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马克思“自然人化”论中的生态美学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的《1 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 ,从人的劳动实践和劳动异化的诸多关系中 ,提出了“人化的自然界”的理论 ,认为人和社会都是“人化的自然界”,人是依靠对于自然的人化才得以造成自身、造成社会、造成科学、造成艺术以至造成属于人的一切。人在“人化的自然界”的实践创造中 ,同时在自由自觉地创造着人自身的美 ,而不是违背自然规律引起自然对人的损害。这里有真正与人的自由自觉本质相适应的“人化”,也有与人的自由自觉本质实际相反的“人为”,这后者的实质是人在自然界中的迷误 ,自然则以异化的形式报复人类 ,构成为“压迫自然”与“自然异化”的实际过程。当前存在于世界范围的生态危机、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使人从不同角度向马克思的《手稿》寻求认识和解决矛盾的智慧  相似文献   

2.
认识的主体性与人的自由属性紧密相关 ,主体性是个体自由力量展开的形式和结果。主体自由的合理性规范的缺失引致认识上的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 ,真理既和我们的“理由”相联系又具有自身的客观性 ,认识的主体性必须以理性为根据 ,以实践为依归。  相似文献   

3.
庄子重视人的本质生命的自由发展 ,将老子的“道”赋予了更多的人的精神和自由的因素 ,从“游”和“道”的关系 ,“游”和“物”的关系阐明人向“道”的依归和逼近的过程 ,即人体生命“游”的过程 ,为后世文人造就了一块以自我修为和炼造来抵御社会外界力量和自身局限侵害的精神土壤 ,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王阳明以“良知”为本的孝道观,充分强调了人的道德主体性品格,肯定了人的自由自觉的存在本质。它把人从外在的教条主义理学桎梏中解放出来,重新指向人的内心,使人立足于自身的“良知”成就自己的孝道。今天人们的孝心大多已麻木,重拾人们的孝心与良知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良知”说孝道观对于新时期孝道的重建提供了一个致思方向。  相似文献   

5.
追寻人类本性的“类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众多的人性理论中,“类”的人性观点更接近人的根本。基于这个根本,人才能进行自由、自觉的活动,真正占有人的本质,成为自由、自觉的“类存在”。人类发展史以及人对自身本质的认识发展史,应该被理解为人的“类本性”与“类意识”发展的历史。人类发展的进程与趋势,要求我们反思和确证人的“类本性”,理解与把握“类意识”生成、发展的历史与逻辑。“类哲学”恰正是追寻人的“类本性”与“类意识”的思维尔式和哲学观点。这种哲学视角与境界,意味着当代中国哲学家对于人性问题的新看法。  相似文献   

6.
]基于康德的先验哲学而言,自由源于理性存在的必然,其“实在性”的体现依托于理性存在者或人的“此在”事实;自由的“实在性”不是作为物的经验对象,而是作为经验对象之规定的纯粹形式存在;自由作为人类存在的本质,其“实在性”既指向理性原则的存在,又指向理性原则作用的存在,并必然地表现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的统一。任何在自由问题上所取得的进展和突破都是新的路径的选择和对以往方法的解构,而非对自由和存在本身的改变,康德哲学的建立是如此,海德格尔的存在体系也不例外。因此,在不断面对困惑、重释自由之际,我们也凭借自由的问题而进入自身存在之路,并获取人的“此在”的真实。  相似文献   

7.
作为“人的类特性”的自由 ,是“实在的自由”。从实践中获得的“实在的自由”,是解释世界的自由与改造世界的自由的整合。在人与世界的对象性关系中 ,人解释世界的自由和人改造世界的自由的占有及占有程度 ,规定于人的中介和人的中介的状况。人的中介 ,是人的自由的规定。缺失人的中介的自由 ,是“空的自由”或不自由。  相似文献   

8.
为学术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要使21世纪的中国学术繁荣兴旺,发扬光大,并跻身于世界学术前列,就必须为其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也许以下几条进路不失为保障中国学术“通幽”之“曲径”。(一)维护学术自由  斯宾诺莎把自由定义为:“凡是仅仅由自身本性的必然性而存在,其行为仅仅由它自身决定的东西叫自由。”尼采则称自由是“人所具有的自我负责的意志”。照此看来,学术自由就是学术本性的必然性和学术的自我决定,是学人的自我负责的意志。按照爱因斯坦的具体理解,学术自由是“一个人有探求真理以及发展和讲授他认为正确的东西的权利”。学术自由是学术繁荣的根本保…  相似文献   

9.
彭小燕 《东岳论丛》2006,27(5):109-113
物质生存匮乏与“平等—自由”意识缺失的生存现实迫使回国之后的鲁迅重构自己的思想。留日时期的鲁迅集中关注人在精神上的自由创造问题,回国之后,眼见他人以及自身的物质生存困境,鲁迅意识到了物质生存问题在中国现实中的重要性。而国民身心中充斥的等级观念、主奴意识也迫使鲁迅重新调整他对19世纪人类“民主—自由”文化的态度。留日时期的鲁迅并不认为19世纪人类的“民主—自由”文化就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最高范本,他认为,未来的人类文明必然有新的发展趋势以满足人类生生不息的自由创造意志。而归国之后,眼见蒙昧、守旧的国民精神现状与社会文化氛围,鲁迅意识到了“民主—自由”文化的生长对于中国现实的重要性,意识到了“民主—自由”文化的生命基石—国民精神中的“平等—自由”意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通过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否定了哲学自身内在的规定性,以期实现由自由意识到实践力量的转化,从而充分肯定了实践力量的革命性。而“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的命题,又内在地与马克思提出的“消灭哲学”与“实现哲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以这种实践力量来“消灭哲学”使“哲学世界化”和“世界哲学化”来“实现哲学”。同时,马克思又强调必须把哲学同革命实践、无产阶级的斗争结合起来,以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高度统一。马克思要求“消灭哲学”和“实现哲学”,其宗旨在于强调哲学不应满足于对世界是什么的理解与说明,而应当致力于现存世界的革命化和人的解放,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超越历史上一切旧哲学的一次深刻变革,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  相似文献   

11.
从诞生到现在约百年时间的中国新诗已经建立起自身的合法性,形成自身的“小传统”,具有一些稳定的基本特质,应对其三个方面的特质进行讨论:“新”“现代”“自由”.“新”主要指新的形式与新的内容,“现代”主要指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与现代性特质的提升,“自由”主要指自由精神与自由体式.这些特质与中国新诗的成就以及所出现的问题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相似文献   

12.
尚东涛 《江汉论坛》2002,3(1):43-47
人的自由,在西方主流思想史中往往被归结为“纯粹化”的抽象的自由。但是,人的自由只存在于人的生产劳动实践和社会关系的社会总体中。只有经由社会总体性中介,才能展示人的自由的全面性规定。社会总体性在时空层面,展示为社会结构总体性与社会历史总体性的统一。社会总体性中介视域内的人的自由,不是任何形式的“纯粹化”的抽象自由。在全面性规定上,人的自由既与不自由相异又与不自由相融,既与不自由冲突又向不自由开放,是生成性的否定或否定性的生成。人应从“纯粹化”自由的虚幻向往中抽身,让自由从“彼岸”渡回“此岸”,从“神圣”归回“世俗”。  相似文献   

13.
张永刚 《南方论刊》2010,(11):59-62
福柯的“生存美学”是他对数千年来已经异化了的人性最深入的研究。“生存美学”的核心是“关怀自身”,强调重视自我,重视处理与他者的关系以及重视身体体验。“生存美学”内涵是生活美学,重视现在美和生存风格的选择,提出“生活是艺术品”。“生存美学”的本质是追求自由,自身的自由和实践自由同等重要。福柯的“生存美学”指引人类走出异化的沼泽,寻求自由的人生。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论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年来 ,人们对人的发展问题的研究多是同时态的分析 ,而缺乏对人的发展作历时态的考察。马克思在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理解为人自身发展的历史的基础上 ,提出人的发展的三形态理论。即人的发展将经历以下三个历史形态 :“人的依赖关系”、“以物为基础的独立性”和“自由个性”阶段  相似文献   

15.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尺度的社会发展三形态理论,以宏大的历史尺度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他论述社会发展理论的哲学思想的总纲领。马克思通过劳动性质的历史演进、财富尺度的历史演变以及自由时间的历史生成这三个基本理论维度,不仅论证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与历史进程,揭示了“自由个性”、“自由劳动”与“自由时间”的有机统一,而且深刻地揭示了人和社会互动生成的社会历史机制,从“实体”与“主体”相统一的角度论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本原。  相似文献   

16.
尚东涛 《东岳论丛》2001,22(2):93-96
人的类特性”是对象性存在的人的“类特性”。在人的对象性存在视域内 ,“人的类特性”所包含的能动与受动相统一的全面规定性 ,不能仅仅归结为人的有意识的自由活动 ,有意识的不自由活动同是“人的类特性”的必然构成。“人的类特性”的有意识的不自由活动之构成 ,确证于“人的类特性”在人的对象化活动中 ,必与“对象的性质”相适应的规定性 ;确证于“人的类特性”制约于人的对象性关系之中介的规定性。因此 ,“人的类特性”之全面规定性宜理解为 :不自由与自由相统一的有意识的活动  相似文献   

17.
杨国荣 《文史哲》2004,1(6):115-124
以理想的实现为指向,自由既涉及对象世界,也关联着人自身,对象世界的存在与人自身之"在"、人与世界关系的肯定性与否定性、实然与应然在走向自由的过程中相即而非相分。作为自由的主体,人更多地体现了整体的品格;自由与自因、作为整体的"我"与行为之因的重合,则使人的自由与因果制约扬弃了外在的紧张而呈现出内在的相容性。以"必需"和"外在目的"的扬弃为前提,人向自身的回归与人的自我实现、潜能的全面发展与人格之境的提升赋予自由的历程以价值的内容。作为人的历史走向与价值目标,自由体现了存在的多重维度和丰富意蕴,展示了存在与价值、世界之"在"与人之"在"的统一,并从实践的层面,彰显了存在的具体性、真实性。可以看到,正是在以上方面,自由展示了其形而上的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18.
试论人的发展与人的自由和人的自由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自由发展”既与“人的发展”相关,又与“人的自由”相联。活动是人存在和发展的方式,人的发展是在活动中并通过活动进行的;人的活动有自主与非自主两种状态,人的自由就是人的自主活动状态;人的自由发展只能存在于人的自主活动状态即人的自由之中,但人的自由并...  相似文献   

19.
本杰明·贡斯当关于“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的划分,是以赛亚·伯林关于“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之划分的直接理论渊源,并对这一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初步的阐释。  相似文献   

20.
自由可以区分为以客体为根据的自由和以主体为根据的自由.以客体为根据的自由意味着人类活动以生存为目的,以"必须"为其主要特征;以主体为根据的自由则意味着人类活动以人的自身发展为目的,以"应然"为其主要特征.真正的自由是真理与价值高度统一的境界,是人与世界的相互融入,是人的身心的彻底解放.因此,人的自由也就是人的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