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丁肃清 《江淮论坛》2007,(1):185-188
本文从小说语言审美角度出发,提出语言是自然性与超自然性之间的艺术调和,叙述语言体现了作家的个性,而人物语言则表现艺术形象的个性,二者真实地展现着自然美,超自然的属性是小说语言产生魅力的根本,来自作家的心灵感悟,是生动的、立体化的、充满着动感的,因此也是艺术的。自然性与超自然性,形成了小说语言魅力的整体结构。  相似文献   

2.
与鲁迅一样,沈从文的小说写作中也有一组"故事新编",<猎人故事>是其中之一.沈从文在这篇小说中通过对故事的讲述与倾听,以及对倾听规则的设置,自觉不自觉之间揭示了后来解构主义哲学和文论所论及的语言的特性,演示并敞亮了语言本身的隐晦与杂乱,颠覆了人与语言之间的固有关系,也从中显示了一个小说艺术家对语言特有的敏感.  相似文献   

3.
自然 恬淡 和谐——论汪曾祺小说语言的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综述汪曾祺小说语言观的基础上,分析了汪曾祺小说的语言风格(一)诗化的语言;(二)散文化的语言;(三)素朴雅致的语言;(四)简洁和谐的语言。并在分析其语言风格的过程中探寻了汪曾祺小说创作具有民族特色和个性色彩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从巴塞尔姆的短篇小说看后现代主义写作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主义小说已经自我消解了叙事而成为非小说,它不再关注诸如形象、典型、个性、趣味等问题,它仅仅关注语言的贬值并以对抗雅文化的行动来加速这种贬值。小说占有了其他体裁领域,表现为“种类混杂”,却独独丧失了自己的领地,它不再讲故事,不再叙述,它已退化成一种语言断片的随意聚合  相似文献   

5.
《林中之死》与《祝福》文本召唤结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荣凡 《中州学刊》2006,(5):273-274
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的小说《林中之死》和鲁迅的小说《祝福》在故事情节与人物的命运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我们可以运用“文本召唤结构”对二者进行对比研究。这两部小说在叙事艺术、语言意蕴、对死亡场景的描写等方面均体现出一定的差异。从二者所揭示的思想深度看,《祝福》比《林中之死》深刻。  相似文献   

6.
鲁迅小说所反映出来的人本主义思想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综观鲁迅的小说反映出的人本思想有以下几点:第一,社会制度应给予个人生存空间怎样的保证。第二,个性解放应包括哪些因素。第三,个性解放不仅仅是对个人的解放,也包括对他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7.
鲁迅、茅盾的小说代表着中国现代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成就。本文将两位大师的小说放在一块研究,其意在于说明,两位大师的小说虽创作于不同时期,但在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方面却有相同的成就,这些成就代表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思想深度和艺术境界。一鲁迅、茅盾小说的“两个价值”,首先体现在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方面。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鲁迅、茅盾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不仅善于揭示人物生活的痛苦,而且“善于“显示灵魂的深”,因此,他们的小说,特别是写农村题材的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往往是具有双重的性格和双重的悲剧。《祝福》中的祥林嫂…  相似文献   

8.
郭大雨 《理论界》2007,(8):205-205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文学家,他的小说创作,每篇都堪称现实主义的不朽之作,但其中也显示出浪漫主义的特色。本文针对鲁迅小说中的浪漫主义特色进行简单地论述。  相似文献   

9.
一觉醒的困惑五同作家们不是生活在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而是处于受着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他们既感到个性解放的必要,又或多或少地感到不能完全脱离社会问题和民族问题而孤立地高扬个性解放的旗帜,因此,一方面不能不借鉴资产阶段级个性解放的思想武器,另一方面又不能不对作为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理论墓础一个人主义,表示不同程度的怀疑、动摇乃至批判的倾向。最典型地显露出这一倾向的.是鲁迅写于1925年,发表于次年的短篇小说《伤逝》。小说中的手君和涓生,是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新型人物。他们出于个人…  相似文献   

10.
论鲁迅小说的深度模式方习文安徽巢湖师专中文系毫无疑问,在“启蒙”——“审美”的两极功能之间,鲁迅的小说较为成功地找到了一条彼此往返无碍的语言道路。从形态的丰富。性上,鲁迅的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但是从整体美学风格而言,它们具有“鲁迅式”的独...  相似文献   

11.
刘玉凯 《河北学刊》2001,21(2):44-49
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这用象征,鲁迅则是使用象征的行家,他的小说中充满了象征构思和象征语象。对这样的经典之作,只有用象征主义的阐释方法即象征解读,才能领会其中的万千气象.本文从意旨符号、人物形象、情节布置、人生解构四个方面时鲁迅小说进行了象征解读,从而认为:象征是语言艺术的升华,是诗的点金术。鲁迅小说是诗.  相似文献   

12.
鲁迅小说《伤逝》里的男主人公抛弃爱人的设计源于鲁迅在"牺牲论"与爱情的两难选择之间的挣扎;《奔月》里的男主人公被爱人抛弃的设计源于鲁迅在新的生活道路面前的茫然失措。两篇小说从"抛弃"到"被抛弃"的文本设计,寓含着鲁迅"抉心自食"的自我救赎。在许广平真挚爱情的感召下,鲁迅经历了心灵的炼狱,终于走出"牺牲论"而决意开辟一条新的生路,从而完成了对自己的精神拯救。从《伤逝》到《奔月》,鲁迅完成了从个性解放的提倡者到亲身实践者的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13.
鲁迅心理小说艺术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卓 《齐鲁学刊》2001,(3):62-66
鲁迅的心理小说是带动中国小说现代化转型的先锋创作,它以丰富多彩的心理结构形态和回熟深刻的心理表现技巧,率先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审美视野。鲁迅心理小说多样化的内心独白和独具特色的心理分析、意识流表现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与冯梦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分析鲁迅对冯梦龙的评价入手,探寻鲁迅对冯梦龙的承继形态,发现鲁迅关注下层人民的生存困境,为下层人民立言与冯梦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冯梦龙展现了对人性的初步探寻,也对鲁迅有着很大的影响。鲁迅立足于民族的生存,建构全新的创作理念,对小说功利性的重视,打破传统小说的狭隘写作视角,开辟了全新的叙述观念,创造了具有经典性意义的小说文本。  相似文献   

15.
关于鲁迅小说与中国现代学术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小说蕴含着深厚的学术内涵,鲁迅也许是自觉地将其学术思考输入到小说中去,以小说的形式表现学术思考的现代小说大师。 鲁迅小说与中国现代学术建设的紧密联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鲁迅小说始终保留着对学术的发言权,其小说中的杂文化现象就是其学术思考在文体上的反映;二是鲁迅小说突出体现了晚清以来学术流变的纷繁内容;三是鲁迅小说对现代学术的迅速崛起,作出了极为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6.
张文诺 《学术探索》2011,(4):103-108
在农村题材小说中,鲁迅描述了酒店、土场、茶馆、书房、街头等乡村场所,建构、想象了自己的乡村空间。运用空间理论,我们分析鲁迅小说中的乡村空间想象的方法、过程、特征,探究乡村空间想象背后鲁迅的思想情绪以及乡村空间背后所隐匿的意识形态、权力机制、文化规约,从而揭示鲁迅小说所蕴含的深刻的社会、思想与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7.
鲁克兵 《晋阳学刊》2006,(4):116-119
鲁迅赞赏陶渊明以追求自由的方式安顿人生;受佛道文化的影响,鲁迅的思想和陶渊明一样具有解构性,但更倾向于解构之后的建立;鲁迅认为陶渊明是“悠然”与“金刚怒目”的辩证统一,又强调后者,这是其社会关怀和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我们可以从这些评价中透视鲁迅对陶渊明归隐乃至对传统文化的真正态度。  相似文献   

18.
王明科 《河北学刊》2006,26(1):142-147
在“新怨恨”理论视野下重新解读鲁迅思想,认为“怨恨”是21世纪鲁迅研究的新判断,是鲁迅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鲁迅不但反抗与怨恨中国传统弊端,同时也反抗与怨恨西方现代文化缺陷。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 ,鲁迅世界是神奇多彩的 ,要真正认识鲁迅 ,就必须进行立体的全面考察 ,在深入鲁迅的同时 ,还要跳出鲁迅 ,只有选好方位 ,站得越高 ,才能看得越清越透。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题材、体裁、主题、表现手法和风格等方面分析了《狂人日记》所显现的外国作家对鲁迅的影响 ,认为 ,在题材和体裁上 ,鲁迅的《狂人日记》受了果戈里同名小说的启发 ;在主题上 ,体现了尼采的部分精神人格 ;在表现手法上 ,尤其是心理描写的处理上 ,借鉴了安特莱夫以至爱伦·坡的经验 ,表现出他们共同的“阴冷”和象征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