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西陵十子"是明清之际活跃在杭州西湖畔的一个文学群体,他们结社雅集,积极开展文学活动,推动了清代杭州文坛的兴盛。"西陵十子"与密迩杭州、以陈子龙为首的云间派往来密切,彼此以同盟视之,共同将明末清初复古运动推向高潮。在诗学方面,"西陵十子"与云间派多有一致,主张宗唐复古,提倡温厚和婉,同时提倡文采华艳,并将六朝与晚唐纳入宗法对象,拓宽了诗学视野。"西陵十子"在继承云间派的同时亦有修正,如散文方面主张不拘家门,博取秦汉散文与唐宋散文之长;词学方面不满云间派专取晚唐北宋婉媚之境,对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词风多有肯定。  相似文献   

2.
明人论诗此起而彼伏,但自袁中道开始,师心与师古、真与雅的调和与修补已初现端倪。陈子龙则沿袭此举,继续对七子和公安派的诗学主张加以变异、折中,摒弃缺点,吸收他们的合理成分,不过其对前者的推崇与承袭远较后者为甚。同时,时代的内忧外患又使得陈子龙在诗歌格调的选择上讲究一种音节婉亮的雍容法度,以抵消衰世之音的萧杀与悲凉。  相似文献   

3.
“透脱”是杨万里诗学主张的重要范畴之一,杨万里透脱的诗学主张来源于禅宗。通过对禅宗透脱含义的梳理,我们更为准确地了解透脱的真实含义,以纠正学界对其渊源和含义阐释的偏误。  相似文献   

4.
陈子龙是明清之际重要的复古派诗人,明末诗坛的领军人物之一,在明清诗学体系的传承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陈子龙诗歌研究相对沉寂,80年代以来逐渐升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文章从诗歌理论与批评、诗歌创作与风格,以及在诗史上的地位与影响等三个方面,对近三十年来陈子龙诗歌研究进行一番梳理和回顾,并指出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5.
李少君在诗歌界大力倡导“草根诗歌”,提出了“草根诗学”这一理论主张。但这一诗学观念由于不断扩容,导致自身边界漶漫模糊,成了无边的“苹根诗学”;再者,“草根诗歌”作品风格差异杂糅,难以形成大体一致的诗学风格。“草根诗学”的提出和倡导在与“中产阶级写作”的对峙中有其积极意义,但至少目前看来,“草根诗歌”还很难作为一个诗歌流派来看待。  相似文献   

6.
"自然观"是司空图重要的诗学主张之一,他强调文学创作要反映生活,抒发真情性,语言应清新流畅。他的这一主张对宋诗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温柔敦厚”诗学生成于“华夷之辨”思想张力尚未完全形成的春秋末期。《诗三百》“虽主于温柔敦厚,然亦有直斥其人而不讳者”,“变风变雅”存焉。对于“温柔敦厚”诗学,后世倡导者有之,突破者有之。明清易代,中原板荡,华夷易处,遗民直面传统诗学,主张风雅正变系乎时,认为“愤而不失其正,固无妨于温柔敦厚”,从诗学理论与诗文创作两个维度实践“变风变雅”之音,实现对“温柔敦厚”诗学的接受与突破。  相似文献   

8.
钟嵘《诗品》提出了"直寻"的诗学主张。"直寻"应当包涵笛卡尔论直观知识时所谓的昭和晰,以及许慎解释指事字时所谓的"视而可识,察而见意"的特征。魏晋六朝的文学思想注重诗文的形式美感,钟嵘与刘勰仍提倡文学为人生的主张,而"直寻"正是这一主张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廖燕的"愤气"说将经验层面的文艺创作动力主张上升至对形而上的诗学本体论探究。它将宇宙的原始生命力和主体创作动力相统一,从根本上把宇宙之道、自然意象、创作主体、艺术语言相贯通,形成了契合生命之道的创作主张。自此文艺创作动力主张从简单的动因说、成因说转向了对艺术原生语境的挖掘,并生成了更深广的文艺创作现象范畴。  相似文献   

10.
郭玉生 《南都学坛》2003,23(3):62-65
禅宗主张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悟” ,是由感知、理性、情感诸种心理因素 (机制 )积极参与的 (互相融合、彼此渗透 )、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的直觉感受 (心理现象 ) ,与艺术和审美活动有相似或相通之处 ,并且进入宋代诗学 ,对其产生了重大影响。禅宗使中国古代诗学由先秦之观、魏晋之味、唐代之境发展到宋代之悟 ,由此中国古代诗学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11.
闻一多的诗作和诗歌理论建设集古今中西之大成,得到了中外有识之士的充分肯定。闻一多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广泛接触外来文化特别是英文诗歌,早期新诗试笔即呈现“中西合璧”的艺术风貌;留学美国使得他更真切、更深入地感知了英美文化、英美诗歌;《死水》对英美诗歌的借鉴更自觉。与此同时,他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又鲜明地体现着对于传统诗歌艺术精华和传统诗学理论的撷取与承传。他的诗歌文学活动构筑了一座连接古今中西的“诗桥”。  相似文献   

12.
王士祯在继承前人美学观点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神韵说"这一理论主张。其理论的基本美学焦点包括:1."诗以达性,清远为尚";2."余味论";3."天然入妙,不可凑泊";4."妙悟论"。王士祯的"神韵说"迎合了清初文坛要求改变诗风的潮流,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13.
近代诗人姚燮,在山水诗歌创作方面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其诗歌理论主张“诗道性情”,且有复古倾向。其山水诗题材以描写浙东一域的山水风光为多;风格雄奇俊逸,造语奇特。其诗风前后期变化较大,后期风格转向沉郁;其诗歌也有不够含蓄的缺点。  相似文献   

14.
彭燕郊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重要诗人,他的创作跨越了中国新诗发展的几个重要时期:从抗战时期一直延伸至今。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由于政治等方面的原因,诗歌界和学术界对他关注不多,他的诗歌艺术探索,特别是后期诗歌由于疏离政治话语和主流思想而没有引起评论界的足够重视。本文试图把彭燕郊“潜在写作”期诗歌的思想艺术成就纳入20世纪中后期中国新诗从单一到多元发展的大框架中,论述其诗歌所绽放的思想光辉和独特的艺术品质及其在中国诗坛所占有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5.
王国维中西融合的诗学思想,在戊戌变法至辛亥革命前已经形成。他的诗歌创作对其诗学思想存在先"依"后"违"的现象。他前期创作的与其诗学思想相"依"的欧西哲理诗,在晚清诗坛中自成一格,是晚清诗坛的一枝奇葩;他后期创作的与其诗学思想相"违"的传统文人诗则基本上不脱旧伦理、旧诗学的范畴,几无创新意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他对西方哲学信仰的动摇、社会思潮的影响以及"古雅"美学观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6.
从"一出戏"到"人生趣剧"--徐志摩与哈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代是对徐志摩产生较大影响的最重要的西方作家之一,徐志摩的诗歌在哈代那里汲取了丰富的创作营养.我认为,如果无视徐志摩对哈代的崇敬、仰慕和偶然模仿,就不能认识他诗歌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他的忧郁.翻开他4部诗集中的任何一部,人们都会发现,在他那想象奔放、才思焕发、恋情炽烈的诗篇中,还夹有一类诗,充满惊人而深刻的哀怨.哈代把人生比喻为"一出戏"(a show),徐志摩由此激发了"人生趣剧"的概念.本文从对生命的描绘、对情爱的妙思、对入世的追寻以及悲喜剧的差异等方面,探讨徐志摩与哈代在诗歌创作方面的血缘关系.  相似文献   

17.
宋琬是清初诗坛上的重要诗人,创作颇丰,尤以诗胜,诗学思想亦独具一格。本文结合宋琬复杂的人生经历,来分析他对儒家传统诗学、唐宋诗之争的态度及其诗歌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18.
作为明中叶才情横溢的诗人,徐祯卿在文学创作方面进行了不懈的追索。本文首先从地域性、时代性、个体性三个方面分别论述徐祯卿诗歌创作中“情深”的基本特征;继而对徐祯卿诗歌理论,尤其是其吴中文学创作的理论总结《谈艺录》进行深入解析,从而得出诗人试图构架以“情”为核心的诗学理论体系的结论;最后总结出诗人在文学创作领域内对于以“情”为核心的文学创作新境界的理想追求,实际上是他深层心理结构在文学创作领域内的展现。  相似文献   

19.
由于对道家文化的接近与体贴,戴望舒在他一生的处世、为人、诗歌创作、择取西学的路径等方面有鲜明的独异性特征.戴望舒与道家文化的关联很深,老庄哲学、诗学、美学思想对他影响极大,并内化为潜在心理机制,影响着诗人的人生选择与诗艺追求.他在爱情生活中选择逃避、他的悲天悯人的忧郁气质、他钟情于死亡书写、独特的诗歌写作的运思方式、诗歌经典意象的营造等等,都具有鲜明的道家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20.
贺贻孙是明末清初重要的诗歌理论家,他具有十分丰富的诗歌美学思想,在中国古代诗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贺贻孙对独标的"化境"说所包含的审美意蕴作了深入地发掘与丰富,成为其诗歌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的诗歌作者将其奉为诗歌创作的圭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