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好客居住在祖国西南边疆的佧佤人,是一个十分好客的民族。凡遇客人来“串门”,便用酒招待,这样才算尽到礼数;否则,对客人便算是怠慢。当你到佧佤族兄弟家里去作客,或是从他们门前经过的时候,他们便会热情地邀你进屋,一面亲切地谈着话,一面就泡起酒来。酒一经泡下,你便不能再告辞或是推让不喝,因为这是对主人极不礼貌的行为。你应该直率地和他对饮,这时,他会像对  相似文献   

2.
清早,村里还刚刚飘散几缕炊烟,牛倌就骑着高头大马吆喝着从村路上走来。他的吆喝可以看作是一种符号,调子悠长而婉转,久久回荡在村庄和山谷里,穿透黎明。他策马经过的沿途,主妇或一些半大的孩子会把自家的牛悉数从牛栏里放出院门,让它们慢吞吞、懒洋洋汇入牛倌的队伍中。如果间或某家主人睡了个懒觉或因别的什么事而没有按时打开牛栏和院门,那牛便会躁动不安,又踢又叫。如果主人还是没有动静,那牛倌便果断地跳下马背,动手解开院门和牛栏,让牛跟着他走出院门。  相似文献   

3.
结婚请客,得先下请柬。大凡请柬,多是彩纸精制的一种印刷品。可居住在云南高黎贡山的傈傈族的请柬,却是一种实物柬。 在举行婚礼前,办事的主人便以竹棍、蒿枝制成筷子。在竹筷尾端和蒿枝筷腰部,分别刻上代表花、鸟、虫、鱼、树叶的各类象形符号。有多少双筷子,就刻多少种符号,极少雷同。在举行婚礼前三天,把筷子分别送到所邀请的人家去,以筷代柬,请客人按时前来做客赴宴。  相似文献   

4.
正所谓"侗年",就是立冬过后的农历十月中旬到十一月中旬的一个月,南部侗族地区分不同村寨、不同姓氏、在不同的日子进行祭祖过侗年的习俗。因为日子是错开的,当天没过节的人家可以随意到过节的人家去做客,主人家以客多为荣,甚至过路的人也往往被热情的主人邀进家里做客。过节当天,主人家会备办丰盛的饭菜待客。通道县侗学研究会成立后不久,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侗学研究会一行十来人意欲过来体验一下南部  相似文献   

5.
赶场     
连云坡上后生、姑娘来赶场包苗帕的、戴金项圈的骑嘉陵的、喊照像的热闹了这条古朴的街红椽的木楼下主人在咄”昌—各处后生、妹子来尝鲜 哟北冰洋汽水合家欢散场了一群姑娘问后生—下场带么’郎子来?广州龙虾片赶场@廖乐举~~  相似文献   

6.
从前,有一个人得到了一些质地极佳的库西峡檀香木,他拿着到处去卖,却没有遇到一个敢买的人。他看见一间空房子,便到那里面去睡觉。恰好有一个卖炭的人,也在他后面来到了那间空房子里,于是两个人聊起天来了。檀香木的主人说:“这个地方没有买东西的人。”第二天早晨,他们二人又分头去卖货。晚上,他们又在那间空房子聚到一起了。那个卖檀香木的人看见那个卖炭人卖出去了很多炭。心里便想到:“嗨,这下子我可找到一个好办法啦!”  相似文献   

7.
在依山傍水的台江县革东镇与剑河县柳川镇这山水相连的地方,人们把清水江中域的十里长滩视为“鬼怪嚎啕”之地。人们传说,无论春夏秋冬,只要天一擦黑,鬼怪便出来了,四处周游,愚弄活人,寻找替生。因了这说法,十里长滩渺无人迹,一片荒凉。可是近年来,这里却有了个住户人家,孤零零地与荒山野水、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作伴。若要寻个究竟,走近了,  相似文献   

8.
<正>"茶馆小天地,人间大舞台,丝弦小调迎宾客,相声小品乐开怀,评书快板莲花落,弹词一曲说古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长沙的大街小巷、茶楼饭馆,你总会看到他戴着墨镜,怀抱一把月琴,嗓门一开,一股浑厚高亢的声音便萦绕在人们心间,随之是雷鸣般的掌声。一说到他人们就会想到长沙弹词,一提到长沙弹词也就会想到他,他就是长沙弹词第一人彭延昆。  相似文献   

9.
郭净 《中国民族》2015,(9):77-77
1998年6月的一天,我在德钦县的荣中村调查,快到做中午饭的时间,便去买豆腐。做豆腐的人是村小学的退休教师李鸿基。他一头白发,风度儒雅。他说自己本来退休后可以不干活,但整天看书太累,身体也不太好,要活动活动,于是操起以前的手艺做豆腐。李老师不忙着拿豆腐,却请我们到二楼的书房坐坐。当地的藏族人家,有佛堂但无书房,惟独李老师家例外。一张桌子,一些散堆着的书籍,一把圈椅。坐下,李老师就聊起家常。他说他的祖辈人来自大理鹤庆,是白族,这让我十分好奇。  相似文献   

10.
"茶馆小天地,人间大舞台,丝弦小调迎宾客,相声小品乐开怀,评书快板莲花落,弹词一曲说古今……"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长沙的大街小巷、茶楼饭馆,你总会看到他戴着墨镜,怀抱一把月琴,嗓门一开,一股浑厚高亢的声音便萦绕在人们心间,随之是雷鸣般的掌声。一说到他人们就会想到长沙弹词,一提到长沙弹词也就会想到他,他就是长沙弹词第一人彭延昆。  相似文献   

11.
姜郎姜妹     
古很古的时候,在一座大山的脚下,住着两户人家:一户是姜郎、姜妹兄妹;一户是姜郎、姜妹的大伯大妈。姜郎、姜妹的大伯和大妈快五十岁了,还不见生男崽和妹崽。大妈很着急,整天坐在家里哭,不晓得怎么的,这件事被仙婆晓得了,送来了七个桃子,并对大妈说:“一年吃一个,隔年就生一个娃崽。”大妈性子急,巴不得同时生下几个,便把七个桃子一起塞进嘴里,吞下肚子啦。十个月后,果然一胎生了七个。那就是“张长手、李长脚、千里眼、顺风耳、秋秋冷、冷秋秋,还有一个记不起名字了。他们兄弟七个还不能讨吃的时候,爹死了,剩下妈一个人。兄弟七个长大了,脾…  相似文献   

12.
洁净与真淳     
在现代文学馆的某次活动中,有个让我颇为印象深刻的细节。那次是个多民族的春节联欢,晚宴时照顾到有穆斯林朋友,所以用的是清真餐。与我同桌的小石是个人高马大的哈尔滨小伙,我奇怪地注意到他几乎只吃海鲜和蔬菜,对于大盘鸡和烤羊腿压根就没有动。我知道他是回族穆斯林,是吃羊肉的啊。面对我的疑惑,他回答说,不了解羊是不是用伊斯兰教方式宰的,也不知道炒菜用的油是什么油,谨慎起见还是不吃为好。  相似文献   

13.
<正>(一)清早,村里还刚刚飘散几缕炊烟,牛倌就骑着高头大马吆喝着从村路上走来。他的吆喝可以看作是一种符号,调子悠长而婉转,久久回荡在村庄和山谷里,穿透黎明。他策马经过的沿途,主妇或一些半大的孩子会把自家的牛悉数从牛栏里放出院门,让它们慢吞吞、懒洋洋汇入牛倌的队伍中。如果间或某家主人睡了个懒觉或因别的什么事  相似文献   

14.
萨茹拉,和她的新朋友——鄂温克族的男孩子拉基米尔一起到神秘的原始大森林里去,到他家的宿营地去!他俩手拉着手,过沼泽地的苔草塔头,就象一对跳鼠似的。拉基米尔比他的猎枪高不了多少;他每蹦一回,猎枪的木柄便要碰撞他麂皮靴的后跟。一条河横贯在他们的去路上,那是敖鲁古雅河的支流。  相似文献   

15.
一他是一位普通百姓人家的儿子,那久经风霜的面颊,大方简朴的衣着,都留着山区人勤劳朴实的气息;那与人交谈时的温和笑容,炯炯有神的眼睛,又透出善良聪慧的心灵。他,就是中共泸溪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联主席唐祖吉。有一名知名乡土作家在他的文章中这样描述唐祖吉:“二十余年前,唐祖吉从吉首民师毕业分配到洗溪中心完小任教。那年夏天,我从县三中调到洗溪中学完小初中部任教,我们便成了同事。唐祖吉不喜说话,也不爱动,业余时间总是躲在房中啃书,因此我们之间接触不多,了解不够。第二年,意想不到的灾祸降临到我的头上———我的前妻不幸亡故…  相似文献   

16.
客来献茶,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俗;而云南省白族人民款待嘉宾的“三道茶”,却尤具有民族特色。在白族人家,每幢房屋内部一般分为三间,左右两间作为卧室,中间为客厅。客厅里备有一个铁火盆,上面支着一个三条腿的铁架子。客人来了,不管到哪一家,都会受到点火煨水、烤茶敬客的礼遇。白族烤茶,风格独特。主人架好火,将一只专作烤茶用的小砂罐放在炭火上预热后,再放人适量纯净的绿茶,用手不停地抖动砂罐,待茶叶的颜色呈微黄并冒出焦香的气味时,立即冲入少量沸水,便可献客,俗称“一道茶”。白族人民献茶的礼节也很讲究。自古以来“一  相似文献   

17.
河头是个不足30户人家的景颇山寨,我的童年就是在那里度过的。如今出来上学工作已经整整十年了,一直没回河头看过,河头如今变得怎样了呢? 年初,河头的几位乡亲和表哥到县城赶街,执意要我和他们回河头去看看,我便怀着激动喜悦的心情和他们一起上了路。一路上几位乡亲和表哥不停地给我讲这讲那,在快进寨子的半山上,表哥指着路下的山田告诉我,那是他的责任田,靠洼子的那个鱼塘本来也是一坵秧田,因为老是被水冲,便干脆改成了鱼塘,塘里放着的埃及鲶鱼有的都一斤重了,不久就能放水卖鱼。田边一群牛正悠  相似文献   

18.
<正>每当踏上山湾里那条蜿蜒的山道,我耳畔就会响起"嘀哒、嘀哒"的马蹄声,大红再枣那威猛又可人的样子,就会浮现在我的眼前。大红枣是山湾里邮政所用来驮送乡邮的马,它的主人是乡邮所的邮差刘。大红枣的名字,是我们一群上小学的孩子给取的昵称。因为这马通体枣红,很让我们想起村头五阿婆家门  相似文献   

19.
你到过黔东北土家族聚居的地方吗?那里的人们都习惯于背负,不大喜欢肩挑手提。他们不论走到哪里,背上都背个背桶,再沉重的物品,他们背起来行走仍健步如飞。这种特有的善于背负的习惯,是受地理自然条件的限制,在长期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养成的一种适应能力。滇东北土家人世世代代定居在紧靠乌江流域和沿武陵山、娄山一带偏远高寒山区,山高坡陡,羊肠小道,不宜肩挑,适于背负。收粮打谷、搬运岩石泥土、送粪运草、砍柴取水、赶场购物,背负是群众生产劳动、  相似文献   

20.
《民族论坛》2003,(4):60
湘西多山,泸溪多水,一条明净清澈的沅水像一条银色的彩带环绕着起伏重叠的群山,蜿蜒向东流去,显得格外静谧、悠远、庄重、神秘。在这条古老的沅水上,曾留下过古代诗人屈原的“乘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的身影,他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古绝唱,无时不在激励着泸溪人不甘落后向上拼搏,泸溪县八什坪乡党委书记刘毅华就是其中的一位典型代表。刘毅华1964年出生在泸溪县浦市镇银井冲一个农民家庭。1984年,从湖南农业机械化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便进古丈县工作,先后在县农机局、农办等部门工作。凡认识他的人都说,他干起事来雷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