风云人物,从李梦阳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复古运动,“操觚谈艺之士,翕然宗之,明之诗文于斯一变。”①然而他又是一个有争议的诗人。他的诗歌理论与创作,明清以来聚讼纷纭,扬之者说:“空同、景明,其唐之李杜乎?”②抑之者则曰:“弘正以后,(?)谬之学,流为种智,后生面目偭背,不知向方,皆仲默谬论为之质也。”③明清人攻击的矛头,侧重在何的诗歌理论,建国以来的批评,则往往给何扣上“拟古主义”、“形式主义”的帽子,并株连及他的诗歌,斥为“毫无灵魂的假古董”④。如此毁誉各趋极端的批评,显然不利于全面认识何景明的诗歌理论及创作。有鉴于此,笔者不揣翦陋,愿就何的诗歌创作,略陈管见,以就教于方家。一何景明生活的弘正时代,正是明王朝由盛入衰的转折点。明王朝外不能御侮,内则政治失修。宦官专政是明政治生活中的毒瘤。永乐因家奴靖难有功,  相似文献   

18.
孟浩然(689—740),以字行,名不祥(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有《孟浩然集》四卷,存诗二百六十多首.孟浩然的诗在当时名气很大,与王维并称“王孟”,其田园山水诗,形成一种流派.李白赞颂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杜甫也说:“清诗句句尽堪传.”但他诗的境界不够开阔,缺乏社会意义,苏轼说:“浩然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耳”(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五引).这话颇切中其弊.王仕源在《孟浩然集序》中说他“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五言诗中,又以五律成就更高.《过故人庄》,正是五律中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9.
“子”在《诗经》是个多义词,既含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又有指代人、事的作用.这种现象正反映了时有古今,地有南北,人之语义,不能一成不变的道理.我在阅读和教学中,发现注释尚有阙佚,即使有的本子作了释义,也有不切文义的地方,对正确指导阅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有一定的障碍,甚至形成错误地判断,影响继承和发展.现以“子”的义界、《诗经》语言中频繁使用以及词义蕃衍变化,谈点个人粗浅看法和专家、同行商榷.谬误在所难免,敬请匡正.子的义界“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称,象形”(《说文解字》卷十四下).许慎以万物滋生之称,莫过于人,故以假借为人称(滋属於之部精声).这种以声求义,符合于古人的“义以音生,字从音起”的规律(见《揅经室集》).但在说解字义的同时,又渗透了玄学观点,这与汉朝风靡一时  相似文献   

20.
明代中叶“前七子”的代表李梦阳之诗因多模拟汉魏、盛唐,历来颇遭讥议,认为其诗是“食古不化’的纯模拟之作,是“假古董”。但是通过对其《风雅什》的反复研究,不难发现其诗中还存在着有血有肉的灵魂,因而对其诗的评价不能人云亦云、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