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从“不理解”到“误解”广义而言,解释学是关于人的理解与解释活动的科学。人的行为和表达蕴涵着意义的成分,理解这些意义成分并把它转化到自身的价值体系之中,这项工作促成了解释学问题的出现:上述理解和转化的过程如何可能?主观的意向意义如何经过解释者的中介而成为客观的,而这种解释者的中介本身是否也是主观的?换言之,所有具有意义的人文现象构成了有待理解和解释的“本文”,当我们无法直接理解“本文”的意义时,便要求一种解释学的努力。时间的流蚀和文化的差异造成了解释者同“本文”之间的间距,从而导致了对“本文”…  相似文献   

2.
保罗·利科尔是当今法国最有影响的解释学家,他力图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方面追求解释学的统一,并将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引入解释学领域。其著作《解释学与人文科学》(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版,陶远华等译)较详尽地反映了他的思想。不仅如此,该书还清晰地展示了解释学发展的脉络,是当代世界最有影响的学术著作之一。按照利科尔的看法,解释学首先是一种研究理解和解释“本文”的哲学,是“关于与本文相联系的理解过程的理论”。可见,解释学关注的首要问题是意义问题,在这一点上,解释学家与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者们…  相似文献   

3.
法律文本存在多种理解的可能性,依哲学解释学的观念,这一可能性根源于人的存在方式.相应地,法律解释是在法律文本的多种可能性理解中作出选择的过程.根据哈耶克的知识论,这一过程是受社会共享的"一致意见"约束的.在此意义上,法律解释不同于科学发现,解释过程受制度的约束,而不是纯粹客观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一、艺术作品与真理“真理”一词在西方哲学传统中主要有两方面的涵义。传统形而上学和神学赋予“真理”以绝对性、完善性和永恒不变性,“真理”本质上是心灵和外部世界的一种关联,是心灵对外部世界的准确再现,因而“心作为一面巨镜,它包含着各种各样的表象(其中有些准确,有些不准确),并可借助纯粹的、非经验的方法加以研究”。①这种“真理符合论”以“镜式的视觉隐喻”为其依据,其困难在于,人类心灵达致外部世界的普遍通道是不存在的,人心不是纯净清晰的明镜,不能充当客观判断的固定不变的依据。“真理符合论”最终必然乞灵于某种“神目观”来为人类的经验和理解奠定终极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哲学解释学深具历史主义和辩证法意识,与马克思主义存在诸多相通之处。但哲学解释学有其固有的历史局限性,对之进行批判性分析,有利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同时为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新思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就是一种理解过程。  相似文献   

6.
西方解释学经历了从作者中心论、读者中心论向文本中心论的重心转移,经历了从方法论解释学、本体论解释学再到方法论与本体论相统一的解释学范式转换。解释学知识谱系的这一发展历程,明确了本体与方法相统一的解释学立场。解释学这样的重心转移与范式转换,对于法律解释研究而言,意味着其应该实现诠释学思维在法律解释研究中的方法论转换,将法律解释的方法论纳入本体论的框架下理解。  相似文献   

7.
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及效果历史是现代哲学解释学的基本原则。翻译研究围绕着文本、译者及读者展开。解释学三大原则对翻译研究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其局限性也不容忽视,在此进行辩证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由来社会解释,即对社会的解释。在解释对象不同的意义上与自然解释相区分。由于进入解释过程的社会对象有着与自然对象截然不同的性质和特征──社会只是人的社会。离开了对人的解释和理解,对社会的解释就不能达到真理性的把握──因而,由对象的差异而导致的社会解释,其性质、特点、过程、方法和归宿,也就同自然解释存在着很大差异。在这里,人与社会的内在相关性规定了社会解释的基本维度:从人的目的、动机、需要与各种社会历史活动、现象(社会实践、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社会文化规范、社会习俗、社会信念及各种具体的社…  相似文献   

9.
早期弗莱堡讲座是海德格尔前期哲学的真正起点。海德格尔这个时期思想的基本要素和构成方向是现象学与解释学。海氏以“现象学的解构”对胡塞尔的现象学作了解释学的改造,同时又以集中表现为“形式指示”的象学方方法对狄尔泰的生命哲学和解释学作了现象学的改造,从而使现象学和解释学在相互交织中获得了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狄尔泰把解释学发展为一种哲学,开始了解释学哲学化的进程。解释学的哲学化同时也是哲学的解释学化。对于这一转变,解释学界和哲学界多表示了肯定性的评价,认为是解释学和哲学的进步。我认为,解释学的哲学化和哲学的解释学化是解释学的越界和哲学的退缩与唯心主义化,既不利于解释学的发展,也不利于哲学的发展。解释学只能作为研究语言文本意义理解的具体学科得到发展,哲学只能作为研究世界观的学科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张敏 《晋阳学刊》2002,1(6):33-36
迄今为止的哲学大致上可以分为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两种不同理路,这是由不同的思维方式所决定的,前者是还原论思维方式的产物,而后者是生成论的。从古代西方哲学、近代西方哲学直到现代西方哲学的初期的一些哲学家,都按照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建立理论哲学的体系。生成论是现代哲学的思维方式,只有生成论的思维方式才能把握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才能全面把握人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2.
荣格认为,"精神现实"概念实质上是一种能量观念,这个概念是现代科学心理学的基石。精神现实的终极性质至今仍然是未知的。精神现实的主要内容是无意识,其基本因素是信仰与信念、幻想与幻觉等,其基本特性是自主性与自动性。"精神"的根本意义在于重新为现代人寻求精神家园提供了基础与通道。  相似文献   

13.
哲学精神是哲学永葆"爱智慧"风范的精神品格,是哲学与其他学说在精神层面划定界限的重要标志。哲学精神是人类精神的最原初、最根本、最精妙的表达,追求纯粹、反思批判、高扬自由是其基本内容。哲学精神与科学精神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作为人类精神境界的不同方面,哲学精神不仅与科学精神内在相通,而且在关怀人生命无限性追求、自觉人自己的生存态度、反思人自身的高贵品性等方面还是对科学精神的积极超越。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存在论基于本源意义上的实践来确立人的基本现实性,并从实践出发确立世界和世界内存在者的基本现实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抽象性。伽达默尔解释学则以强烈的历史意识,更为彻底和充分地体现出现实性的精神向度。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从哲学与科学的根源、对象。功能、方法等方面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指出:哲学不是科学(生活中不少人仍习以为常地把哲学看成一种科学)。“哲”的学问本质上是“转向”的结果,换言之,“转向”构成了哲学方法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哲学:从实践哲学到"实践的解释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界多将马克思的哲学理解为实践哲学,但是这种理解容易造成对"实践"概念理解的无意识,使实践概念本身成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变成"实践的"形而上学.这种实践的形而上学是对以往以"解释世界"为特征的"理论的"形而上学的"批判"和"颠倒",但"颠倒"的形而上学仍然是形而上学.我认为马克思的哲学应该理解为"实践的解释学",它是实践哲学的深化和发展,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对实践概念本身的反思和批判,它着重分析实践的可理解的"前结构"和对"实践的理解",这与马克思对实践概念和实践的理解的强调是一致的.同实践哲学相比,实践的解释学使实践概念摆脱了总体性的"理论"形态,呈现了开放的、历史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最近二三十年来,英美哲学也表现出了对理解和解释的浓厚兴趣,并形成了所谓的解释主义。不过这种解释主义尽管也关心解释学的许多问题,但主要的旨趣则在心灵哲学方面,特别是心灵的解构方面。丹尼特提出的解释主义一反传统的实在论思路,将心灵问题看作解释问题,认为心灵是人们为解释的需要而构想出来的纯观念,在心灵哲学界引起了广泛而激烈的争论。  相似文献   

19.
乌托邦精神:人与哲学的根本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们提出的三个概念(乌托邦精神、人、哲学)通常被认为是没有相互关联的.但本文将表明,它们是紧密相关的,三者间贯穿着共同的本质或基本精神.乌托邦精神的人学价值意蕴“乌托邦”一词的历史由来与历史含义,可以说众所周知,它所指向的是“任何理想而臻于完美境界的地方和国家”,“它既指个人自身的和谐,又指持久和平,需求的充分满足,愉快的劳动……等等,而乌托邦思想家则是面对一片荒野却看到了乐园的人.”翻开人类文化史,人类对“乌托邦”的追求与设计源远流长.但是,对于“乌托邦”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人们的态度却是很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概括而言,人们的态度不外乎以下  相似文献   

20.
中国语文精神之文化反思──郭绍虞语法哲学探究申小龙在中国现代语言学家中,郭绍虞对汉语语法的看法可谓独具慧眼。因为他是以其深厚的传统语文感受能力来捕捉和把握汉语的人文精神的。郭绍虞以一个古典文学批评史学者的眼光来审度现代语文分析,其语文批评往往别开生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