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她们是在1969年12月26日那天结成莫逆的。那一天,她们在学校门口集合,由班长带队,举一面红旗,浩浩荡荡横穿整个沈阳市,去往农村。她们足足走了一天才到达那座名叫蒲河的小镇,见到被雪装殓的田野、被黑暗厚葬的群山,以及山坳里气息奄奄的灯光。之后,大家住进一间寒冷破败的茅草屋。没错,这件事叫做知识青年下乡,肖秋光和孟珍那一年17岁。 相似文献
2.
张永堂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6):20-31
方以智至湖南主要虽是当时外在时局变动所致 ,但是也与他本人早年仰慕湖湘文化有关。他所到湖南之地虽然不多 ,但是留下的史迹与传说却颇具意义。他交往的湖南友人除王夫之外 ,还有石溪、郭都贤等 ,值得系统加以分析。方以智在文学上喜欢《离骚》 ,人格上敬慕屈原 ;因此他在浪游湖南期间撰《屈子论》以追慕屈原 ,晚年更承继觉浪道盛之旨撰《鼎薪》以申孟、庄、屈合一之论。方以智流离湖南而深刻体会《易经》“遁”“节”二卦深义 ,而且进一步深思三世理学与外祖吴应宾三一之学 ,开启了日后三教归《易》的主张。可见流离湖南两年 ,湖湘文化对方以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刘元青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61(6):682-684
方以智明确地反对将《通雅》视为一般的训诂著作而忽视其中的微言大义,表明他已经很自觉地将训诂工作擢升到作为追求天道的理想方法。他在“欲挽虚窃,必重实学”的思想指导下,提出了“欲通古义,先通古音”、“言者,载道之器”、“文章即性道”和“文章薪火”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语言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张明富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3):130-136
所谓清代"三李",即是指李蕃、李钟壁、李钟峨父子三人。此三人,在康雍乾之世,名动一时,道光《保宁府志》、《通江县志》皆有专传。《雪鸿堂文集》收入了三李的大量诗文,内容极为丰富,涵盖经史子集,反映了三李具有深厚的学养和非常渊博的知识。透过《雪鸿堂文集》,综观到三李的人生际遇及为政理念,我们能深深地感受到三李求是创新和经世致用的学术文化精神,可以得知其家世及人生际遇。 相似文献
5.
齐鹏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7-14
明末清初,中国古代科学开始向近代科学转型。方以智提出了与西方近代之初相类似而又与传统科学观念存在密切联系的科学观,对科学作了与其时代截然不同的理解。方以智第一次把"质测"之学即科学,从传统格物说中独立出来。大力提倡"深求其故"的怀疑精神,认为科学始于对已知结论的怀疑,而其怀疑是建立在其实证观基础之上的。他提出"心物交格"的认识机制,认为科学认识的目的是"以知还物"。方以智的科学观是中国传统科学精神和部分西方科学观念交合贯通的结果,为中国古代科学向近代科学的转型注入了活力。然而,由于象数易学的根本制约,方以智的科学观未能真正地超越传统以完成中国古代科学向近代实验科学的转型。 相似文献
6.
全面评介方以智思想,是侯外庐后期学术研究的焦点。经过他与其学术团队的持续努力,方以智被遮蔽近三百年的思想全貌得以公之于世,恢复了其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哲学地位。侯外庐的方以智思想研究,既具有《中国思想通史》理论与方法的一般特征,又存在自身特色。不仅以社会史研究为前提,深刻剖析方以智生平悲剧的矛盾根源及内在思想张力,而且以宏通的世界历史眼光,在中西启蒙思想的对比评价中,赋予方以智思想以世界性哲学意义。侯外庐的方以智思想研究业已成为历史,固然需要“批判地对待”,但他在研究中贯彻的史学理论、方法与目标,即以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民族化来建立比较完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思想史体系,具有深远的典范意义,在今天仍能予人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7.
张世亮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3)
方以智结合其家传之易学,提出了"太极不落有无"说。"无极即在有极中——无即在有中——先天即在后天中"和"太极即在无极、有极中——太无即在无、有中——中天即在先、后天中"这两组命题的交互融合构成了"太极不落有无说"的基本内涵。"太极不落有无说"是方以智"统泯随,交轮几"思维模式的运用,或者说是其"统泯随,交轮几"与"不落有无"的圆融。 相似文献
8.
陶新宏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生死是人类无法回避的问题,生死关切是贯穿于中国传统哲学始终之主题。方以智在反思与批判基础上会通三教之生死旨趣,提出了生死之技与生死之道之分野,并从心通生死、生死不二以及置之死地而后生等向度对生死之道进行了深度诠释。方氏关于生死的关切与诠释进一步拓展了传统生死观的内涵,形成了其特色独具的生死智慧。它不仅对其自身的生命路向的选择影响巨大,而且对当下处于浮躁世风之民众超脱生命困境、考量生死之意义亦极具价值。 相似文献
9.
翔云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83-87
曾国藩的诗歌创作以他结束十年京官,出京创办湘军为界,前期仕途平步青云,言大志抒豪情;后期饱经沧桑,诗风趋向“冲淡之味”。他灵活化用古诗,加以改造为己有。曾诗有三种类型:“言志”诗高尚雅正,表现治国平天下的博大情怀;“怨愤”诗揭露社会黑暗,张扬着批判锋芒;“缘情”诗寄赠送别,感怀述事,抒发政治文人真挚的情感。 相似文献
10.
田海舰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8(4):67-69
方以智《东西均》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矛盾思想。他的“尽天地古今皆二”、“合二而一”、“交、轮、几”等光辉命题,充满了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从一定侧面反映了明清之际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古代朴素辩证法向近代实证辩证法转型的过渡形态,在中国辩证法发展史上应占有一定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1.
刘勇刚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0(3):115-121
李雯是"云间三子"之一。李雯以"蓼"名集,渗透了人生无穷的悲感,带有宿命的意味。诗人心态是矛盾的,一方面自视甚高,另一方面困于诸生,又十分自卑。诗人降清失节,精神极为苦闷。李雯的诗歌风格是沉而不壮,英而不雄。人格分裂,意气消沉,必然带来审美品格的沉降,李雯诗的缺失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12.
李敏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8(3):78-81
方敬作为一位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翻译家、教育家,他将自己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与时代共呼吸,将"真"和"美"作为自己一生不懈的艺术追求,诗文并美.其诗歌和散文创作不单体现了他自己的所思所感,也俨然是中国20世纪社会现实和进步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现在我们重温方敬先生的诗文作品,追寻他那既切合时代主潮、又独具特色的艺术创作之路,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苗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6):150-153
沿着埃米莉·迪全森极具个人色彩的人生经历,简要分析了她三首短小却意义深远的诗歌。指出长年沉浸在孤独、沉思中的诗人,所写诗句不仅清新、优美,那些有血、有肉、有灵的篇章更凝结着诗人的心血,也折射出她一生的智慧和情感。诗人坚持用自己的艺术形式和审美标准创作的诗歌必将会深深影响和启迪着读者的心智. 相似文献
14.
甘露之变与白居易后期诗歌创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荣蔚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1,21(3):75-80
甘露之变前后,白居易在远离政治斗争中心的洛阳,诗酒流连,高吟闲适,以此逃避现实,淡化内心苦闷.解读他后期的闲适之作,对于了解晚唐士人心路的曲折变化历程,把握此时士风和诗风的演变轨迹,全面准确地评价白居易的创作成就,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北随园边连宝是清诗人中的名家,曾与同时的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号称南北两随园。其一生科举失意,穷困潦倒,与此相关联,诗风亦清矫冷峭。分析其生平经历及诗歌风格的发现虽然其身后诗名不彰,但其诗歌创作自成一家,理应在清代诗坛占据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6.
袁洪权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61-68
方之中的军人身份,掩盖了他的作家身份.作为现代中国作家及编辑家,方之中显然被遗忘了.本文试图对方之中的情况做简单介绍,并结合他被批判的诗集《人底改造》进行分析.《人底改造》作为方之中共和国初期重要的文学创作,出版后却遭到《文艺报》的点名批评,这使带有军旅作家身份的方之中,最终停止了文学创作活动,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五十年代初期文艺界的“内部清理”. 相似文献
17.
邢孟达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2)
英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哈代在其长达60余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写出近百首不同题材的诗歌。其中,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抒情诗在主题、抒情风格、语言运用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艺术特征。本文通过作者由不懂哈代到读懂哈代直至回味哈代这一过程主线的描写,分析阐述了哈代抒情诗及其独特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8.
李鸣 《广州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30-35
本文对元代名臣张养浩的生平及诗文创作成就进行了考论,认为张养浩的退隐是其知识分子人格与官场的冲突所致,其生平经历有超越传统知识分子儒道互补范式之处。其散文追随姚燧,取法韩愈,诗歌则兼学白居易之通俗与韩愈之险劲,在元代文坛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9.
阎奇男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6(5):85-88
王统照的诗论特别强调"感情"、"理致"、"音乐化"问题,实质是要求情感与理致合二为一,音乐化形式与思想内容合二为一.他解释风骨是风华、情感与骨力、气魄合二为一.他认为新旧体诗难于一刀两断.诗非"做"不成,不是"写"出的.体现了他的"爱与美"的文艺观与和谐美学观. 相似文献
20.
刘扬烈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6(6)
方敬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从30年代到90年代,一生勤奋创作并沿着新诗现代化的道路前进,为我们留下了《雨景》等8部诗集。他的诗执著于现实,又敢于沉思默想,以深切的内心体验外化于诗,创造了由真挚清丽、柔韧细腻到睿智深邃、广博优美的艺术风格,教人常读常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