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陶渊明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对陶渊明研究的著作极其繁富 ,其中也有一些接受影响方面的研究。如 ,萧望卿《陶渊明批评·陶渊明历史的影像》首先粗略考察了历代对陶渊明的接受情况。其后 ,钱钟书《谈艺录》以较为翔实、新鲜的资料梳理了陶渊明在历代声名的显晦。 196 1年中华书局结集出版《陶渊明讨论集·历代对陶渊明的一些探索》。新时期以后 ,陆续零星出现了一些与陶渊明接受史有关的单篇论文或论著章节。论文如袁行霈《辛词与陶诗》 ,论著章节如戴建业《澄明之境·陶渊明接受史片论》等。这些研究成果或者考察了某一读者对陶的接受情况 ,…  相似文献   

2.
从接受史的角度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进行研究,考察后代读者对陶诗自南北朝至清代这千年接受历程,按接受美学理论,从效果史、阐释史、影响史这三方面进行论述。陶诗并不是一开始就为人接受,这其中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以陶渊明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一》为例,各代的诗评家对其接受程度并不相同.而对陶诗的接受程度不同也正反映出各代文艺风气和审美趣味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梅尧臣在宋代首先打开了陶渊明接受史的新局面。他对陶渊明的接受经历了一个浅学——力学——超越的历程。他接受陶渊明既有个人禀性、经历方面的原因,又有时代价值观和审美思潮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集札记》是陈澧选评的唯一一部文人集,从中可见他对陶渊明的深深崇敬与独到解悟。研读《陶渊明集札记》,对了解陶渊明的接受史和陈澧本人的思想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是晚唐诗人心中的精神标志,陶诗的田园风光,是晚唐诗人的精神栖所。晚唐诗人的志节和气质,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陶渊明三径、五柳、东篱酒的影响,而他们啸傲于山水,放情于远野,也显然得到陶渊明田园情怀的导引。在陶渊明接受史中,晚唐恰恰处于由认知、阐释到原型意义衍变的关键阶段,也是陶渊明从唐代形象的、感性的传播到宋代理性的、哲思的接受过程中一个重要转折点。理解这个转折点,对陶渊明影响史研究和晚唐诗歌研究都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从接受史的角度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进行研究,考察后代读者对陶诗自南北朝至清代这千年接受历程,按接受美学理论,从效果史、阐释史、影响史这三方面进行论述。陶诗并不是一开始就为人接受,这其中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以陶渊明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一》为例,各代的诗评家对其接受程度并不相同,而对陶诗的接受程度不同也正反映出各代文艺风气和审美趣味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阮籍及其《咏怀》诗对陶渊明创作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可作为阮籍《咏怀》诗接受史研究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8.
1、陶渊明的名字号及《桃花源记》内涵专释/徐声扬//九江师专学报一期2、适意从心与陶诗艺术/吴国富//九江师专学报一期3、“浩然可匹渊明,只是近陶而已”/赵治中//九江师专学报一期4、李剑锋《元前陶渊明接受史》简评/朱和君//九江师专学报一期5、日本和陶诗简论/李寅生//江西社会科学一期6、古“桃花源”一说/栗海//娄底师专学报一期7、略论陶渊明的人格魅力与精神向度/宋群//铜陵学院学报一期8、陶渊明仕隐歧说刍议:冈村繁与龚斌的陶渊明研究比较/周薇//江汉论坛(武汉)一期9、钱钟书的陶渊明接受史研究/卢佑诚//皖西学院学报(六安)一期1 …  相似文献   

9.
辛弃疾与陶渊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辛弃疾用自己的个性心灵在他的诗词文里为我们描绘出一个陶渊明的新形象,为陶渊明的接受史写下了极有价值的一页。辛弃疾接受陶渊明经历了一个由浅到深的心灵历程:从“待学渊明”到推渊明为师,再到引为千古一知己。辛弃疾之所以接受陶渊明,从主观上讲是因他们有相似的个性和思想轨迹,从客观上讲是与大的文化背景和时代气候有关  相似文献   

10.
将屈原与陶渊明频繁地放在一起赞叹和评论,是元代陶渊明接受史上最富有特色的现象之一。他们主要在忧国忠愤、典型植物意象、鲜明个性特点等方面将屈、陶并称;在并称时,元人普遍表现了是陶非屈、颂陶嘲屈的态度,流露出愤世、自嘲的时代心态。屈原与陶渊明之所以在元代普遍并称与陶渊明接受史发展的高潮到来、儒释道文化日益融合、元代士人的特殊遭遇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1.
论宋代文人对陶渊明的接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的诗文在文学接受史的长河中呈现出十分独特的形态,经历了一个由晦到显的漫长历程,在宋代才得到众多文人的推崇,他的文学地位也在此时得以确立。宋代文人对陶渊明诗文的推崇与解读揭示出文献在流传和接受过程中与时代文化精神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接受史的角度分析了陶渊明与慧远的关系,并对汤用彤先生的<十八高贤传>伪作说作了补正.  相似文献   

13.
李剑锋博士的专著《元前陶渊明接受史》 ,在齐鲁书社的支持下终于出版 ,使陶学界又多了一枝奇葩。在陶学领域 ,大量的学术论著主要集中在陶渊明及其诗文本身的研究上。 2 0 0 0年 ,九江师专陶渊明研究中心陈忠、朱和君、张驰曾编撰了一册《陶渊明研究资料索引》 ,列举国内外论文、论著两千多篇 (部 ) ,体现了陶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它们主要集中在思想、艺术、考据、陶学评论等方面 ,对于古代研究和模仿陶渊明的情况尚无系统的描述。2 0 0 0年 ,钟优民的《陶学发展史》出版 ,在该方面作出了重大的开拓。及至 2 0 0 2年 ,李剑锋的《元前陶渊明…  相似文献   

14.
南宋初年,胡安国父子与陈渊就杨时墓志铭的写作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便涉及到双方对陶渊明的不同认识:胡氏父子主张以陶渊明的高洁比附杨时之贤,陈渊则认为渊明去就随意、不合于义,与任事行义的时代精神不相吻合。在宋代的陶渊明接受史上,胡氏父子的推崇、认同是常调,而陈渊的批评、否定当属别调。对这一别调的探析,既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陶渊明接受史,也有助于把握南渡士人的精神导向——"行义以达道"。  相似文献   

15.
袁晓薇博士的论文《别让"接受"成为一个筐——谈古代文学接受史研究的变异和突围》分析了当今接受史研究的误区,并给出了几条"突围"的良方,值得肯定。但该文中一些观点与评述存在偏颇之处,会使读者对接受史研究的现状产生诸多误解,不利于接受史研究的进一步推进。对于新兴的接受史研究来说,与其过于苛责,不如更多地予以宽容。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陶渊明诗话>的分析,论述后世对陶诗的接受和阐释,以此认识目前普遍共认的陶诗之价值和地位是经过怎样的过程而形成的.本文大体上分三层展开论述关于<陶渊明诗话>的版本和体例;<陶渊明诗话>对陶诗的接受和阐释;<陶渊明诗话>中论及的后世对陶诗论争的焦点.其中,"<陶渊明诗话>对陶诗的接受和阐释"又分三层论述陶诗的风格;陶诗的风格与后代诗人风格之比较;对陶诗的接受和阐释历代以来的演变."后世对陶诗论争的焦点"分四层论述关于陶诗思想属于道家还是儒家之争;关于陶渊明隐居田园的理由之争;关于题年号和题甲子之争;个别陶诗真伪之辨.  相似文献   

17.
明遗民对陶渊明的接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明清易代之际,陶渊明首先是被作为晋宋易代之际的"遗民"接受的.陶渊明不与新朝合作的行为等,得到遗民几乎不约而同的赞赏和效仿,他们效仿陶渊明甲子纪年,桃源避秦,隐逸力田,在诗歌创作上和陶学陶.陶渊明成为支撑特殊时期民族感情、道德情操和超越情怀的历史基石之一.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诗歌中饮酒与咏菊的尤其多,饮酒寄托了诗人愁闷的心绪和未解忧愁,而咏菊则体现了诗人归隐山林、悠然自得的潇洒情怀.李纲与陶渊明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李纲借与陶渊明唱和,创作了不少和陶诗,这些和陶诗继承了陶渊明“饮酒”“咏菊”题材的诗歌内容与艺术形式,成为宋代陶渊明接受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以太平天国运动结束为界,王闿运对陶渊明的接受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一时期,他不存在认同陶渊明生活方式及思想的契机,有的只是入世的激情和入世受挫的愤懑.同治四年以后,王闿运的思想较前期显得更为豁达.在这样的心态下,王氏对陶渊明的接受出现了由抵触到模仿,再到以隐者自居的变化.王氏对陶诗的接受与对陶氏人格的体认一样,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并与其心态和生活状态相对应.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剖析宋人神化陶渊明现象及其成因。笔者认为 ,宋人主要是从人品和文品两个方面对陶渊明及其诗文予以神化的 ,宋人神化陶渊明的主要原因与宋代三教合一、理学兴盛的思想状况和崇尚平淡自然、意境、韵味的文风等紧密关联。本文还就宋代的陶渊明研究与接受的总体特征及其神化陶渊明现象的关系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