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迁移流动性不断增强。本文根据1990年、2000年人口普查和2005年1%人口调查数据,分析了近20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迁移流动的空间距离变化以及农村劳动力省际迁移来源地和目的地变化及特征。  相似文献   

2.
浅析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女性人口的家庭式迁移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的加快和女性流动人口的逐步增加,农村女性流动人口问题日益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实,而且逐渐形成一种新模式——家庭式迁移。积极探索和研究农村女性人口家庭式迁移这一新模式,对了解农村女性人口流动的现状、切实保障和维护农村女性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利用2010年陕西、河南两省城乡居民迁移状况随机问卷调查数据,以农村家庭为研究单位,按照家庭主要劳动力职业变更情况和居住(就业)地变更情况,将农户分为四种流动模式:本地农业生产型、本地非农业生产型、季节性乡城迁移型和城市居民化型.在对四种类型家庭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评价了不同流动模式对家庭收入和生活满意度两个方面的影响.结果发现,农村家庭不同流动模式均能够有效提高家庭收入,进一步影响家庭生活满意度,但农村本地非农业生产型家庭和城市化型家庭收益较大,虽然临时性的劳动力流动增加了季节性就业迁移家庭的收入,但是不完整的家庭生活使得季节性就业迁移家庭生活满意度较低,进一步指出促进富裕且具有人力资本优势的农村家庭城市化是提高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改善农村居民家庭生活福利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4.
劳动力流动 (MigrationofIaborforce)或经济活动人口的迁移一般具有双重涵义 ,即地域性迁移和行业性迁移。劳动力迁移主要有三种形式 :1 ,劳动力在本地更换行业 ;2 ,劳动力异地在同一行业就业 (即劳动力的地域性迁移 ) ;3,劳动力行业性迁移 (异地在其它行业就业 )。从经济思想史发展的角度来看 ,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一直为经济学家所关注。古典经济学的开山鼻祖威廉·配第在《政治算术》中提出收入的比较利益促使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流动。亚当·斯密特别重视市场竞争和分工 ,他从城乡间不断强化的商业联系和劳动分工…  相似文献   

5.
本文集中研究转型期间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的劳动力流动及其决定因素问题。我们首先提出问题,指出人口、就业和市场需求对于劳动力迁移和流动具有重要作用;接着,我们就转型国家部门和地区之间劳动力流动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最后,建立相关模型,对转型国家劳动力流动的决定因素进行实证检验。我们认为,对于转型国家而言,劳动力的净移入水平与平均工资率正相关,与失业率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基于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系统梳理人口迁移规模、人口迁移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变动规律。采用耦合模型测算1992—2012年我国大陆31省相关变量的耦合度,实证检验人口迁移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耦合机制,考察人口迁移模式的演进态势。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相继实施推动了区域发展格局的转变,人口跨区域流动从过去大规模向东部地区迁移转为向多个增长极迁移;同时,受到人口承载压力的影响,东部地区偏向迁至省内的趋势有所逆转,人口向省外迁移的迹象加强,但东北、中部、西部地区对东部迁出人口的吸引力仍相对不足。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的"回流"与东部人口偏好区域内迁移的现象并存,表面上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的区域分割,实质则体现了在各区域产业升级转型及区域间产业转移背景下劳动力的合理分工和有序迁移。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城市化模式的需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需求方面研究农村城市化的模式。以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就地转移劳动力和异地转移劳动力的迁移趋向进行了统计分析,建立了关于农村劳动力迁移目标选择的多元离散选择模型。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人口特征和城市化迁移选择行为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揭示出影响当前农村转移劳动力迁移行为与迁移决策的人口特征因素,得出了中国农村城市化的模式不能以小城镇为主等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8.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带来了劳动力的大量迁移,在此过程中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童受到人口流动的影响巨大,并呈现增长趋势。伴随着人口流动的不稳定性、社会关注度低、覆盖面广等问题,流动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身心发展、卫生和营养、安全和权益保护等问题,日益成为我国当下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分析了人口迁移对社会阶层变动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人口迁移能促进迁移者社会阶层上升;“干中学”和城市规模经济效应是迁移影响个体社会阶层的重要机制;迁移可以有效促进迁移人口的社会阶层向上流动,但是对代际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差异;在父代与子代同时迁移的情况下,迁移并不有利于促进代际社会阶层流动;城市发展对迁移者社会阶层变动存在一定限制。提高对迁移者的社会保障水平,让外来迁移人口与本地人口享有平等公共服务,能够平等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促进我国阶层流动是本文提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通过梳理上海市历年经济发展和就业数据,利用经济增长和就业弹性之间的关系,预测未来不同时期上海市对劳动力人口的需求及经济人口容量。结果显示:未来几年上海市劳动力需求量及经济发展所能承载的人口容量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劳动力人口将是未来几年上海市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此认为,在增强经济发展对上海市人口容量承载力的同时,应以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完善户籍制度,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将人口管理与公共资源配置有效结合,实现人口规模与结构的有效调控。  相似文献   

11.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在这个过程中,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的迁移起着重要作用。基于流动劳动力与城市居民人力资本积累差异进行的理论,探讨城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本文得到以下结论:改善流动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积累环境将会加速流动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积累,加快劳动力迁移速度,提高劳动力的收入和福利水平;城市外来人口占户籍人口比例和最低工资标准与农民工工资有正向的关系,这些对现代城市人力资源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经济问题,什么是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我国城镇人口迁移和流动的现状如何?大城市流动人口有何社会经济特征?引起人口迁移和流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迁移和流动人口的收入转向何方?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些讨论。一、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分类人口的地域流动,可以分为永久性的人口迁移(Permanent Migration)和暂时性人口流动(Temporary movement)两种类型。在本文中往往在同一意义上使用这两个概念,只是在某些场合,“流动人口”着眼点在于未改变户口的暂时性流动人口,而“迁移人口”则着眼于改变了户口的永久性迁移人口。目前,我国的暂时性人口流动已成为人口地域流动的主体,对  相似文献   

13.
1997年工党政府执政后,英国移民政策发生了显著变化,尤其在劳动力迁移政策方面,出台一系列放宽原有限制移民的政策,人口流入量显著增大。新的移民政策对英国经济、社会产生很大影响:增加财政收入和人均GDP、提供便利的劳动力供应、改善人口年龄结构等。  相似文献   

14.
对湖北省人口进行预测,从人口迁移偏好、居民消费、产业结构变化、劳动力供给四个方面分析人口结构变化对湖北省城镇化的影响,发现儿童数量的减少不利于城镇人口数量的增加,老年人口的增加则会降低城镇人口数量,而2024岁人口以及2024岁人口以及2028岁女性人口的迁移意愿较强;劳动人口比重下降,"纯消费人口"数量增加,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推进了城镇化水平;老年抚养比的增加促使企业和单位加快进行产业升级,有利于提升城镇化水平;出生人口增加,成为劳动力人口巨大的"后备力量",对城镇化建设发挥积极影响。总体而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促进人口结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动力短缺和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间接对城镇化产生积极影响,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完善配套政策,为有二孩生育意愿的妇女减轻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15.
人口的迁移与流动作为区域人口数量机械变动的主要原因,影响着区域人口的特征,对人口迁移与流动特征及趋势进行正确把握,有利于提高人口管理的科学性,人口决策的正确性.在分析云南省迁移与流动人口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云南省迁移与流动人口的发展趋势,对于正确认识和把握云南省人口迁移与流动的机制,合理引导迁移与流动,提高云南省人口的现代化程度,加强人口管理的科学性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人口流动迁移角度研究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旨在分析人口集聚、产业集聚以及经济集聚的相互影响和作用。通过构造人口流动迁移的微观经济模型,掌握人口流动、迁移和集聚的动因;通过人口与产业的空间布局分析,说明泛珠三角区域先发展地区的人口集聚与产业集聚过程应该相互适应,而后发展地区的人口“回流”与产业转移过程更应互为补充。所以,泛珠三角区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应该结合本地区的产业优势和人力资本现状制定相关的产业发展政策和人口政策。  相似文献   

17.
劳动力资源流迁的动因与成本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国社会存在经济型、事业型和环境型三类流过人口,而经济因素是劳动力资源流过的最基本动因。流过人口在追求新的就业机会和新的收入过程中,支付了过高的迁移成本。而导致流迁成本(包括就业成本、生存成本、交通成本、心理成本和风险成本)偏高的主要因素是现行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劳动就业制度等。因此,必须改革现行的相关体制和制度以降低劳动者流过成本,促进劳动力的有序流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劳动力区分为存量和流量两部分,在充分考虑劳动力素质差异的前提下,建立各地区总量GDP的剥离框架,研究迁移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对地区经济增长和地区差距形成的影响。结论是:中国迁移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在越低的层次上提升,对地区经济增长率提高的促进作用就越强。迁移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越高,三大地带间的差距就会越大,整体的地区差距也会越大。  相似文献   

19.
拐卖妇女不论在全球所有国家还是在我国并不是一个新问题,近年在全球化资金、技术、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的背景下,随着人口流动和迁移的规模不断扩大,在我国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妇女外流现象不断增多,拐卖妇女犯罪现象也呈高发态势,贵州省内几个边远地区更是拐卖妇女犯罪泛滥的地方,必须立足贵州省一些边远地区拐卖妇女犯罪的实际情况,根据近年来贵州省边远地区拐卖妇女犯罪的特点,建立反对拐卖的多部门合作协调机制,有效控制拐卖妇女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民工荒"现象,一方面表明了过去对劳动力供给总量和结构在认识上的不全面,为"劳动力无限供给论"敲了警钟;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劳动要素无法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的现状.劳动市场的分割,使得劳动者无法形成稳定的制度预期,缺乏加强自身劳动技能、完善人力资本积累的意愿,并采取"候鸟式"的流动就业模式;同时,企业在面对具有"高度流动性"的就业人群时,同样缺乏投入资源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或升级的动力和可能性.两者合力,造成依靠低成本、低技能劳动力发展起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过度发展、过度竞争,强烈的劳动力需求和有限的劳动工资提升空间这一对矛盾由此而生.文章从对城乡劳动力流动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出发,利用对杭州市农民工永久性迁移意愿调查数据,探讨这些因素在构成劳动迁移成本、造成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上的不同作用程度.以期为能从制度安排上实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促进城乡劳动力永久性迁移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