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韩希明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2,18(4):78-80
文章概括了《聊斋志异》中悲剧性结局的柔弱女子的 4种生存环境 ,一是丧失劳动权 ;二是女性丧失管理权和财产权 ;第 3种情况是在婚姻中没有自主权 ;第 4种状况是女性的心理优势逐渐弱化乃至丧失。 相似文献
2.
曹成竹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8,8(2):45-48
<聊斋志异>是古代文言小说的压卷之作,文坛名士围绕它的评点层出不穷.在诸家评点中,以王士禛、何守奇、但明伦、冯镇峦四家对后世的影响最大.四家之中,王评过于简略,何评流于泛泛,但评似作品导读,唯冯镇峦的评点理论特质最为鲜明.他"有意作文"的创作立场、简练含蓄的评点话语、贯穿文本与历史的宏观视角等批评方法,为人们深入发掘<聊斋志异>的文化魅力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江智利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3,2(4)
<聊斋志异>和<百年孤独>分别描写的是两块相距遥远的国土上发生的不同故事,两位作家都把自己进步的思想倾向融于两部作品里.它们犹如两面镜子反射出动荡的社会、政治风云、更替时代与历史的变迁.本文试从比较的角度探讨了两部名著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4.
江智利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64-67
《聊斋志异》和《百年孤独》分别描写的是两块相距遥远的国土上发生的不同故事,两位作家都把自己进步的思想倾向融于两部作品里。它们犹如两面镜子反射出动荡的社会、政治风云、更替时代与历史的变迁。本文试从比较的角度探讨了两部名著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5.
谢倩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1999,(2)
《聊斋》里的现代意识表现在八个方面:追求富裕美好的生活;热爱和平,反对战乱;反贪反霸,平反冤狱;改良法治,惩办恶吏;提倡文明,移风易俗;高质量的爱情、婚姻、友谊;以“志怪”启发科幻;尊重知识,尊重人材 相似文献
7.
孙树木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4):69-71
本文论述了清冯镇峦先生对蒲松龄<聊斋志异>的评点方法.评者将<聊斋志异>中的人物、语言、情节的描写,与中国古代历史文学名著<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厢记>中的人物、语言、情节的描写相对照评点.其方法是比较法、比喻法、借用法.说明冯评<聊斋志异>,有着内容丰富、知识渊博、语言简明,抓住事眼、一语道破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8.
郑秀琴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1):35-37,40
蒲松龄在晚年创作了大量俚曲,其中有七部的题材与《聊斋志异》中的小说相同。他写作与小说同一题材俚曲的目的是用一种寓教于乐的文艺形式对村庸市媪进行教化,表现的主题都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所关心的问题,充满了对整个社会和底层人民的关注。作家还特意选择了俚俗的语言进行创作,为后人改编《聊斋志异》奠定了家庭化、世俗化的基调。 相似文献
9.
李红萍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52-55
《聊斋志异》里塑造了大量的痴狂人物。痴,有情痴、性痴、物痴。蒲松龄写痴的同时,还写了许多狂生。这是作者对人性的自由、真挚的颂扬。 相似文献
10.
高小慧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58-60,85
蒲松龄在其名著《聊斋志异》中揭示了大量的文人经商的社会现象。这一现象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意蕴:它是明清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文人积极从事商业活动等社会现实的艺术再现,反映了明清思想界对商品经济的肯定和重商的社会思潮,并且折射出蒲松龄进步的义利观。 相似文献
11.
文人生态的存在与发现-从改编的角度论《聊斋志异》对楚骚传统的模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彦东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6(4):6-9
蒲松龄写作《聊斋志异》显然受楚骚传统的熏陶.具体到作品本身,狐仙是一个重要的扭结点.蒲松龄努力打破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写作中的释放模式和放纵模式,独出机杼地创造了狐仙的文人意象模式. 相似文献
12.
王筱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11-114
古文《聊斋志异》行文简练,由于英汉两种语言间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因此含有大量默认值图式.这些默认值图式大致可以分为四类:语法默认值、语义默认值、语气默认值和文化默认值图式.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还原原文的生活体验,并默认值图式显化处理.默认值图式显化原则包括语法填充原则、语义填充原则、语气词填充原则以及文化填充原则. 相似文献
13.
袁世硕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100-107
本文作者自述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偏重文学事实的考证和文本结构的解析。由此研究《聊斋志异》 ,在深知蒲松龄的生活事迹的基础上 ,解开了《聊斋志异》创作的特征 :宗教迷信的故事模式转化为观照现实世界、抒写人生苦乐的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4.
冯军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72-74
道士是《聊斋》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往来于仙道与人世,既沾着神道的灵光,又隐身茫茫人海。文章试就《聊斋》中出世的自度型与游戏人间的入世型道士探讨蒲松龄的游仙思想。蒲松龄对飞升的想往使他在某种程度上把道教作为精神上的归依。然而就人生态度而言,蒲松龄又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强调干预现实生活,积极营造生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王光福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1):40-47
《聊斋志异》的创作,正当明末清初。此时社会上性爱风气正炽,特别是对女子三寸金莲的迷恋到了痴狂的程度。本文引用西方汉学家高罗佩和性学家霭理士的理论,联系《金瓶梅》等性爱小说中对三寸金莲的描写,对《聊斋志异》中的以红绣鞋占卦、把绣鞋作为信誓物、两段对三寸金莲的集中描写、一段关于金莲杯的描写、男子偷捏女人小脚、以绣鞋作女子性器官触摸欣赏等描述进行分析研究,论证金莲癖的普遍存在与蒲松龄的爱莲情结。 相似文献
16.
王琳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2):4-8
《聊斋志异》比较研究近年来状况活跃,在文言小说内部的比较、与白话小说的比较、新角度新方法的运用、与国外小说比较等方面,成果丰硕。这些成果为人们准确理解和把握《聊斋志异》提供了新的视野与角度。 相似文献
17.
朴永钟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58-64
蒲松龄在《聊斋》中积极鼓励士人“弃儒从商” ,但他仍持“右儒左商”的态度 ,“从商”的目的仅仅是士人为了摆脱自身的穷困 ,尔后重新实现“儒业”的理想。蒲松龄主张儒商在经商活动中不失“儒家品德” ,这无疑寄托着作者的理想。《聊斋》中对“儒商”的致富过程叙述过于简略 ,看不到“儒家品德”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这是作者毕生投身举业而缺乏商业活动经历的缘故 相似文献
18.
杨萍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5,33(3):61-63
在<聊斋志异>的爱情作品中,作者塑造了一大批"情痴"形象.这些"情痴"志痴情笃,行为放荡不羁,蔑视权贵,敢于同封建礼教和传统道德观念作斗争,热烈而诚挚地追求建立在"知己之爱"基础上的自主婚姻.作者赋予了"情痴"以崇高的审美情趣,使他们成为后世爱情故事的典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