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凌同志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冯梦龙,数年来屡有文章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畸人·情种·七品官》,是他辛苦劳动的结晶。王凌同志不是板起脸孔谈学术,而是以富有感情的笔调和通俗易懂的文字来撰写学术论文。比如论文集题为《畸人·情种·七品官》,不仅文字新鲜活泼,而且简明精炼地概括了冯梦龙生平、思想和文学上的主要特征,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行文中,作者根据自己的研究条件,扬长避短,不作长篇宏论和烦琐考证,而是以短小精悍、洗炼畅达为特色,并在内容上以立意新颖,见解独到见长。象《冯梦龙研究应该有一个大的突破》这篇文章,作者针对冯梦龙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而相关研究却十分薄弱的现  相似文献   

2.
明代通俗文学大师冯梦龙,搜集、整理、编写了“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作品,数百年来广泛流传,其生平却鲜为人知,其著作也未得到充分肯定。王凌同志有鉴于此,利用业余时间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报刊上发表了许多论文,《畸人·情种·七品官——冯梦龙探幽》(海峡文艺出版社1992年3月出版)就是这方面成果的结晶。收入书中的17篇文章,从总体和各个侧面发掘并剖析了冯梦龙的生平、思想和创作,在“探幽”的基础上提出了独见,填补了冯梦龙研究中的许多空白,很有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应璩诗论略     
应璩(190——252),字休琏,汝南(今河南省汝南县东南)人。其祖应奉,字世叔,“才敏,善讽诵”,世称“应世叔读书,五行俱下”(《三国志·魏志》卷二十一《王卫二刘傅传》裴注引华峤《后汉书》,“后”字原脱,据《隋书·经籍志》补);从父应劭,字仲瑗,博学多识,撰有《风俗通》、《汉书集解》等书,为世推重;其兄应(王易)(?——217),字德琏,“学优以得文”(《文心雕龙·才略》),建安七子之一;其子应贞(?——269),字吉甫,“善谈论,以才学称”(《晋书·文苑传》);汝南应氏,真可谓“世济文雅”(张溥《应德琏·休琏集题辞》)了。关于应璩的生平,本传(附见于《魏志·王粲传》下)极为简略,但从裴松之所引《文章叙录》中,我们可得一梗概:  相似文献   

4.
本文列举《年谱》对元稹通州任内诗歌编年疏误约七十余首。全文以元稹通州任内的时间为序,逐条标示《年谱》编年疏误的诗歌,全面引述《年谱》编年的理由;然后笔者说明《年谱》编年缪误的原因所在,扼要列举正确编年的理由。从而比较客观地表述了元稹通州任内的行踪和生平,以及元稹和白居易通州江州唱和的真实情况,纠正了《旧唐书·元稹白居易传》关于此事的错误记载……为读者正确理解元稹的这部分诗歌提供了可信的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学术研究》1985年第五期刊出了《反封建启蒙思想家冯梦龙》一文,我读了后,深受教益。在冯梦龙研究中,评冯为著名文学家者多,论冯为卓越思想家者少,因而,此文将会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唯其如此,文中错误亦当指出,为免讹讹相传。其一,作者说:冯梦龙于《古今谭概·序》中谈到曾同梅之熉组织过“古亭社”。查《古今谭概·序》之署名为“古亭社弟梅之熉惠连述”。按句读当为“古亭社弟”,非“古亭社”。据《清一统志》载:北周及唐尝于麻城置亭州。“古亭”当即“古亭州”之省,也就是指麻城。至于梅氏自称“社弟”,则因“冯为同社长兄”(钱谦益《赠冯二丈犹龙七十六寿诗》)之故。其二,  相似文献   

6.
“云雨”与原始生殖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溯源在中国古代诗文中“云雨”是有特殊含义的。明清小说中“云雨”直接是男女交媾的同义语,并不是一般的比喻。例如:“二人相挽就寝,云雨之事,其美满更不必言。”(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在唐宋诗词中“云雨”表示男女合欢更多地是以用典的形式出现:“空床展转重追想,云雨梦,任攲枕难继。”(宋·柳永《婆罗门令》)“料得襄王惆怅极,更无云雨到阳台。”(唐·刘言史《赠童尼》)“才会云雨须别去,语惭不及琵琶槽。”(唐·方干  相似文献   

7.
《论语·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杨伯峻《论语译注》将“畏”字译注为“害怕”,未能准确地揭示孔子言论的内涵。实际上,上古“畏”字除表“惧怕”之外,还可表“敬畏”、“敬服”。《广雅·释诂》:“畏,敬也”,《坛韵》:“畏,心服也”。《后汉书·梁统列传》“吏人畏爱之”,同书《孝明八王列传》作“吏人敬爱之”。《汉书·孔光传》引《诗经·周颂·我将》“畏天之威”,颜师古注为“敬天之威”。“畏”常常与“敬”连文,如《管子·明法解》“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敬”,《史记·鲁周公世家》“四方之民,罔不敬畏”。我们认为,上引《季  相似文献   

8.
<正> 一汉语的动字和连字,本不应该发生很大的纠缠。在《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中,动字的“界说”是: 凡实字以言事物之行者曰动字。(卷一·界说四) 连字的“界说”是: 凡虚字用以为提承展转字句者,统曰连字。(卷一·界说八)  相似文献   

9.
“弓矢斯张,干戈戚扬”,《传》曰:“戚,斧也;扬,钺也”,训戚、扬为兵器。今案“弓矢斯张”与“干戈戚扬”相对为文,弓矢、干戈之为兵器,其义不言自明。“斯张”非兵器,则与其相对之“戚扬”亦不得训为兵器。戚当读为越,二字古通用。《国语·齐语》有“宁戚”,《淮南子·道应》作“宁越”。《说文·戊部》:“戚,戊也。”《后汉书·崔寔传》注:“戚,钺也。”皆其例证。越字通粤,《汉书·异姓诸侯王表》集注云:“粤,古越字”,是其证。《汉书·翟方进传》“粤其闻日”,注曰:“粤,发语词也”。戚即粤之借字,与斯相对,同为句中虚词。扬,举也,与张并为动词。“干戈成扬”,“干戈粤举”也。二句之义,即张弓矢、举干戈是也。“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传》训溥为大,《笺》释溥为广,皆不以百泉、溥原为一地专有之名称。案古有以“某原”为地名者,如《大雅·皇矣》“度其鲜原”,毛、郑亦不以鲜原为一地专名,然《逸周书·  相似文献   

10.
<正> 顾炎武《日知录·方音》曰:“《公羊》多齐言,《准南》多楚语,若《〈易〉传》、《论语》,何尝有一字哉。”顾氏既认为自古便有“五方之音”的差异,且引《〈金史·国语解〉序》曰:“今文《尚书》辞多奇涩,盖亦当世之方音也。”但又断言《〈易〉传》和《论语》并无一字方音,这就未免前后牴牾,不能自圆其说了。黄家岱《女兴艺轩杂著·论语多齐鲁方言述》驳之曰:“古今多异言,别国多殊语。扬子《方言》‘悛、怿,改也。自山  相似文献   

11.
一、据《提要》卷一一《书类一》载: 《尚书讲义》二十卷。宋史浩撰,浩字直翁,鄞县人,绍兴十四年进士。 今案:《宋史·史浩传》于浩登科年代不系年。 考《宋会要辑稿·选举》、《文献通考·选举》、《宋史·高宗纪》等书所载,并无绍兴十四年榜,此必误。 考《宋史》卷四○○《汪大猷传》称:“(大猷)登(绍兴)十五年进士……。大猷与丞相史浩同里,又同年进士,未尝附丽以于进。”又《南宋馆阁录》卷七称:“史浩字直翁,四明人,刘章榜进士出身。”案刘章为绍兴十五年状元(参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绍兴十五年四月纪事),是史浩实十五年进士。  相似文献   

12.
释“信宿”     
“公归无所,于女信处”、“公归不复,于女信宿”,《传》曰“再宿曰信”,信宿即连宿两夜。《周颂·有客》“有客信信”,《传》亦曰“再宿曰信”。典籍注释训信宿为再宿者,不胜枚举,其义无可置疑甚明。然再宿何以得曰信宿?未有说者。今案信为申之同音假借。《邶风·击鼓》“不我信矣”,《释文》曰“信即古伸字也”。《考工记·轮人》“信其程围”,疏曰:“信,古之申字”。《谷梁传》隐公元年“信道而不邪”,注曰:“信,申字,古今所共用”。皆其例证。申字训重训再,如《荀子·王霸》“案申重之以贵贱杀生”,注曰“申亦重也”;《苟子·仲尼》“疾力以申重之”,注曰“申重犹再三也”;《尔雅·释诂》曰:“申,重也”;《大雅·旱麓》序“申以百福干禄焉”,疏曰“申者重也”。申字既有重、再之训,故再  相似文献   

13.
由上海社联组织、六百余名社会科学工作者参加编撰的《社会科学争鸣大系(1949—1989)》丛书,历时三年,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该丛书按学科分类共设《哲学卷》、《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卷》、《世界经济·国际关系卷》、《社会学卷》、《历史卷》、《法学·政治学卷》、《科学社会主义·国际共运史卷》、《教育学卷》、《文学·艺术·语言卷》、《部门经济卷》等十卷,共五百万字。各卷均由著名学者分别担任主编。每卷以“篇”目”构架,“目”以专题分列,一“目”一题,“篇”为“目”归类。多数卷在“篇”末还列有主要参考资料,以备读者查考。  相似文献   

14.
首先从词义学的角度看。先秦“优”字无“优秀”义。“优”字在《论语》中:“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及子曰:“孟子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三个“优”字,杨伯峻先生都讲成“优裕”是很准确的。《孟子·告子章句下》:“好善优于天下,而况鲁国乎?”联系上下文,“优”也当“优裕”、“有余力”讲。《诗经·大雅·瞻印》“天之降罔,维其优矣”。高亨《诗经今注》云:“优,厚也。”也是“优裕”义。只不过是天降灾荒,百姓的灾难丰厚,也就是灾难沉重罢了。《国语·周  相似文献   

15.
<正> 我认为,《诗经》中的《伐檀》是一首情歌。为说明问题,先将原诗抄录过来。《诗经·魏风·伐檀》共三章,每章九句。第二、三两章只一、二、三、五、七、九句各变动一个字,其他与第一章完全一样。这里只抄录第一章,把二、三章变动的字附在第一章对应各句的后面以省篇幅:  相似文献   

16.
2000年《治淮汇刊》(年鉴)于2000年10月出版。共设特载、治淮综述、水政·水利管理、水文·水资源、防汛抗旱、规划·勘测·设计、工程建设、农村水利·水土保持、水利经济、附录、治淮大事记、统计资料等12个部类。全书75万字,彩页12面,设有英文目录,订价50元。  相似文献   

17.
《诗·大雅·常武》云:“赫赫明明,王命卿土,南仲大祖;大师皇父,整我六师,以修我戎。”南仲之名又见于《诗·小雅·出车》:“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常武》诗《毛传》曰:“王命南仲於大祖,皇父为大师。”《孔颖达疏》说:毛以为宣王“命卿士南仲者於王大祖之庙”。是《毛传》把大祖释为王命之所——大祖之庙。按《诗经》中“祖”字凡二十七见,除  相似文献   

18.
辞源·黄鹤楼》条下释“一说蜀费文登仙 ,尝驾黄鹤憩此”。“”(y墿)应为“伟 (w嚙i)之误。按《三国志·蜀书·费传》载 :“费 ,字文伟。”后主时曾为黄门侍郎。诸葛亮《出师表》称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 ,此皆良实 ,志虑忠纯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宋陆游《入蜀记卷五》亦称 :“黄鹤楼 ,旧传费飞升于此……”且《辞源·费》条下释 :“字文伟。与许叔龙、董允齐名。”据此 ,《辞源》称“费文登仙”应为“费文伟登仙”之误 ,当予以匡正 ,以便修订时勘误。为《辞源》匡正一误@陈麟德…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典当业发源甚早."当"字为质字解,最早曾见于《左传·哀公八年》.典字为质字解,早见于《史记·司马相如传》."典当"两字相连一起使用,则见于《后汉书·刘虞传》,有"虞所赉赏典当胡夷"之句.以物质钱的典当业,据史籍所载,当始于南北朝.唐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典当业兴旺起来.当时,除寺院经营典当业外,不少达官显贵也经营典当业.如会昌五年武宗的一个文诰中提到:"朝列衣冠,或代承华胄或在清途,私置质库楼  相似文献   

20.
自身为一代,父以上谓祖,子以下谓孙。父:父字早见于殷代的甲骨文。西周的《诗·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俗称:“爹爹”、“爸爸”。祖父:也谓“王父”。反映周代的社会生活的《礼·曲礼》上:“祭王父曰皇祖考。”疏:“王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