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两年来,理论界部分同志对住宅商品化道路的探讨局限在“国家向个人出售公宅为主”的模式上,进而提出住宅私有化的主张。这种不去研究住宅运行机制,企望通过改变住宅所有制结构来解决城市住宅问题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我认为,它既背弃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住宅理论,又夭折了我国几十年住宅公有化的努力;据此而实践的房改方案也不尽人意,客观上还影响了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2.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开放浦东、开发浦东的重要决策为上海经济的振兴和腾飞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同时房改的即将出台也为浦东新区的住宅建设带来新的希望。据房管部门统计,全市人均居住面积在4m~2以下的困难户达32.7万户,其中2.5m~2以下的特困户有4.2万户,大批住宅失修严重,全市房屋房龄在60年以上的旧式里弄屋达200万m~2,损坏严重的有460万m~2,其中危房14.6万m~2,还有棚房、简屋124万m~2,也亟待有计划加以改造。房改的出台必然增强市民对改造住房的期望值,而将浦西人口适度迁往浦东是办法之一,所以加快浦东住宅建设是当务之急。但是,住宅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了解浦东新区的现状。  相似文献   

3.
一吃、穿、住是人类生存的三大基本需要。解决人们的住宅问题,一直是整个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我国由于生产力比较落后,劳动群众的住房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 1.现有住房数量不足。旧中国经济十分落后,城市的住宅与人口都比较少。建国后,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职工人数与城市人口都迅速增长了,原有的住房远远不能满足城市人口增长的需要。到1976年,城市人均住房面积不足3平米。经过10多年的努力,现在城市住房已能达到人均8平米。但与发达国家比,与职工对住房的实际需要比,我们的住房数量还是太少!住房数量不足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住宅问题的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4.
赵紫阳在党的十三大报告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不可能是单一的。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问题上的长远指导方针,符合我国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生产力总体上看是落后的,而且呈现出多层次、多区域的不均衡状态。这必然要求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济形式,以及在以按劳分配  相似文献   

5.
住宅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是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住宅的历史、地位、作用和住宅与社会各方面的相互关系。住宅社会学是介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和社会学等学科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研究的内容较广泛,涉及的问题较庞杂。主要研究以下几方面的关系:住宅与城市规划,住宅与人口、家庭,住宅与政策、管理,住宅与制度改革等。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上述问题,就可为制订城市住宅方针、政策和规划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为家庭的发展,满足居民物质上、心理上和社交上的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住宅问题不仅是国内而且是世界性的社会经济问题。住宅建设的发展受到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反过来又影响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因此,它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能把它看作“非生产性”投资。为此,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找出住宅与社会各方面内在的相互关系的规律,指导实践,丰富理论,制订正确的方针政策,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解决好住宅问题,从而逐步解除人民群众住房问题上的后顾之忧,以利于国家兴旺发达和人民生活的富裕幸福。  相似文献   

6.
在人类生活中,住宅同食物一样,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住宅费在家庭经济开支中所占的比重也相当大,住宅质量对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都产生很大影响。随着战后经济的高速发展,日本在吃、穿方面已达到很高水平,但在居住方面至今仍处于低水平的状态,居住环境反而恶化了。因此,住宅仍然是日本城市问题中最深刻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讲就从城市经济学角度探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对一个国家来说,有怎样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就会有怎样的生活消费水平.对个人来说,有怎样的收入水平,就会有怎样的生活消费水平.收入分配是连接一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居民个人消费状况的纽带.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消费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并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那么,究竞怎样看待这些现象?它与收入分配有什么关系?我们应当如何通过收入分配的调整来引导消费,促进生产发展呢?对此笔者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8.
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而且是一种以伦理为核心的文化现象,是一种价值取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中西方消费方式的交融,尤其是受西方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影响,在我国引发了消费伦理的变革。传统的节俭型、分配型和储蓄型的消费伦理,与我国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计划经济体制以及物质的相对匮乏相适应。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消费伦理的时代特征和社会特征也随之发生变化,享受型、信贷型、绿色型和符号型消费伦理观产生。从国情出发,我国现阶段消费伦理要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相适应。构建国人自己的消费伦理观应着眼于:消费者肩负起合理的消费责任;通过消费伦理体系的正确导向,对青少年进行消费教育;构建适度消费的消费新观念。  相似文献   

9.
住宅建设要注意社会效果,至今尚未引起足够的电视。住宅建设不仅要研究土地的利用问题,同时也要关心城市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及住宅对人们心理的影响等问题。在研究住宅设计的技术经济性和选址的环境效益时,必须充分估计可能会引起的某些社会问题。拆迁户”自行过渡”带来不少问题当前,上海旧区住宅改建发展很快、规模很大,各区历史悠久的棚户区部已列入改建计划,并已陆续开工。但因缺乏周全的前期工作计划和动迁居民的周转用房,求快心切,采取一次动迁光的办法,号召居民“自行过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上海市区已有五万多户拆迁居民处于“自行过渡”的状态。时间一久,产生了许多意料不到的矛盾,成为新的  相似文献   

10.
现阶段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它要求人口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但由于我们的生产力还比较落后,经济力量还不雄厚,要把老年人社会保险与计划生育同时照顾起来有一定困难,特别是在广大农村,老年农民不如城市职工那样享受退休制度,也很少有社会保险,国家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对这部分人社会基金的全部扣除,老年农民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靠其子女赡养。加之在推行各种形式的农业责任制过程中,由于一些具体制度的不完善和干部认识上的差距,致使一些“五保”老人在生活方面出现了新的困难,普遍提倡一胎的现实人口政策,使不少农民过早地考虑到养老问题。因此,农村中养老问题十分突出。这就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调查和研究农民养老的形式,分折这些形式对农民生育意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论观念变革     
我们现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并不是一个纯经济行为,也不只是体制、措施上的改进。经济改革是我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一次具有整体性的、同步性的革命。因而它必将涉及到许多领域,也势必涉及到上层建筑,观念变革等各个方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的改变同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  相似文献   

12.
社会经济运行是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相互联系与协调发展中实现的。社会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决定消费,但消费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生产。这种决定不仅表现为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动机和市场,还表现为消费增长方式最终地决定着经济增长方式,因为经济增长归根结底要受到消费增长的约束。我国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生产力,已使社会经济面貌和居民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到本世纪SO年代末和叨年代初,我国绝大多数居民已经解决了温饱,开始迈向小康阶段。小康和温饱的最大差别在于居民生活追求的指向不一样,温饱时期…  相似文献   

13.
根据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我国现行城镇住房发展模式必须转变:发展目标上,以拉动经济增长为主转变为以关注民生为主;发展平台上,将从目前主要是发展商品住宅转变为发展商品性住宅和保障性住宅并举的两条腿走路格局;需求结构上,将以强烈的投资、投机需求转向理性消费为主;供给结构上,将从偏好开发较高档的大套型商品住宅转向主要开发中小套型的普通商品房或保障性住房.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居民消费政策研究梁若旺,李景亭一、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特点及发展趋势(一)城乡居民的消费特点1.较为低下的消费水平。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决定消费,消费水平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是:生产力...  相似文献   

15.
二元社会结构与城市化(续)——四、城市病与城市规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发展小集镇的指导方针有一个重要依据,认为城市规模大了就会带来一系列无法解决的城市病。城市病是指大城市在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诸如住宅紧张、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犯罪率高等等。我国大城市不仅存在这些问题,而且还相当严重,那么城市病是不是一切大城市都注定要存在?我们认为答案应当是否定的。退一步说,即使要患病也有轻重之分。如同没有绝对健康的人一样,有轻微病症的人照常工作,有轻微病症的大城市照常运转,创造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泛泛地笼统地强调城市病,认为我国大城市存在的种种严重问题就是城市本身应有之义,似乎是“天灾”而不是“人祸”,以此作为控制城市发展的根据是相当片面的。  相似文献   

16.
扩大内需与城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些经济学家指出:只有占人口85%以上的平民阶层成为消费主流,才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统计资料显示:1998年我国农民的人均收入相当于1992年城市居民的水平,但其消费水平仅相当于1985年的城市水平。农村这种消费严重滞后于收入的现象,与当前众多现代家电产品压满仓库、商场而卖不掉的现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将农民消费现象与当前产品严重积压的矛盾放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上进行深入的研究,也许更能看出问题的症结。笔者认为:当前我们城乡分隔就业和农村城市化的一系列制度安排,都难以将占人口总数80%左右的农民培养成为消费…  相似文献   

17.
一、城镇集体所有制经济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1.我国城镇集体经济发展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首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尤其是发展不平衡,而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是一种有很大灵活性的经济组织形式,它的组织规模可大可小,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它既可以适应生产社会化程度和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手工操作的生产力状况,又能适应生产社会化程度较高的半机械化乃至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生产力状况。因此,可以此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挖掘生产潜力,满足社会需要。其次,现阶段我国国情是人口多,生产力水平低,工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的程度也很低,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仍占相当比重。城镇集体经济是符合我国目前的国情的。因此说,城镇集体所有制经济在我国不但有它历史发展的原因,而且又有其复杂的现实条件,它的存在与发展,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8.
实现现代化,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全体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仅是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而且是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因此,摆在经济理论工作者面前的职责,一方面需要研究生产关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使之更适合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另一方面应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生产力,考察生产力运动的特殊规律,寻求生产力发展的自身内在动力。探讨现代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就是后项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郑振学 《探求》2002,(1):29-30
中心城市是自然经济区域中经济发达、功能齐全、能够渗透和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行政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统一体。中心城市是我国经济的最集中的区域。中心城市是国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 ,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处于带头的地位。因此 ,在广东省乃至全国的经济空间发展模式上 ,应十分重视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一、中心城市联网辐射战略有利于消除贫困地区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平衡发展理论在现阶段是无法实现的 ,特别在我国这样一个地域差异极大的发展中国家。不平衡发展是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经…  相似文献   

20.
发展租赁市场是解决住房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高万林,李树林目前,我国城市住房制度的改革正在逐步深化,已经制定的阶段性房改方案,虽然执行起来难度较大,但在各级党和政府的支持下,经过房改工作部门的努力也在逐步启动,有些地方和单位已经取得很大成果。房改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