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7年 1月 3日 ,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在人民大会堂新疆厅接见新当选的全国基督教“两会”负责人时 ,曾提出过两个问题 :一是 ,世界有多少亿人口 ,有多少人信仰宗教 ?多少人不信教 ?二是 ,诺贝尔奖获得者中 ,多少人信仰宗教 ?多少人不信教 ?前者关乎群众观点和国际统战观点 ,后者关乎宗教信仰与科学的问题。世界 81%的人口信仰各种宗教 ,只是在中国 13亿人口中 ,近 12亿人不信教 ,信仰五大宗教的上亿人 ,还不到总人口的 8%。如果说 ,信仰宗教就反对马克思主义 ,那么共产主义还能不能实现 ?如果说信教就反科学 ,那么科学还能不能进步 ?作…  相似文献   

2.
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中很普遍的历史文化现象。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民族都信仰宗教。宗教不但隐含在古代埃及金字塔旁边司芬克斯的笑容中,也出现在当今变幻不定的国际风云中。 “宗教”,一词是外来词语。一说是拉丁语中的“religare”,意为联结或再结,即“人与神的联结”;一说是拉丁语中的“religio”,意为敬神。“宗教”一词的含义即人与神的联系,人对神圣者的信仰。随着历史的发展,“宗教”一词被赋予了越来越广泛的含义。  相似文献   

3.
<正>由宗教文化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的学术专著《苗族巴岱信仰研究》,是吉首大学陆群教授20余年来对湘西苗族巴岱信仰考察研究的重要成果。"巴岱"(bax,deib)是苗族东部方言区对主持宗教活动的神职人员的称呼,"巴岱"信仰因其信仰活动的主持人称呼而命名。该信仰是苗族社会自发产生于原始社会并遗存于现代社会的各种原始宗教形式如图腾崇拜、灵魂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的总称。主要分布地域在今天的湘西自治州的凤凰  相似文献   

4.
传统宗教学理论对宗教的研究多徘徊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等精神领域内很难有所突破.但是近年来,学者们发现宗教及其信仰活动其实是一个完全的市场行为,即是说它是一个宗教产品的营销和供求市场,宗教的全部表现方式的总和与市场经济形式下的产供销全部环节的总和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因此,从经济人类学的视角来看:当下宗教及其信仰活动仍然存在的根本动因来自其世俗的根基,宗教具有经济本质属性.在宗教是有市场的前提下,作为宗教体系和制度所追求的最大目的是宗教经济租,进而纠正至今对马克思关于宗教本质著名论断的解释性误读,证明马克思的论断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5.
民间信仰是指存在于非官方社会层面里的、有一定历史传承的、具有地方特征的崇拜各种神灵的信仰体系,主要表现为以主题而非偶像神为由的祭祀仪式.原始社会没有民间信仰,民间信仰晚于原始宗教的形成.民间信仰不是宗教,也不是民闻宗教,它属于宗教之外的信仰体系.民间信仰人群是信教者与不信教者之间的第三类人群,即信神不信教人群,并且是现代社会里不断增长的人群.  相似文献   

6.
《苗族巴岱信仰研究》是在对散佚于苗族东部方言区苗族巴岱信仰遗存状况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学、民族志等资料所作的一份宗教人类学研究成果。该书在剖析苗族巴岱信仰"源"与"流"的变迁过程中总结出一套有关苗族巴岱信仰发生、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其中有许多精彩的案例分析,显示出作者独特新颖的分析视角及不落窠臼的灵性思想火花。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作为中国民间宗教的观音信仰,在这种信仰体系中,印度佛教被中国汉族地区的本土文化改造,成为了一种以中国民间文化为主体的民间观音信仰.这种民间信仰具有信仰历史悠久、信仰具有功利性、具有"女神崇拜"的特点、儒释道充分交融四大特征.  相似文献   

8.
<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民间信仰的复兴与发展引起了宗教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高度关注,也成为政府宗教管理部门不可回避的议题。2014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宗教学会主办的"首届中国民间信仰研究高端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四十余位学者以及国家宗教局等相关部门的领导,围绕"中国民间信仰的当代处境与发展前瞻"的主  相似文献   

9.
宗教与社会稳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无论是精神层面的信仰诉求,还是实践层面的法事活动,宗教都是攸关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宗教影响社会稳定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1)统治阶级的"神道设教"策略;(3)下层民众以宗教为幌子的"反叛"运动;(3)不同教派之间的纷争与冲突.  相似文献   

10.
甘青两省民族走廊地区的民间信仰种类繁多。处于不同族群文化边界的民间信仰在保持文化差异基础上实现了信仰共建。这种"族际性"民间信仰的研究为我们分析跨族群社会整合、宗教共生等问题提供了资源。民间信仰"族际研究模式"强调在以往分析模式的基础上增加族群间互化互动的分析视角,注重其所处的族群边缘时空局域与文化涵化场域,注重分析民间信仰在族群边界建构与跨越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藏传佛教宁玛派中被称做"密咒师"的特殊群体,既从事正规的宗教活动,又娶妻生子参加日常的生产劳动,兼具宗教职业者和普通俗人双重身份.这些密咒师的活动与苯教、巫术和藏族民俗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他们是藏族宗教、文化和民间信仰、习俗最具典型的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12.
宗教场所、神祇与偶像、仪式都是宗教性信仰的基本特征,通过这些特征不仅可以了解其信仰的宗教属性和特点,而且可以揭示其社会文化内涵,以及信众的民族性格。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民族与宗教有着密切联系,但两者有着很大的区别,且不能混同。在理论层面,民族更多的是基于历史,并没有天然的排他性,同时具有相对稳固性;宗教更多的属于思想领域,排他性较强,同时个体可以自由选择宗教信仰。在实践层面,如果将民族与宗教混同起来,就会忽略中国相当多民众不信仰宗教、不少民族内部有多种宗教信仰的事实,并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一定背离,可能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及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14.
民族政策的落实,壮族民间宗教活动逐渐恢复,各种迷活动也纷纷泛滥起来,这与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是格格不入的。怎样看待民间信仰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冲突?我觉得采取“左”的态度和右的态度都无助于解决这种冲突,我们“不能把着眼点仅仅局限在破除迷信上,对于影响民众思想达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信仰方式,简单地说它是无稽之谈或归于迷信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根据这种信仰方式所借产生并持续发生影响的社会历史条件,去说明它的起源和发展”。人们了解了它的起源和发展,有助于提高觉悟,导之促之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佛教止观法略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较之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更注重宗教实践。赖永海同志说:“与其它宗教完全以信仰为基础不同,佛教的解脱,除信仰外,还可靠智慧来获得。”①佛教的最终目的是求得解脱,解脱要靠智慧,而这种智慧又是从宗教实践中获得,即“定生慧”。佛教不仅有美好的理想世界,有高尚的奋斗目标,而且更重要的是有为实现理想、达到目的而进行宗教实践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丰富多彩、精深高妙的佛教理论,是千百年来无数的佛教徒经过长期艰苦的实践,勤奋的修行,根据真情实感的体证心悟而总结出来的  相似文献   

16.
吕德胜  张郁萍 《民族论坛》2012,(24):104-106,109
信仰"法拉"是青海民和三川土族生产生活中的一种民俗事象。土族人民普遍信仰"法拉",从而在土族人民婚姻礼俗、丧葬习俗以及重大的生产生活和宗教活动中都能见到跳"法拉"的仪式和活动。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跳"法拉"这一文化事象进行比较全面、客观的阐释与探讨,对记录、保存和传承土族民间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田野调查中发现,当前巍山彝族传统的毕摩信仰正在急速消亡,道教正在山区彝族村寨填补因毕摩信仰消亡而产生的民间信仰真空,彝族民间信仰与道教发生持续合流。与历史上道教自上而下传播的方式不同,当前主要是在底层民间自发性进行。当前道教在彝族村寨的传播和复兴过程中,表现为全真教的宗教威望下降,正一道的宗教威望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勐简大寨村南传上座部佛教与民间信仰关系为例,探讨了制度化宗教与民间信仰的互融共生特性,分析了这种互融共生特性在当前宗教对话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勐简大寨村南传上座部佛教与民间信仰关系为例,探讨了制度化宗教与民间信仰的互融共生特性,分析了这种互融共生特性在当前宗教对话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人类各民族的发展历史表明,人们的穿戴服饰,不仅有御寒防晒的作用,而且还有遮盖羞体、装饰、表明身份等伦理和审美的意义。遍布于世界各地的穆斯林由于地区、环境等各方差异,他们的穿戴千差万别。在中国的民族园地,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10个,传统习俗中服饰具有多样性。但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缘故,他们都又共同遵循着伊斯兰教法中关于服饰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穆斯林的服饰文化。穆斯林服饰文化是宗教礼仪服饰文化与世俗服饰文化的有机结合,体现着穆斯林的智慧与民族精神。穆斯林服饰文化具有鲜明的宗教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