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经济形态转型视阈内的中国民主文化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聚录 《学术论坛》2007,30(8):39-42
社会经济形态转型主要包括社会技术形态转型和社会交换形态转型.民主文化指人们的民主取向、民主行为和民主效能的总和.社会经济形态转型对民主文化转型构成基本影响.社会经济形态转型对民主文化转型的作用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中国民主文化转型的良性发展有赖于对社会经济形态转型的优化.  相似文献   

2.
我国正处于“重要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交叉并存的阶段,随着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社会文化思潮相互激荡和碰撞。文化、制度、科技与产业是相互耦合的,并深层次嵌入于我国改革、创新与转型的整个过程,推动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升级“四维”基础上的跨越发展,将直接加快经济转型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增添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利于谱写“中国经济奇迹”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3.
满清入主中原后,继承前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采用了儒家重农的政治经济思想,实施了一系列农业政策.这一方面维护、巩固了其在全国盼统治,另一方面,对中国传统社会经济及其在近代的转型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一、中国社会结构的原型及其根基近些年来,诸多同仁的研究成果涉及到经济改革对社会结构转型的影响,以及社会结构转型对经济改革的制约,如计划社会体制和城乡二元结构对经济改革的制约。然而,同类研究中普遍缺乏对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结构进行基本定位,以致很难得出何谓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清晰理念,导致转型主体不清。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的解释,所谓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体系各组成部分或诸要素之间比较持久、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那么,到底什么是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结构?有的提“农业社会结构”,有的提“乡村社会结构”,有的提…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具有内在统一性,正是这种统一性决定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可能性:经济全球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外部条件,并且造就了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两次机遇.两种因素共同促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各个层面的现代转型.这三个层面文化转型的逻辑是从物质文化到制度文化再到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封建社会的农业手工业市场经济,可以称为"前市场经济"或者"不发达的市场经济",这是市场经济的第一阶段;近现代的大工业商品市场经济是第二个阶段;"现代化以后"的金融市场经济是第三阶段。中国真正建立起工业化体系是在1949年以后,因此经济转型有三个特点:第一个转型是20世纪初,从传统的农业手工业经济转向现代工业经济,到20世纪80年代已经初步形成了现代工业体系,而90年代世界上的先进国家已经开始了"后现代化"——"新经济"。因此,当我国从传统的农业手工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的转型还没有完成,第二个转型也已开始了,要从还没有完成的工业经济向新经济转型,这是两个转型的重叠,也是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要求,这就是中国社会经济的特殊性。与此相适应,中国的思维方式也要改变,以适应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正处在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巨大转型和发展过程中,新型城镇化是近代中国以来最大规模的社会变迁,它不只是中国的经济进程、社会进程,而且也是政治进程和文化进程,它将巨大地释放我国文化生产力和消费潜力。借助新型城镇化,推动文化发展的转型,实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空间的优化和秩序的重构,是当下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社会结构转型的性质,即由产品经济向市场经济社会转型,由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型,由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型,由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社会转型,由伦理社会向民主法制社会转型。结构转型与体制改革同步进行,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的有机结合,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9.
转型期社会的文化困惑与选择张静蓉当今中国正处于一个双重的转型时期,既要完成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又要实现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在同一个历史时期内完成这两种不同内涵的转型,应该说是人类历史上颇为罕见的现象,然...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目标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中国正经历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急剧转变的现代化转型,其基本的发展趋势是经济层面的市场化、政治层面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二元化、文化层面的多元化、社会层面的信息化.在此趋势下,中国的社会转型应以效能化与民主化为目标取向,才能达致科学、和谐与可持续的发展态势.在转型过程中,政府治理面临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挑战,需要客观分析、积极应对,进行理性治理.  相似文献   

11.
伦理智慧与市场经济的文化力樊浩市场经济的文化矛盾经济转轨与文化转型,是当今中国的两个基本社会现实。经济对整个社会生活的强有力的支配作用,扬弃了人们最初在观念与情感上的抵触,使得中国社会步入市场经济时代。然而,市场经济在作为一种经济形式的同时,本身又是...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化过渡和转型的关键时期,与社会形态和文明形态的演进和更迭相伴随、相激荡的,是当代中国的文化转型与价值重构。从哲学的视角来看,文化全球化与文化现代性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化转型与价值重构的基本语境,化解文化冲突、延绵文化传统、促进文化共识、实现文化自觉是当代中国文化转型与价值重构的内在要求,古今融合、中外互补、存异求同、综合创新是当代中国文化转型与价值重构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3.
刘茂松 《船山学刊》2000,(4):121-125
在大生产条件下,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文化对人们的经济行为具有决定性影响。湖南是农业大省,传统农业社会的文化积淀深厚,对当前湖南经济由传统形态向现代经济发展,影响巨大。因此,科学地对待湖湘文化,扬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健康人格的文化圈,这对于湖南现代经济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一、“李约瑟之谜”与“湖南后进之谜”解说 凡是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在14世纪前,中国曾是一个经济和技术都非常发达的国家。同古巴比伦、埃及、印度和其他古代文明一样,中华文明起源于农业。早在公元前…  相似文献   

14.
我国正处于"重要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交叉并存的阶段,随着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社会文化思潮相互激荡和碰撞。文化、制度、科技与产业是相互耦合的,并深层次嵌入于我国改革、创新与转型的整个过程,推动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升级"四维"基础上的跨越发展,将直接加快经济转型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增添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利于谱写"中国经济奇迹"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15.
魏永峰 《浙江社会科学》2015,(1):71-79,158,159
长期以来,关于中国转型经济中人们的求职方式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即市场机制和社会网络机制。前者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转型,市场方式将是人们求职的主要方式;而后者认为即使随着经济的这种转型,社会网络仍将是人们求职的主要方式。通过分析2007年"城市新移民"调查数据,本文发现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不断转变,个人越来越倚重于市场方式求职,人情关系的作用在降低。这也说明,随着经济的市场化转型,个人的经济活动将逐渐脱离开传统关系文化的束缚,受市场力量越来越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鸦片战争后西方社会的全面冲击,使中国社会结构、生产方式政治法律及文化制度等各方面的矛盾都充分显示出来,向近代转型成为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由此中国从经济基础、政治法律及文化观念上都开始了逐渐向近代社会的全面转型,然而这种转型却步履艰难,同中国许多问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现代中国正处于社会深层变革的十字路口。经济的转型,社会结构的重建,文化的转型和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正在迅速而又深刻地改变着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生存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有理由怕信,在21世纪的国际舞台上,中国将以超强的经济和悠久的文化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但与此同时,我们又不能不正规,我们正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所经历的社会的和道德的挑战。贪污受贿、诈骗抢劫、贩毒吸毒、卖淫嫖娼,乃至贩卖人口,环境污染和性病艾滋病的蔓延等大多数属于西方社会的弊病,正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而出现。许多人把希望寄托在经济的发…  相似文献   

18.
经济转型、观念变革与社会问题──来自社会动力与社会整合视角的思考黎民随着中国经济由计划向市场转型,整个社会的观念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革,这种转变和变革的社会效应是双重的:一方面它使中国占现一个以理性、求实、趋利、竞争为特征的充满活力的新局面,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19.
世纪之交的中国处在全面的社会转型中。精神文化转型伴随着经济和政治转型而发生发展,又是社会其它层面转型的精神动力,同时最直接地影响着人的素质,并直接地通过人的素质提升而表现出来。整个社会转型最终都要通过精神文化转型而得到反映、体现、确认与完成。因此,精神文化转型对于世纪之交我国社会转型的顺利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就世纪之交我国社会的精神文化转型的有关问题谈一些粗浅看法。一、精神文化生产方式及其管理体制的转型精神文化生产同人类自身的生产、物质生产是全部社会生产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精神生产包…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政治文化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献忠 《理论界》2002,(5):69-70
政治文化是政治的灵魂,它决定着人们政治行为的内在动机和价值取向。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政治文化正步入转型之路。然而,与经济建设的轻骑突进相比,政治文化的转型显得步履蹒跚。一方面,中国政治文化有着两千多年的深厚积淀,已经溶化到民族的血液里,根植在国民的心灵深处,在与现代社会磨合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和对抗。另一方面,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文化,同样受经济基础的制约。我国城乡之间的“二元经济结构”,加剧了政治文化的这种矛盾状态,从而形成诸多“二律背反”现象。在现代社会中,平等,特别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