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实践转向与生态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转向对生态美学的产生和发展影响特别巨大,因为生态美学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美学.由于实践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话语实践,而生态美学的产生使美学转向对自然生态美、社会生态美和精神生态美的实践性分析和研究.实践转向使美学由传统的形而上的非实践性美学转向形而下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生态美学.生态美学是对实践美学的新发展,是具有现代性和开放性的实践美学的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2.
生命美学是世纪之交的美学新方向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生命美学与主体性实践美学两极相通、渊源相共 ,存在同样的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原则的阐释偏颇与对审美活动特殊性的理解偏误。世纪之交 ,要推进传统美学向现代美学的转型 ,必须实行深层理论框架的转换。新世纪美学发展的新方向应该具有顺应、导引时代文明主潮的相容性、范导性 ,具有探索生命自由超越和文明未来指归的前沿性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新实践美学——兼与杨春时先生商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作者站在“新实践美学”的立场 ,认为在何谓实践、何谓超越、何谓生存、何谓审美这些事关美与审美的根本问题上 ,新实践美学既与李泽厚等的实践美学有别 ,又与杨春时等的后实践美学不同。新实践美学坚持“美是人对自身的确证” ,“审美活动是人借助于人化对象而与别人交流情感的活动”。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中国美学界后实践美学与实践美学的论争中,两者都曾强调自己的现代性品质,但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现代性品质却有着本质性的差异。明了这一差异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后实践美学对实践美学的超越性质以及当代中国美学所应选择的发展趋向将有重大的意义。文章将通过对"现代性"概念的厘定来逐一考察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所体现出的现代性品质,以期对中国当代美学的现代性建构做初步的探索,从现代性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后实践美学与实践美学的论争。  相似文献   

5.
身体-主体的缺席与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的共同欠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实在的活动,实践的承担者只能是身体-主体。离开身体-主体来谈论实践,就无法敞开其实在品格,以实践为原初范畴的美学建构便会处于悬空状态。从这个角度看,实践美学的最大欠缺是对身体-主体的忽略。忽略身体而又强调实践的意义这种自我矛盾的做法不但造就了一系列逻辑悖论,而且使实践美学无法回答许多根本性的美学问题。后实践美学的倡导者虽然力图超越实践美学,但同样未意识到身体-主体的意义,因而也将实践美学的逻辑欠缺带到自身的理论建构中。只有敞开了实践、生存、生命对身体-主体的原始归属关系,我们才能超越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的共同欠缺,建构出圆融的、具有独创性的、富有解释力的汉语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6.
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在论争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被称为建国以来第三次美学论争的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论争,主要围绕美学自身问题展开,是一次真正的美学论争。在论争中形成的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新实践美学各派相互碰撞、对话,产生了相互促进的效果。其中后实践美学借鉴西方现象学、存在论、解释学等思想资源,不断发展、完善。实践美学则步入了反思的阶段,回应后实践美学的批评,力图通过自我调节来弥补、修复自身的理论缺陷。而新实践美学,则对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各有批判,试图改造实践美学,并在实践观的基础上,重建新的实践美学理论体系。从各派自身理论的发展,也映现出学术的争鸣对推动学术研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评所谓“后实践美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与杨春时《走向后实践美学》等文展开争鸣,指出所谓“后实践美学”(超越美学)根本不能成立。首先,所谓超越美学的本体论基础是不可靠的,它是以生存本体论的唯心主义为其哲学基础;其次,超越美学的认识论(解释学)基础是十分脆弱的,它是在虚妄的生存本体论基础上产生的纯粹主观唯我主义的认识论、由于超越美学从唯心主义的本体论和纯粹主观唯我主义的解释学认识论出发,恶性膨胀了“精神性”和“个体性”,因而背离了实践美学的正确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在世纪末的交锋中更多体现为理论核心语词的更新或意义转换,后实践美学并未突破实践美学的命题限定,直面日益发展的社会现实,激烈的争论并未引发思维范式的重大变革。进入新世纪以来,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理论争鸣向思维方式变革深化,对超越二元对立思维方式以及方法论的现代转型的思想吁求显示出双方在理论反省后自觉的思维转换与理论重建。借助辩证思维,以“理解—对话”的方式剖析总结现实美学问题,去除体系化所易产生的理论封闭性现象,是这场美学之争取得建设性成就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9.
实践美学作为当代美学的主导形态 ,在思维方式上超越了生存的超越性与现实的实践性之间的二元对立 ,对传统美学研究的思维方式有所改进和发展。在批判旧实践美学的非此即彼思维方式的同时 ,在多元共存思维的思维方法基础上 ,从实践本体论和存在论角度切入美学研究 ,强调实践的艺术化和生存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10.
从实践美学到美学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探讨当代美学 ,特别是实践美学如何走出困境的问题。文章认为 ,实践美学的根本失误不是在它强调什么、忽略什么的问题 ,而是在它同时认可的那些相互矛盾的不同层次究竟怎样统一起来的问题。文章进而阐述了西方现代性美学的概念及其发展趋向 ,并认为只有借鉴现代性美学的精神 ,使实践美学的讨论转向美学实践的探索 ,才能真正走出一条新世纪美学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胡和平 《云梦学刊》2001,22(1):66-69
西方哲学家和我国当代学者关于美感与美的本质的论述,都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揭示了美的本质的二律背反的特征,如美的难与易、形而上与形而下,功利性与非功利性、主观性与客观性等等.美的本质的二律背反带来了美的表象的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2.
王进进 《云梦学刊》2004,25(6):21-23,37
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宗白华研究进行回顾和评价,可以分为90年代和新千年以来两个时段。其中宗白华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有意境、宗白华美学思想的生命美学特征及宗白华美学思想开创现代美学的新范式等等。  相似文献   

13.
傅千里 《云梦学刊》2009,30(1):33-37
当代禅宗美学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的禅宗与诸文艺领域的关系研究,从90年代开始逐步重视了对禅宗美学本身的研究.包括本体论研究和对其历史发展与演变的梳理.90年代末到21世纪之初的近十年主要集中在禅宗美学本体论研究、禅宗美学与其他宗教美学的比较研究、禅宗美学与艺术各领域的关系研究、禅宗美学在中国美学上的独特地位研究以及禅宗美学个案研究包括人物个案和学派个案。其研究方法主要有以潘知常通过海德格尔的生存本体论的观点和方法和张节末以现象学原理研究禅宗美学。近十年来禅宗美学研究是禅宗美学的展开期,是在学者们对中国美学的独特的价值和现代意义探讨的大语境中兴起的.  相似文献   

14.
张韬  张玉能 《云梦学刊》2006,27(2):89-92
实践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作为其哲学基础的美学流派,实践概念是其最基本范畴。从实践唯物主义及其实践概念出发的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实践美学的中心研究对象。实践美学所研究和追求的审美关系,包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他人)、人与自我的三大方面,协调这三大方面,在实践(以物质生产为中心,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话语实践)之中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他人)、人与自我达到和谐,正是实践美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努力使我们民族和每个个体的实践达到一定的自由程度,使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他人)、人与自我建构起审美关系,也就为建构中华民族的和谐社会创造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张玉能 《云梦学刊》2001,22(2):52-57
形式美并不是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自然自在的属性,而是在社会实践中生成出来的社会属性和社会价值.形式美是在以生产劳动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中,对象的形式方面通过情感的中介而逐步生成的,而且是在恒新恒异的创造之中生成的形式的自由显现.  相似文献   

16.
陈国雄 《云梦学刊》2002,23(6):57-59
生态美学是人类迈向生态文明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美学。生态美育在古代有其原始形态,现代意义上的生态美育是在浪漫美学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作为一种特殊的美育的形态,它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张玉能 《云梦学刊》2005,26(6):73-78
狄德罗是法国启蒙主义美学的最集中的代表者,他的美学思想是一个以“美在关系”为中心的,包括戏剧(诗学)美学的情境说和绘画美学的整体论及其相互融合的完整体系。他的美学思想体系不仅反映了资产阶级市民要登上世界历史舞台的强烈愿望,也具有了唯物辩证法的最初的表述形式,代表着18世纪西方美学的最高程度。  相似文献   

18.
余锐 《云梦学刊》2007,28(2):114-117
黑格尔的音乐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音乐显现绝对精神的方式无论从内容还是表现形式上都具有强烈的主体性,因此音乐属于浪漫型艺术的一种,这是音乐的一般性质;第二,音乐作为一个特殊概念在逻辑上在先,自然的声响在时间上在先,旋律在精神目标上在先,这“三个在先”共同构成了音乐显现绝对精神的具体过程,这是音乐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9.
楚辞的美学价值四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良志 《云梦学刊》2006,27(6):37-47
楚辞本身并不是美学著作,但却是研究中国美学不应忽视的角度。骚人遗韵,开辟了中国人审美生活的新境界。说到楚辞的精神气质“,自怜”二字最可当之。楚辞的“自怜”,一是自怒,二是自爱,三是自慰,三者一体相联。楚辞的格调是忧郁的,楚辞具有浓厚的感伤色彩。楚辞的“自怜”还深藏着一种超越情怀,在超越的境界中延伸生命、寄托理想。从哲学和艺术观念上看,楚辞对后代的重大启发之一,是关于时间的咏叹。此称为“物哀”意识。楚辞触动着中国艺术琴弦的最隐微之处,中国艺术的唯美传统、超越情怀、感伤的气质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存在价值的追寻等,这些艺术世界的核心内涵,都与楚辞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体育与健美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克奇 《云梦学刊》2003,24(3):98-99
按照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教育不仅要培养人的道德情操,培养人的审美情趣,而且还要增强人的体质,塑造人的健康体魄。因此,进行体质教育,不可避免地有审美教育的参与、交融、渗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