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效应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似臣 《统计研究》2005,22(2):31-4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跨国公司逐步形成了以产业内部工序细分为特征的全球垂直分工体系 ,并促进了中间品贸易 (垂直产业内贸易 )的繁荣。因此 ,近几十年来全球贸易增长绝大部分来自中间品贸易的迅速增长。1 996年 ,美国经济学家Feenstra利用要素连续统模型(ContinuumofInputs)研究这一现象得出结论 ,在同一产业内 ,发达国家 (或者说跨国公司 )将技术含量低 (熟练劳动相对需求小 )的工序外包给发展我国家 (非熟练劳动丰富的国家 ) ,自己则保留技术含量高的工序 ,其结果既能促进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 ,也能促进发展我国家的产业升级 ,并且扩…  相似文献   

2.
格鲁贝尔和洛伊德开创了产业内贸易理论,并得出产业内贸易测度方法:G—L指数法,公式为:GLIITi=1—|Xi-Mi|/(Xi+Mi)×100%。其中,Xi和Mi分别代表i产业的出口额和进口额,GLIITi为i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其经济含义为:在某产业中,相对于该产业的贸易总量,出口在多大程度上为进口抵消。GLIITi值在0—1之间,其值越高表示产业内贸易比重越高。通过比较中德工业制成品,结果存在以下四种情况: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产业内贸易系列指数对中国制造业部分行业的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进一步将产业内贸易类型划分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上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和下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分析产业内贸易的内在结构特征;运用FDI的行业结构以及利用外资方式的结构作为对FDI的结构度量;在此基础上,通过面板模型和回归模型,结合2002~2007年数据分析FDI结构是否促进了中国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的提高。结论显示,我国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程度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各产业的贸易模式并未发生显著变化;绝大部分行业的FDI比重有了显著提高,说明外资对我国制造业各行业的渗透进一步加深,这很可能是入世产生的效应;FDI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提高,但是主要促进了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尤其是下垂直产业内贸易程度,不利于我国各产业的长远发展,也威胁到产业安全;FDI的实际利用方式对产业内贸易程度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独资化阻碍了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贸易理论的广泛应用和世界贸易的不断发展,产业内贸易已成为当前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现象.改革开放20余年,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内贸易发展迅速.本文主要采用Grubel和Lloyd(1975)提出的测量产业内贸易指数的G-L公式,利用现有的统计数据来分析我国1980-2003年的产业内贸易状况,以揭示我国这段时期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特点,为未来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状况的测算与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对我国服务业整体和内部各部门的产业内贸易发展状况进行了测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实证分析,从中得出以下结论我国服务业整体、内部各部门均主要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要贸易模式;我国技术密集型服务行业的产业内贸易尚不明显,仍然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要特征;我国服务业横向产业内贸易仍然不够突出.  相似文献   

6.
产业内贸易与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动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中昭 《统计研究》2004,21(5):21-5
产业内贸易是与产业间贸易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一个国家既进口、又出口同一产业内产品的行为。随着国际产业转移的不断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张,中国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得到了进一步改善,这种变化的最终表现是由产业间贸易为主逐渐转向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贸易方式,贸易结构和方式的转变会直接影响工业化进程。本文试图用计量分析方法来揭示它们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和时滞动态变化,从而进一步了解国际产业转移对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动态关系和效应。  一、产业内贸易指数国际产业转移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和需求重叠等诸多因素,这…  相似文献   

7.
文章利用SITCRev.3将农产品分为22章、66组,首先计算了我国1997~2008年各年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总额,发现12年来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额不断增长;其次,在SITCRev.3三位数基础上采用GL指数计算了各章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及农产品总体产业内贸易指数,发现大多数章的农产品以产业间贸易方式为主,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总体水平较低;最后,采用GHM法将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细分为高水平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指数、低水平产业内贸易指数、高水平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指数、低水平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指数,发现我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以高水平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不足。  相似文献   

8.
产业竞争优势及其度量体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面对科技竞争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各国正在进行深入的产业结构调整,目标是要建立起本国的产业竞争优势,培育在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要内容的当代全球贸易中获取贸易利益的能力。本文在产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因素和度量方法展开研究,从产业间竞争优势和产业内竞争优势两个层面上提出度量产业优势的一套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产业内贸易占中国贸易总额的比重逐年提高.与此同时,中国经济波动与世界经济波动的协动性也日趋明显.探析产业内贸易与经济周期协动性间的关系,对中国在世界经济波动大环境下的宏观调控决策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的现状 “服务贸易总协定”签署以来,国际服务贸易有了大发展,世界服务贸易统计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服务贸易的定义和范围的基础上,主要形成了两大体系:一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国际收支统计(即BOP统计)。按照BOP统计的原则,国际服务贸易只是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服务性交易,即跨境贸易;二是世界贸易组织(WTO)的GATS统计,既包括跨境交易,又包括境内交易。 BOP统计是政府或专业机构收集的有关产业和具体部门的信息,反映一定时期内一国与外国或境外地区发生各种往来的流量和规模。…  相似文献   

11.
文章用Basto和Cabral (2007)贸易模式的动态新指标,反映中国农产品贸易结构和贸易方向的转变.该指标把贸易模式的变化分解成三个不同的方面:增强一国原有专业化的产业间贸易、弱化一国原有专业化(专业化转变)的边际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研究发现,农产品贸易仍然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但其内部各行业间专业化发生了较大转变,专业化转变是产业间贸易量增加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韩国服务贸易呈现出发展迅速、生产性服务业地位有效提升、服务业吸引外资远超制造业等六个特点,运输业、旅游业、海外工程承包业、金融服务业、文化娱乐服务业等五个优势服务贸易行业发展迅速,韩国政府从改善服务贸易环境、发展优势服务贸易产业和提升逆差服务行业竞争力三个方面入手,采取政策促进服务贸易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中国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实证分析,发现在测度农产品等初级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时,出现产业内贸易水平放大效应的可能性最大,需要通过计算分国别加权产业内贸易指数来进一步认识产业内贸易的水平和原因,以免生产误导甚至是错误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加工贸易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加工贸易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 加工贸易是现代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国际分工方式,是产业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深刻反映.在国内外优势互补的进程中,我国加工贸易飞速发展,不仅发挥了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而且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尤其是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产业内贸易现状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贸易规模快速增长,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但距离贸易强国仍有相当距离.本文运用产业内贸易理论和方法,通过多个角度,客观全面地描述了中国产业内贸易状况,进而间接刻画了中国的贸易竞争力水平,为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也为进一步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基准.此外,文章还针对中国实际情况,修正了GL指数.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国际贸易网络视角,充分考虑贸易的“第三方效应”,构建国家贸易依赖新计算方法,并对中美1995—2018年的贸易依赖进行统计测度。结果表明:中美非对称性贸易相互依赖在2010年发生逆转,中国成为双边贸易中的优势方;其背后的原因是两国在全球贸易依赖网络中的地位发生转变,中国的入度中心性已在2008年超越美国,成为新的网络中心;两国各技术类别产业的贸易相互依赖也已发生逆转,但中国中高技术产业对美国的贸易依赖依然较高。  相似文献   

17.
《统计与咨询》2011,(1):17-18
一、贸易统计对象 贸易统计对象:辖区内所有从事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业的法人企业、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CEPII数据库中包括中国在内的11个CAFTA成员国进口的相关贸易数据的整理,选定1995-2013年的微观产品数据,基于拓展的引力模型,运用混合OLS、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法等,分别从一般产品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两个层面来分析研究CAFTA成立对成员国贸易流量和贸易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1999年 9月 27日-10 月 1日.我参 加了联合国统计司在堪培拉召开的有关统计分类的工作研讨会。通过这次会议进一步了解了国际标准的发展情况及趋势。我认为有必要加强和改进我国的统计标准分类工作。 国际标准的研制发展过程 联合国自从成立以来主要制定了《国际标准贸易分类》(SITC)、《全部经济活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和《标准产品分类》(CPC)以及国民经济核算中使用的各种分类。但随着国际海关理事会制定的《协调商品种类和编码体系》(HS)逐步被各国广泛应用于进出口贸易统计以来,《国际标准贸…  相似文献   

20.
潘雨晨  张宏 《统计研究》2019,36(5):69-84
本文创新性地构建“产业耦合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UIBE GVC数据库中的ADBMRIO表从制造业的竞争性、互补性、依存性和融合性四个维度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制造业的耦合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基于增加值贸易分解法对相关指数进行修正,使其可以准确反映增加值贸易视角下双边贸易关系的真实情况。随后从总值贸易和增加值贸易两个视角出发,进一步对中国与33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14个制造业产业自2010-2017年间的耦合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从整体来看,在总值贸易视角下中国与沿线国家制造业可以保持良好的耦合性,但在增加值贸易视角下双边耦合水平出现恶化;从细分区域来看,无论在总值贸易还是增加值贸易下,东南亚和东亚地区都与中国在制造业领域内具有良好的耦合性,而中东欧地区与中国制造业的耦合性表现则最不理想,中亚和南亚地区均表现一般;从细分行业来看,在精炼石油、木制品、纸制品、皮制品等行业中,双边具有相对较好的耦合性,各国在不同行业中的表现也各不相同。最后,针对如何提升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耦合性的问题,本文从竞争、互补、依存和融合四个方面提出不断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进一步合作、提升双边制造业耦合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