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朱润生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4):27-30
民族主义发源于中世纪末期的西欧,通常被理解为一种思想情感、意识形态和政治运动,它是伴随着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构建而兴起的。民族国家是"民族"与"国家"两个要素的有机结合体,是建立在特定民族群体基础上的主权国家。早期民族国家的缔造者需要借助民族主义这一观念来摧毁基督教的普世主义和封建割据的地方主义,进而动员广大民众认同和支持民族国家这一新型政治共同体,而新兴民族国家的建立又反过来加深强化了民众头脑中的民族主义观念。可以说,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的构建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黄铸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3(5):28-31
文章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前、中期我国民族政策的正确性及其实施效果,阐述了50年代后期民族问题方面的"左"倾错误,尤其是"民族问题实质是阶级问题"的提法出台的背景及其危害,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纠正这一错误提法的经历。 相似文献
4.
张文伟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5
"民族史学"作为重要的区域史学分支,是与史学发展相始终的."民族主义史学"是在民族主义思想主导下的"民族史学",是适应近代民族国家构建需要而产生的,是"民族史学"发展演变的特殊阶段."民族主义史学"促进了"民族史学"的拓展和深化,但其自身存在的弊端决定了它终将被摒弃. 相似文献
5.
民族与民族主义在不同的语境、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内涵也并不相同。民族与民族主义是一种历史现象,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民族和民族主义同时具有内在的规定性和价值体系的稳定性。在其演变的过程中,逐渐从最初的情感认同过渡到与国家根本属性的理性认识相结合的现代涵义,呈现出以地域意识为核心、民族自决和民族利益为表现形式、民族国家的形成为主要标志的三大特征,并形成了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和利益认同三个层面的互相叠加、互相包容的语义特征。全面认识和理解民族、民族主义的内涵,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伍小涛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9(3)
“民族”和“民族主义”是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的基石.20世纪初以来,中国学者对“民族”和“民族主义”一直存在歧义.目前,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民族”和“民族主义”是政治概念,一种认为是文化概念.笔者认为“民族”和“民族主义”既要从政治上界定,又要从文化上界定.只有这样,才会全面理解“民族”和“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7.
郭世佑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1):115-119
在近代中国,现代意义的民族国家的建构,离不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及其实践,特别是其中的民族主义。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在辛亥革命前后的表现形式与内涵颇不相同,而不同时期的民族主义之于现代民族国家的创建关系甚大。 相似文献
8.
欧阳可惺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2):117-123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过程中,面对更多的是族性文化概念内部层次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在这些细微的区别中,批评者采用什么样的批评角度,运用哪种值得利用的差异性概念来完成自己的批评目的,其观念和意图十分明显。对族性文化如果不进行认真的甄别,就有可能对其文学中的民族主义倾向误读,会使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由于依附、沉溺于民族主义的偏见和迷信,而始终在一个混杂、错位的境地徘徊。 相似文献
9.
[摘要]自18世纪后期开始,社会运动与民族国家相伴而生,并不断地突破民族国家的边界而发展为跨国社会运动。跨国社会运动在当代的勃兴与后冷战时期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紧密相关,并且对民族、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产生了相当的冲击和影响。一方面,当代跨国社会运动通过倡导世界公民权和“全球公民认同”而质疑和挑战了民族认同及民族国家忠诚的至高无上性,对民族和民族主义形成了冲击。另一方面,当代跨国社会运动已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民族国家在当代国际体系中的权威地位,这是由于当代跨国社会运动具有影响和监督民族国家政府的决策过程,督促和推动民族国家严格遵守国际制度的规范和规则等能力,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跨国社会运动还有相当的冲击民族国家政权的作用。当然,跨国社会运动对民族、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的冲击和挑战也不应被过于夸大,但是,它们之间的关系却是需要予以关注和探索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0.
陈旭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08-112
在全球化时代民族主义兴起的背景下,对文化自觉的提倡很容易理解为一种对文化民族主义的崇尚.在厘清“文化民族主义”与“民族文化自觉”两个概念的基础上,从文化立场、表现形态、思想旨趣三个方面辨识两者的异同,旨在探讨如何引导当代中国文化民族主义走向民族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1.
《说文广义》的研究者多注意其字词的解释,少有人注意其中蕴含的思想。其实,《说文广义》中包含了王船山民主、民本、民族主义以及哲学思想。这些哲学思想既体现了他对佛道的贬抑,又体现了他对阴阳五行学说的包容;既体现了他的唯物主义之精妙,又包含了他的唯心主义的缺陷。 相似文献
12.
一直以来,巴勒斯坦民族面临着极为尴尬的处境,建国的目标遥不可及。生长在西方的巴勒斯坦裔知识分子爱德华.萨义德在中东政治权力、文化身份被淹没的情境下,挺身而出并投身到巴民族解放的斗争之中。萨义德对巴勒斯坦民族主义的认识充满矛盾,他在理论上明确反对民族主义,但在实际的政治活动中,强烈真挚的中东情结和民族身份认同感注定了他的民族情感倾向。本文通过考察巴勒斯坦民族主义语境下的萨义德思想,挖掘萨义德思想中深刻的民族忧患意识以及呼唤民众起来斗争的内涵,以使更多热爱和平的人理解和支持巴勒斯坦的解放事业。 相似文献
13.
李贽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2):72-75
冷战后世界民族主义浪潮的兴起已经成为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重大特点之一。清醒认识和正确应对当代世界民族主义浪潮及其对我国民族问题的影响,对于我们做好新时期的民族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阶级、性别、种族与女性身份认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晓光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21(3):54-58
“身份认同”既包括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定位,又包括自我的认同以及他人对自我的认可。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并不能够完全适用于妇女。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者安·弗格森提出了用四种不同的、历史发展着的阶级关系同时定义一个人的身份;后殖民理论运用了“民族/种族”这个分析范畴使人们更深入地理解种族间的文化压迫、全球的阶级关系与女性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5.
李渊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3):64-66
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面对民族问题,毛泽东成功找到了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其实践特点表现为:第一,实现了各民族政治上的平等性;第二,确定了各民族发展方向的一致性和具体途径的多样性;第三,通过制度和法律成功地解决了中国的民族问题,第四,促进了各民族的互助性和共荣性。 相似文献
16.
鲁迅毕生致力于改造国民性的伟大实践。在挖掘、批判国民劣根性的同时,鲁迅诠释了新型国民性的内涵,提出了改造和重塑国民性的途径与方法。这启迪我们,要高度重视思想道德素质在民族复兴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改造国民性、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任务的长期性,坚持破立结合、重在建设,要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借鉴国外塑造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高晶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4):39-40
刘少奇同志在新中国成立之初 ,对我国社会的经济性质及经济成分、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在农村建立供销合作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和政策 ,不仅促进了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 ,而且为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也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王希恩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8(2):1-6
本文认为,无论在阶级社会还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因素对民族问题都存在着制约和影响。它们在阶级社会的表现是:阶级斗争是民族自身发展的动力;阶级压迫是民族压迫的实质。在社会主义社会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的消除决定了民族关系一般不再具有对抗性;社会阶层的变化会对民族问题的内容和走向产生影响;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的民族问题上反映出来。文章还提出,对“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理解即便在阶级社会,也是应该有条件的、具体的;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民族压迫更多表现出的是一种对于弱势民族合乎“规则”的支配和剥削,其中蕴涵的阶级压迫关系具有隐匿化和“合法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周志初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3):1-5
清末中国的民族矛盾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二是国内的满汉矛盾。对这一复杂的课题 ,孙中山着重强调解决满汉矛盾的重要性 ,梁启超则强调帝国主义侵略的危险性。从国家民族理论的角度讲 ,梁启超的观点更具合理性 ,但从当时中国社会变革的要求来讲 ,孙中山的观点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运用,是正确认识阶级社会阶级阶层现象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内涵丰富、内容完整,是一个科学系统的方法论体系,对于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分析认识现阶段的阶级阶层问题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