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者:文化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您认为应该如何看待民族的文化传统呢?张岱年: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东方,创造了自成体系的中国文化,而且影响广被于东亚地区,成为东亚文化的中心.近代以来,与西方相比,中国严重落后了.由于落后,于是遭受了民族的屈辱.出现了一次一次的革新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更对于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批判.于是反传统文化的浪潮涌起,出现了全盘西化的议论,以为必须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才能迅速赶上西方.但是事与愿违,全盘西化论只引起了思想的混乱,并没有成为促进文化发展的动力.这主要是因为,全盘西化论违背了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2.
3.
和生论——邓小平哲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①从此,“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全新的事业。”②“伟大的转折”、“全新的事业”,蕴含着波澜壮阔的哲学革命,产生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哲学。《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  相似文献   

4.
5.
“在社会里生了根的人”——缅怀黄炎培先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敬的“珐琅博士” 我认识黄炎培先生,始于1928年。那年夏间,我在镇江润州中学读满了初中一年级的课程,因病随同大哥揆生到上海就医,入冬,同往中华职业教育社拜谒先生,请求作转学指导。先生听大哥说,我们兄弟姊妹共十人,如果都要读满高中,则费用浩大,双亲不胜负担。他们指望我初中毕业后,只须有一艺之长,能就业自立就可以了。先生立即建议我转入陆家浜中华职业学校,在铁工、木工、商科中任择其一。大哥为我选了铁工科。入学  相似文献   

6.
在儒学史上,元代许衡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儒者以“治生”为先务的思想。许衡的治生论是基于当时儒者的经济状况而作出的一种应对,表达的是儒者学做圣贤需要先解决生计问题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作为儒学的一个口号,它的确存在着措辞不当的问题。王阳明从儒学的基本教义出发,对它作出批评与修正。晚明以降,不断有学者对许衡的治生论给予肯定,但这些辩护在策略上都是极力撇清治生与营利的干系,在理论上都没有真正驳倒王阳明。当代学者余英时先生则从王阳明对许衡治生论的批评中解读出明代儒家伦理有了新发展。儒家伦理在明代是否有了新发展,以及这种伦理发展与社会风尚变化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因果关系,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的论证。  相似文献   

7.
博大精深的船山学有一条清晰的主线:以宋学为宗。继承周敦颐、张载和湖湘学派的思想传统,以诚论性、性气合一、道器合一。从而纠正了程朱理学以理论性,性气分立的性理之学。并且在理欲关系、人性善恶等一系列人性哲学、道德哲学问题上对程朱理学进行纠偏,形成与理学和心学都不相同的思想路线。  相似文献   

8.
古往今来的人不能给人本质以正确的解答,原因在于其没有理解或掌握事物本质是由实践定位的理论和方法。基于实践需要,马克思实际上科学地阐明了人的类本质和具体人的本质问题。对于前者,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相对动物而言的,对这种本质他特别看重人的劳动方式;对于后者,马克思认为具体人(个人、群体)的本质是相对于具体人而言的,对这种本质他特别看重人的社会关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中的人"具有双重的价值取向",其真谛蕴含着马克思基于不同实践需要而对人本质进行的这种双重定位。脱离实践定位事物本质的理论和方法,就容易导致对人、具体人界定不清,使其对人本质的理解与马克思对人本质的理解产生差异,也无法回答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中人的问题的真谛。  相似文献   

9.
自从电视剧《新星》播出之后,李向南这个名字可以说是名噪一时。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人物。作为一个时代的精神产物,他由电视剧《新星》造成了社会“轰动效应”。李向南所产生的“轰动效应”到了小说《京都》中却受到了社会的“冷落”,乃至有人骂他为“伪君子”等等,这无疑又反映了我们这一时代的人们的审美价值观念的改变。  相似文献   

10.
首先对苏州"胜浦三宝"进行了实地考察采风,并运用科学的艺术史观对此进行了分析.然后以此为例对音乐的社会功能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音乐在社会生产实践中既是一种精神产品又逐步渗透于物质生产的诸多行业中,"胜浦三宝"之一的山歌属于此列.二、音乐广泛地参与和影响着在社会文化生活的哲学、宗教、道德观念等各个方面,"胜浦三宝"之一的宣卷属于此列.三、音乐在社会变迁进程中具有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通过这三方面的阐述,试图说明音乐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唤起人们对音乐功能意义的重视.只有加强对音乐功能意义的理解,才能凸显出音乐艺术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引起同仁对音乐艺术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秦晖 《文史哲》2011,(5):198-210
赵俪生先生是一位信仰执著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也是新中国成立前后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新史学体系中贡献最大的学者之一。赵先生平生之学涉猎极广,在所谓"五朵金花"的讨论中,赵先生对其中三朵"金花"都有很大贡献:对农民战争史他有公认的筚路蓝缕之功;在土地制度史方面,他建立了自己的研究体系;第三朵即"古史分期"和社会性质讨论,他是持"魏晋封建论"的重要学者。晚年他又转向思想文化史研究。而赵先生对晚辈和学生的治学倾向持十分开明的态度,这一点对后学的影响,也将垂于久远。  相似文献   

12.
“和生”是和合智慧的宇宙论基础.“仁生”是仁爱思想的世界观.和合学继承了传统和生思想,将和合智慧发展为面向21世纪的文化战略,发展为一种基于和合思想的新的哲学学说.和生包含着仁生,和合学可以看作是儒家仁学的一种当代形态,仁爱才是和合学的“大本”、“大原”,和合学同时也是一种新儒学.  相似文献   

13.
以张岱年总结的中国古代哲学中理字的五个意谓即形式、秩序、规律、所以、至当为根据,主要站在理的至当、规律、所以、形式的意谓维度来审视以魏晋南朝为跨度的六朝的时代精神,进一步分析和阐释六朝呈现出的儒理崩坏、玄理洞见、佛理隆盛的特征及受其影响的六朝美学思想,即美在自然深情、美在玄心妙赏、美在形式.  相似文献   

14.
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前提时曾经指出:“要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永久的自然法则’,要完成劳动者与劳动条件的分离过程,耍在一板,使社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转化为资本,在对极,使人民大众转化为工资劳动者,转化为自由的‘劳动贫民’”。这就是说,首先必须在某些人手中集中一定数量的货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并把它转化为用来剥削雇佣劳动者的资本;另一方面,还必须使劳动资料与劳动者相分离,使他们成为没有生产资料的牵连,没有人身依附关系的象鸟一样自由的自由劳动者。他们一无所有,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活。而自由劳动者的出现,是产生资本主义的最根本的特征,资本由幼虫变为蝴蝶的发展,正是由劳动力的被剥削这件事来完成的。所以马克思说:“资本关系就是把这件事当作前提:劳动者与劳动实现条件的  相似文献   

15.
“天人关系”之所以是一个不受时代限制的哲学问题,在于它探讨的是人与自身力不能及的事情之间的关系,其所指是“人与人外力量的关系”,其中,“人外”主要指力量的作用范围有别于人。在这一意义上,商代有“天人关系”问题。从人祭祈雨习俗来看,殷人既表现出了对人本身的肯定,又怀有对人外力量的依赖,他们的天人观是在承认天人共存的基础上寻求天人互惠。  相似文献   

16.
冯世明 《兰州学刊》2009,(7):207-209
《后汉书·南匈奴传》载永元二年(90年),“南部连获克纳降党众最盛,领户三万四千,口二十三万七千三百,胜兵五万一百七十”。南匈奴胜兵的性质,是南匈奴社会发展状况很重要的一个体现,不正确地理解,就无法说明东汉南匈奴的发展程度。目前,林干先生的看法代表了学界的一般看法,也有不同的意见,④有梁景之《“胜兵”解析》,阿尔丁夫《“胜兵”果真是“常备兵”么?——兼谈几部辞书存在的问题》和张莉《南匈奴胜兵性质新解》,笔者试图在他们的基础上加强论证,来说明东汉南匈奴兵民合一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尽管中央政府和各省政府均制定了碳达峰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2030年碳达峰是容易的。各省在2030年碳达峰的难度差别较大,山东省是难度较大的省份之一。我们使用山东省2000—2020年的数据,估计山东省的碳排放总量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人口数量、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和能源强度之间的函数关系。利用该函数设定2021—2060年人均收入等变量的六种典型且合理的情景,预测山东省碳排放总量的变化趋势。预测结果显示,在“中增长、高减排”情景下,山东省将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为实现在2030年碳达峰,山东省需要在“十四五”期间将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由7.4%提高到15%,这需要在现有“十四五”规划的基础上增加54.7万千瓦太阳能装机量以及12.3万千瓦风电装机量,分别需要额外资金402亿元和60亿元,比“十四五”规划投资增加约15%和10%。若要实现山东省制定的在2027年前碳达峰这一目标,则需要更大的减排力度和更多的资金投入,例如通过绿色金融、财政补贴和鼓励企业合作等方式激励减排和清洁能源投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应有权利、法定权利及实有权利的视角审视人权问题。通过认识各种权利形态的内在关系,揭示出入权的实现途径。本文论证表明,人权三种存在形态理论是对人权实现途径的客观、真实的描述,具有重大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9.
乔凤岐 《中州学刊》2007,(5):175-177
在《隋史新探》一书中,金宝祥先生等人引用了开皇三年(583)四月隋文帝发布的一道诏书,引文是"东夷诸国,仅挟私仇,西戎群长,皆有宿怨。突厥之北,契丹之徙,切齿磨牙,常伺其便"。并由此而得出结论,开皇初年"高丽、契丹、突厥、吐谷浑等北方草原各族,从东至西已对隋构成了一个具有严重威胁的弧形包围"。这道诏书载于《隋书》卷八十四《北狄.突厥传》,从中可以看出隋文帝发布此诏是基于隋朝与突厥历时多年的战争。将诏书发布的背景和内容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金宝祥先生等人的观点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20.
怎样认识“风骨”和“建安风骨”这两个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概念?学术界虽然讨论过多次,但似乎一直没有获得圆满的答案。鉴于它们由来已久、影响深远,涉及到古典文学研究领域里的许多重大问题,因而站在宏观的高度,联系我国古代文学创作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