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文学中,如果谈到描写“隐逸”的诗人,自然要举出东晋的陶渊明。《饮酒其五》、《归田园居》、《归去来兮辞》等这些我国读者非常熟悉的作品确立了陶渊明“陶逸诗人”这一不可动摇的评价。从这些作品的成熟性来看,将陶渊明看成是使隐逸文学确立的作家是妥切的。  相似文献   

2.
齐染时代是陶渊明这一化原型成型的关键而又重要的时期,陶学与陶渊明接受的成就都达到了南北朝时代的高峰。作认为,沈约用大量的史实完成了陶渊明这一隐逸化原型的打造。江淹第一次在学史上对陶渊明的诗风给予界定,第一次认定陶渊明的田园诗的开创之功,并首次确立了陶渊明的学创作在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关于陶渊明诗文的研究,文章专著不少,但是,对其身世的研究,还不够系统,不够完整。由于历史记载不明确,对于陶渊明的身世颇有争议,说法不一。多年来,我倾尽心力,收集有关陶渊明的资料,特别是接触到陶姓各支族谱,实实在在的文字记载摆在面前,我的祖先正是这位伟大诗人。作为陶渊明大儿子陶俨的一大支派,我们昌邑陶姓辗转迁徙,休养生息,竟达万人之众。本文旨在重新把陶渊明的有关资料摆在案前,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探讨,释疑解惑,通过对其身世的判定,让广大读者更深地了解陶渊明的诗文成就,也为后人研究陶渊明提供…  相似文献   

4.
一九八五年七月三十日,全国首届陶渊明学术讨论会开幕式暨陶渊明纪念馆揭馆典礼,在诗人故乡九江县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十四个省(市、自治区)的专家、学者及江西文博界、新闻界的代表,共一百五十余人参加了这一盛典,正如钟优民先生所言,“这是陶学史上值得大书一笔的喜事”,“陶渊明纪念馆的落成为陶渊明研究会的筹建和日后的联络、学术交流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场所,这是值得额手称庆的。”从此,  相似文献   

5.
经营者市场在我国的重新出现,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与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推进有关。总结这几年来经营者市场发展的实践,有不少理论问题需要进一步统一认识。一、充分认识企业经营者地位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在议论经营者市场问题之前,首先要了解企业经营者的地位和职能在...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陶渊明研究逐步深入,不断开拓新领域,其中,陶渊明以诗文传世思想便是这新领域中出现的一个新动向。魏正申先生在其研陶系列著作中,反复阐述了陶渊明具有“以诗文传世思想”。魏氏指出,陶渊明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在政治上“欲有为而不能”,遂毅然弃官归田,转志从文、并以诗文传世。这种思想是以立德立言为大志,是儒家积极人世的表现。陶渊明“以涛文传世思想”说,在陶学研究中引起了众多陶学家和学者广泛关注和研究兴趣,他们运用其学术内涵重新解释陶渊明,对诗文传世说有了新的拓展,并进一步得补充和完善,使陶学研究出现了新气象。  相似文献   

7.
关于陶诗的风格,历代皆相推许“平淡”与“豪放”.但除此之外,“忧愤”亦是陶诗中的重要内容,它缘于诗人的“忧生之嗟”和“于世未忘情”,而陶渊明常以议论的手法来表达其“忧愤”之情.而在这三种诗风之间,“忧愤”是现实苦难带给诗人的感受,“豪放”是诗人面对苦难的态度,“平淡”则是诗人以审美的眼光品味苦难中的甘甜.它们相互渗透与交织,显示出陶渊明诗歌风格的多样性.陶渊明凭借着自由的意志,占据着精神的高度,完成了对苦难的超越.这也正是陶诗美学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是古代中国的一位文化名人,他的个性范式和审美趣味曾给予后人深刻的启示和持久的影响。这已由其后的诗人、诗评家们对他和他的诗的赞誉推崇作出证明。然而,历代论陶者是否透彻解读了诗人和诗人的作品呢?检机他们的议论,我们很难得出完全肯定的答案。历代论陶者,或视其为隐逸避世之士,赞赏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或视其为田园诗派的开创者,神往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平和。但隐逸之土自伯夷叔齐以下,史不绝书;田园诗人继陶之后,又有王维、孟浩然、储光义、范成大请名家。身列其中,陶渊明的独特之处何在…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其人、其文、其诗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内涵 ,既是一种文学现象 ,又是一种美学理想 ,更是一种人生境界。陶学研究是一条穿越古今的隧道、一座通向中国传统文化的桥梁。然而自颜延之所作的《陶征士诔》算起 ,陶渊明研究已经过去了一千五百七十余年的漫长历史。在绝大多数时间里 ,陶学研究与古代文学的其他领域一样 ,批评模式局限于作品的评点与随感式的议论。五四后虽然开始了系统、综合的研究 ,但直至 2 0世纪 80年代末才在钟优民先生的首倡下正式创立了陶学这一学科。至今为止 ,有关陶渊明研究的论著颇丰 ,但针对陶学学…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六首和诗新解赵以武现存陶渊明诗作有110余首,其中和诗6首。这6首和诗怎么解,自南宋以来.各家注释虽就诗意、写作时间有过不同意见,但在写作角度上却持相同立场,即认定这几首和诗乃陶渊明自抒之作。解放以后,王瑶先生《陶渊明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指出:“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益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在“社会状态”中。“顾及全篇”,立足“全人”,这是指导我们研究陶渊明的总原则。拙作拟在这一总原则的指导下,论述陶渊明的“全人”问题。六十多年来,人们对陶渊明的认识,是由较片面走向较全面的,而今则应朝着更全面的方向发展。我们还是稍稍回顾一下历史吧。第一,“深身*珐”说。创此说的,是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本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他在文章中失极力推崇“静穆”的纯艺术观,说希腊…  相似文献   

12.
《鞍山社会科学》2006,(6):F0003-F0003
九江陶渊明纪念馆经过慎重研究,在该馆的陶渊明展厅设立“魏正申著述陈展专柜”,这是目前该馆设立唯一的个人专柜。  相似文献   

13.
《文史哲》2020,(3)
宋代之后,陶渊明诗歌的诗史地位逐渐牢固树立起来,这固然得力于其自身的魅力,但在接受中日益走向经学化、经典化和意境化则是它被普遍褒扬的三大基本原因。陶渊明人品经历了一个由高尚化而儒学化的过程,作品经历了一个由支流化而主流化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大致在宋代之后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崇高化和经学化。苏轼之前,陶渊明主要被看作二流作家,苏轼评价陶渊明“李(白)杜(甫)莫及”的惊天言论对于重新定位陶渊明一向不算很高的诗史一流经典地位起到了关键作用。陶诗意境美的发现与宋代苏轼、范温、元代方回、清代钟秀和近人王国维等关键读者的揭示密不可分。陶诗的经典化和经学化几乎是同步和交融的,它们虽然抬高了陶诗地位,其弊端是难免造成对陶诗非儒家特点和艺术特点的遮蔽,而意境化则披文入情,由情寻理,是对陶诗本质艺术特点的澄明。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与东晋佛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与东晋佛教卫绍生陶渊明生活于晋宋之交。这一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佛教颇为兴盛。与陶渊明的隐居地近在咫尺的庐山,则是江南佛教界的中心。有道高僧慧远居于庐山东林寺,讲经授徒,创建白莲社,开创了莲宗一派,成为东晋后期佛教界无可争议的领袖。在他的旗号下...  相似文献   

15.
随着陶渊明研究的深入,陶坛学人一致认同: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是我国继唐宋、清代之后,陶渊明研究的第三大繁荣时期。1985年陶渊明纪念馆的落成是陶学繁盛的重大标志之一,正如钟优民先生所言,“这是陶学史上值得大书一笔的喜事”,为陶坛学人“日后的联络、学术交流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场所,这是值得额手称庆的。今年,又逢陶公诞辰1640周年,  相似文献   

16.
近20年陶渊明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20年陶渊明研究综述□李华自1977至1996年这20年间,陶渊明研究出现了一派喜人的景象。而今,值此世纪之交,我们对过去20年陶渊明研究发展里程进行回顾,目的是为推动陶学向着更加纵深的方向开拓前进。这无疑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为此,本文...  相似文献   

17.
论陶渊明的生死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陶渊明的生死观洛保生王春来1陶渊明从小熟读儒家的经典著作,同时又深受其曾祖陶侃建功立业的影响,所以他很早就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积极入世,要在有生之年尽到自己的最大努力“大济苍生”。出仕是实现政治抱负的唯一途径,于是陶渊明就三番五次出仕做官。他出仕...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以前田园诗之审美方式─—兼论田园诗之定义唐满先,[韩国]崔雄赫人们一谈起中国古代的田园诗,总是会立刻想起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中国诗歌史上,是陶渊明第一个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田园诗,开创了田园诗这一新的诗体,在诗歌的园地里,开辟了一个新境界。在他...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研究札记三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渊明研究札记三题顾农关于陶渊明的出身陶渊明是东晋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陶茂、父亲陶逸两代连续出仕为郡守一级的官员,其家族有相当的文化传统,因此渊明的出身应视为"士族"(或"世族",这两个概念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通用)。这本无疑义,但实际上还是出现了分...  相似文献   

20.
如阿评价陶渊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年《光明日报·文学遗产》开展过热烈讨论。经过一年多的争论,意见趋于一致,绝大多数同志认为陶渊明是应该肯定的作家。可是,后来由于“四人帮”鼓吹的“儒法斗争”喧嚣一时,把人们的思想又搅乱了,形而上学的方法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重新泛滥起来,陶渊明又被完全否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