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四”时期的个人主义探析高秀昌“五四”时期,启蒙思想家从西方请来“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的同时,也请来了一位叫“寅先生”(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的。自“五四”以来,我们高扬“五四”所提倡的科学与民主精神,这不仅是正...  相似文献   

2.
“五四”的科学与民主思想,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抗战后期,闻一多思想发生重大变化,即与“五四”有关,是以五四新文化合乎历史逻辑的发展为前提的。闻一多从“五四”的镜子里看出了历史的法则,因而他一改早年推崇传统文化的态度,举起了“科学”与“民主”的旗帜,向封建主义和国民党的统治发起勇猛冲击。这在他,既是回到“五四”、又是踏上时代的潮头。闻一多通过“五四”的精神之桥,走向了“人民的世纪”。他的思想面貌焕然一新,认同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方向,成为共产党人可以信赖的朋友。  相似文献   

3.
五四运动所确立的文化本作精神是什么?或者说五四精神是什么?人们肯定会回答是“科学”与“民主”。把五四文化精神归纳为“科学”与“民主”,固然是极有道理,不过,在我们看来,这决非五四文化精神的全部。“科学”与“民主”是五四运动的旗帜,但同时也是此前维新派和革命派的旗帜。早在戊戌变法前夕,严复就曾揭橥出“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是西方文化的命脉,并进而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要用”的新文化体用现①。因此,“科学”与“民主”尚不足以概括五四文化革新的底蕴。我们认为,五四运动的本质内容是对…  相似文献   

4.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科学体制化的起点,表现为科学社团的产生、科学出版物的创办、科学教育的专门化和职业化及科技知识分子社会角色的形成。由于“五四”时期的思想家对“科学”作了中国式的理解,科学成为“正确”或“真理”的代名词,致使科学的生产力功能基本上没有得到释放,究其原因是科学在当时救不了国,“科学救国”让位于“革命救国”。只有争得了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科学在一国之内才具备昌明繁荣的社会条件。从“五四”时期的“科学救国”到今天的“科学兴国”,虽一字之差,但内涵殊异。“救国”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兴国”则属于生产力的范畴。只要科技落后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科学启蒙的任务就不可能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启蒙是一个百年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人走向近现代文明的一次伟大跃进,它留给20世纪中国最大的思想成果无疑是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的思想启蒙。民主和科学作为时代精神的沉淀,在中国历七十年而不衰,这充分证明了我们在新时期重新弘扬这一启蒙精神的必要性;但另一方面,这一思想启蒙毕竟有其历史局限性,它没有直接导致现代文明的出现。本文拟在探讨“五四”思想启蒙的成就和局限的基础上,论述“五四”启蒙对当今中国的现实意义。 一 民主与科学,是“五四”思想启蒙的两大基本内容。可以认为,“五四”运动之所以要  相似文献   

6.
五四前后陈独秀的宗教观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四时代是中国文化的价值重建的时代。作为五四启蒙运动的发动者,陈独秀在宗教观上经历了一个由力主废弃宗教到倡导基督教的嬗变,这主要由于陈独秀文化观中“科学”与“信仰”的紧张冲突所致,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价值观的冲突,为后来陈独秀接受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个契机。一五四前期,陈独秀力主废弃宗教,“以科学代宗教”。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国,首先是袁世凯称帝,提倡尊孔读经,而后又出现张勋复辟的丑剧,旧思想、旧礼教死灰复燃。鉴于“尊孔复辟”逆流,陈独秀等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力…  相似文献   

7.
为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周年,本刊不久前举办了一次座谈会.与会者就“五四”与文化,发扬科学与民主等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七十年前,“五四”运动高举科学与民主两面旗帜,在打倒孔家店的呐喊声中向旧文化发起了猛烈的冲击.但是,时至今日,先辈们梦寐以求的新文化并未完全建立起来,重建科学与民主新文化的艰巨任务仍然摆在我们面前.这是什么原因呢? 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五四”期间人们对科学与民主的理解并不全面,也不一致,“五四”之后的发展道路更是偏离了科学与民主的“五四”精神.  相似文献   

9.
从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潮流来观察五四时代已经落伍的封建中国,那么五四运动无疑是一场知识分子明星聚汇的思想启蒙运动。但“五四”运动闪烁的民主与科学光芒很快暗淡下去,七十年来的中国道路历尽艰辛曲折。当中国再次步入现代化与历史转折的关头时,由种种制约所引发的反思就不能不再次呼唤着新的启蒙,而充当反思基础的当代史学,其重大意义就是新启蒙。  相似文献   

10.
由省社科联主持的江苏省“五四”精神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4月27日至28日在南京举行。来自全省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80多人出席了会议。大会收到论文55篇。省委副书记顾浩同志看望了代表,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黄文虎同志代表省委省政府到会讲话。李锐同志应邀发言。会议的成就,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关于“五四”精神。探讨“五四”精神,是这次会议的主题之一。会议就此问题展开的热烈讨论,不仅形成了会议的重要学术成果,也是我们继承“五四”精神的重大历史前提。会议提出了许多见解,比如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相似文献   

11.
将民主与科学认定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之精神特质,几乎已成为学界公认的史实。本文认为,民主与科学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显性旗帜,而“五四”新一代知识者之共同精神信仰则是“个人主义”,正是这种“先知类型”的“个人主义”为那一代知识者提供了独异的生命激情,从而使他们在中国传播异质性思想成为可能。本文力图从鲁迅和胡适的易卜生观切入对该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五四”后期 ,陈独秀由渴求法律言论自由、崇尚基督耶稣的激进民主主义者 ,转化为宣传民主科学、主张劳农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者。理清陈独秀由“五四”思想文化启蒙与创新转向政治理想建设与传播的基本线索 ,对深入“五四”时期思想史研究 ,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5月3日下午,上海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为纪念五四运动七十五周年,邀请本市近20位专家、学者,举行“五四精神与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与会者围绕五四精神的继承、新的文化建设以及如何面对全球性的西方文化冲击、传统与现代化、秩序与民主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热烈的讨论。 在商品化、市场化、世俗化的今天,“五四”精神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有没有研究的意义?有没有继承的必要?与会者指出:“五四”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特定的涵义。“五四”精神就是批判精神、科学、民主和人本主义精神。“五四”时期是  相似文献   

14.
从清末到五四,中国的学术思潮产生了一个明显的变化。这一变化首先表现在学术领袖的变更:留美归国的胡适等人迅速崛起,取代了尚处盛年的严复、梁启超等人。胡适主张考订史料、“小心求证”,代表了一种新的“学术美德”,与近代欧美史学强调“如实直书”、科学治史的发展相类,同时又衔接和重振了乾嘉学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传统。由是五四注重“考订”的学风取代了清末热衷“通论”的风气。五四时期学者之治学生涯,受此学术风气之影响。他们向这一风气看齐,展现为人所认可的“学术美德”,扮演合乎期望的“学者角色”。但“学者角色”有内外两个方面:一个学者之内在性格,与人所期望的角色并不一定符合,学者的学术生涯由此会产生明显的变更。晚清、五四学人处于中国学术的成长期,他们所展现的“学术美德”和扮演的“学者角色”,展现了学者个人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与时代风气之间的一种辩证和复杂的内、外互动之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从“五四”运动时期的“东西方文化论战”到80年代所谓的“文化热”,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一直是几代中国知识分子最为关注的话题。反省百年来这两场文化讨论,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倾向是其共同的特点,文化只是工具,不是目的,文化讨论不是为了建构一种新文化,而只是...  相似文献   

16.
朱水涌这个问题的提出,起码有两个方面的必要,一是探讨文学发展规律和道路的必要。文 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中的“情结”,从“五四”文化先驱提出“为社会写实的文学”、两个最重要文学社团关于“为人生”与“为艺术”的争论,到40年代现实主义与“主观”论的论争,从建国初期开展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以及这之后的几场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争论,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重新呼唤回归“五四”文学传统而引发的重要的现实主义的理论争鸣,文学与现实的问题一直纠缠着中国文学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可以说,百…  相似文献   

17.
<正> 五四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是一场轰轰烈烈、波澜壮阔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是一场冲击各界、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五四运动虽然距今已70周年了,但它的生命之树不但没有枯萎,反而更加茁壮,更加挺拔。缅怀”五四”,继承“五四”,超越“五四”,这是每一个“五四”传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正是因为如此,山东大学于1989年3月15日至17日,召开了纪念五四运动70周年大型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组织、邀请了校内外的80余名专家、学者,从多侧面、多角度对五四运动进行了广泛、热烈、深入、系统的探讨。现将讨论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文化革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政治运动,同时也是中国政治、文化现代化的起点,对中国现代化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9.
“顺着自然的趋势,再加上人力的督促”──在世纪之末看“五四”中的胡适王文英年年“五四”,今又“五四”。身处20世纪之末,回首世纪之初,想起一位被时代潮流托上浪尖的弄潮儿──胡适,在时代的舞台上“顺着自然的趋势,再加上人力的督促”,与新文学的倡导者们一...  相似文献   

20.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由晏阳初发起的“博士之乡”,是在平民教育思潮影响下形成的一场波澜壮阔、意义深远的教育运动。本文拟对这场运动作一简要介绍。走出象牙塔,奉献报国心在各种思潮汹涌澎湃的五四时期,“科学”与“民主”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平民教育成为时代的主潮。1926年底,陶行知在南京近郊筹办乡村实验师范学校。1927年3月15日该校正式开学,标志着中国第一位“博士”走出了高楼深院,穿上了布衣草鞋,来到了偏僻的乡村。继之而后的1929年,以晏阳初为召集人物、以“博士”为代号的知识分子,来到个离北平300余里淳朴的定县乡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