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斌 《理论界》2001,(6):60-60
任何教育都是“附属于社会的一个体系”的,是它的时代的一面镜子,它展现社会根本理想、流行观点和主流信仰。 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教育本体功能的回归,也是新世纪教育精髓的体现。重视人的主体性,关注学生主体的发展,构建主体性教育,它的实践是实施素质教育突破口。 什么是主体性教育?我们认为,主体性教育首先应承认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唯一主体,从人与物的关系角度看,物是客体,而参与认识和变革客观事物的人是主体,这是哲学上主体论。但是我们今天面临的不是哲学意义上的教师与学生是否为主体的问题,而是从教育培养学生以及教师…  相似文献   

2.
冯璐秀 《云梦学刊》2000,21(3):78-80
针对过去大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就新世纪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展开讨论。提出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和创新素质教育的培养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要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给他们更多社会实践机会,并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个人素质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3.
虚拟实践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变革了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展了人的社会关系和个性,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造成了人的不断异化,削弱了人的认识能力、冲击了人的人格、降低了人的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的异化。为了发挥虚拟实践的积极影响并克服其消极影响,我们必须注重人的素质教育、保证人的主体地位并加快完善规章制度。  相似文献   

4.
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提出的基本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关键,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具有素质教育的观念;树立整体化知识教育观;树立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以及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体参与的教育观.作为教师必须具有崇高的理想人格;教师应具有广博合理、以人文学科知识为内涵的文化修养和具备较强的教育能力素质.同时,教师也应该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这些素质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呈现出立交桥式的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发展探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利  李杨 《理论界》2004,(1):156-157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班级的概念弱化,高等学校需要一种新的学生组织单元作为大学育人的阵地。学生从共同兴趣爱好出发,自愿组织起来的群众组织——学生社团,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组织形态中不可忽视的有生力量。一、学生社团的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社团因其专业的交叉性、年级的层次性和兴趣的共同性而具有创新和创新教育的功能,社团活动因其主体的参与性、活动的实践性和组织的社会性而具有实践和实践教育的功能。大学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多层次和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而社团文化是…  相似文献   

6.
“学贵有法”。古人云:“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在举国上下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把握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以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进而形成能力。传统的应试教育注重的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地去适应教师,教师怎样教,教什么,学生就怎样学,学什么。教师更注重的不是学生学到了什么,而是教师教了什么?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其效果是不理想的。今天,我们推行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则起到主导作用。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和作为实践客体的环境在实践过程中相互创造的特性。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指出:“正象社会本身创造着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创造着社会。”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则明确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写道,“人在作用外部自然界的时候,他便改变了他自己的本性。”,显然,马克思一以贯之的实践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思想中蕴含着两个重要的观点,第一,在对象化的实践活动中,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和作为实践客  相似文献   

8.
杜秀珍 《兰州学刊》2005,(2):310-310
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而且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得知识,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性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如何发挥专业课教师在学生素质教育方面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素质教育是针对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心理和身体这几方面而开展的教育。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时时、处处均能体现,特别应体现在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上。高校专业课教师可利用自身素质高、与学生接触时间长的优势,寓素质教育于课堂讲授之中,利用平时辅导、答疑之余和生产劳动实践等环节进行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0.
交往实践观与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是一种社会实践性存在 ,人作为主体的所有规定都包含在现实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创造活动之中。马克思说 :“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 ,为了实现思想 ,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① 人对实践力量的使用包括劳动创造、交往实践以及两者基础上的符号创造和运用。人不只是一种自然力 ,更重要的是 ,人是改造客观自然力量和客体化的社会力量的主体 ,是自然、社会乃至自身的主人。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出发理解作为主体的人 ,意味着将主体看成是人的实践生成 ,从而主体性即表现为主体在社会实践中的直接现实性东西。主体性乃是人作为主体在…  相似文献   

11.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同客体作为范畴是成对出现的,作为“存在”是相互建构的。人类社会实践历史地规定着它们用来标志认识过程相互影响和制约的两个对立面。所谓认识主体,就是一定实践和认识发展的历史阶段上,具有认识能力并进行着实践活动的社会的人。要唯物辩证地理解主体,应当从四个方面具体界说。第一,从客观方面(即本体论)说,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本身是客观性的物质实体。第二,从主观方面说,人又不是一般的存在物,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能够能动地加工感性材料,进行理论概括,形成主观观念,并通过实践,物化这些观念,达到能动改造世界的目的。第三,从实践方面说,人只有参与了感性的物质活动——实践,才能认识客观对象。离开实践,充其量只不过具有认识能力,而还不是一个现实的认识主体。第四,从社会历史性方面说,人的认识能力、手段、方法以及认识所能达到的结果,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所以作为认识主体的人,都是一定历史阶段上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人。实践不仅界说了主体范畴的本质,而且,对客体的界说,也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得到科  相似文献   

12.
主体性——"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萍 《社会科学家》2007,1(6):185-188
与西方哲学中的主体性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体性理论的创新之处是研究视角的变革。其特点是,在世界观上确立了实践本体论,在历史观上确立了主体实践本质论和社会实践主体论,在价值观上确立了主体实践的价值本性论。"以人为本"的基本精神是正确认识和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人作为实践主体、历史主体和价值主体的目的和意义;具体要求是在主客体的关系中,围绕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相互关系。"以人为本"发展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体性理论基础上,主体性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3.
主体性和群众路线,两者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它们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发生、并反过来影响和制约实践活动的东西,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体性是主体的本质规定性,即主体所具有的特殊本质及其外部表现。作为相对于客体而言的主体,马克思曾说过:“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8页)主体的内涵是指对象性活动的发动者和作用者。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主体是人,但是,在实践活动之前和之外,人与外部世界并不存在主客体关系,主客体关系存在于实践活动中,实践活动是主客体关系形成的现实的基础。因为从历史角度来看,作为自然界发展到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上阐述思想政治课在中师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提出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素质的主渠道 ,是提高中师生主体意识和引导中师生更新观念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实践和思维主体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实践和认识、思维的关系,不能撇开主体这个环节。人既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又是认识和思维的主体。实践和认识、思维的相互联系始终以主体为中介,其相互作用的结果又总是复归于主体。因此,实践对认识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具体认识过程和内容上,而且表现在认识主体本身的发展上。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实践活动对主体形成和发展的意义更为深远。具体地说,人作为认识和思维的主体,要有三个基本条件——思维器官、思维能力、思维形式,它们是构成思维主  相似文献   

16.
李焕焕 《南方论刊》2022,(7):92-93+97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实践的不断推进,“美育”在学校教育和人才成长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与重视。音乐教育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是实现美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学生健康成长的历程中,发挥着促进学生智力开发、提升学生情感体验、升华学生精神境界等诸多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探讨实践主体的发展规律,对于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具体贯彻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是很有益的。 一 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其变化发展规律之一,就是智力比体力发展更快,人的智力在实践主体中的地位以及它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实践主体是智力和体力的有机  相似文献   

18.
根据"十六大"精神、面对新时期的教育任务,抓好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校的历史重任.在多年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实施主体教育正是实现教育目标、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主体性教育理论主张人是教育的出发点;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个体主体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把人培养成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在学生主体性视角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应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先导,以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为重点,以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为保障,以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为旨归。基于学生主体性视角,构建"基于课程,面向全体,菜单导引,分段培养"的实践育人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20.
实践唯物主义是将学生从主体方面来理解的.在教育活动中,学生与教师形成了主体间平等、创造、互惠、开放和和谐的对话关系.这种对话,其本质是教育主体与"实践的现实的世界"对话.在对象化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中,学生主体不断丰富着自己的本质力量,发展着人的主体性,从而也实现了现代教育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