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论先秦时代的廉政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秦时代的统治者们为了维护政权的长治久安,已提出了一些强调廉政的理论观念和政治主张,其中“以民为本”、施行仁政、讲求君德、“任贤”、“使能”、“以法治吏”的思想,以及“富民”、“薄赋”、“轻徭”、“节用”、“慎刑”、“救济”的政治主张,以及强调统治阶层的从政道德的思想,都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积极内涵。  相似文献   

2.
左宗棠吏治思想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宗棠吏治思想述论孙占元吏治,指官吏治事的方法和成绩。晚清著名政治家左宗棠讲求吏治思想的主要内容:一是对吏治务求予以整饬,并通过“察吏”来革庸奖循;二是主张以“训吏”和“恤吏”来提倡为官之道。-、整饬吏事与“察吏”吏治的好坏,关系到统治机制能否正常运...  相似文献   

3.
王王夫之通过对历代有关法制的评判以及吸收时代新的法制元素,形成了他既传承传统又突破传统、具有近代因素的法律思想.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近代转型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提出了“环相为治”(的政治改革构想和建立一个“自天子始而天下成受裁”的法治社会理想,从制度层面对如何有效监督君主权力的进行探索:在对待严刑峻法、肉刑等问题上,王夫之的态度与正统的儒家别然有异,从某种意义上说展现的是一种轻刑化的刑法思想:提出了“严以治吏”和“刑尤详于贵”思想主张,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  相似文献   

4.
汤浩 《云梦学刊》2002,23(1):53-55
王夫之吏治主张的要旨是“严以治吏” ,为达“严以治吏”的目的 ,必须先严上官 ,其次是推行法治与奖赏廉吏 ,其三是选贤养士  相似文献   

5.
从柳宗元柳州时期诗歌的内容来看 ,柳宗元柳州时期的情感是错综复杂的 ,虽然因长期遭受贬谪而常常处于抑郁痛苦之中 ,但是其思想并没有颓废倒退 ,他以“泽加于民”的实际行动 ,实践其“吏者民役”的吏治主张  相似文献   

6.
作为晚清重臣的曾国藩,在其政治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法制思想。本文重点探析了其“一秉于礼”、“重典救时”、执法宜慎、清理积讼积案、严以治吏的法制思想和实践。他继承了传统的法制思想,同时有所创新和发展,特别是在清理积讼积案、严以治吏等方面,不乏创见,在晚清颇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晚年政治活动中提出的“以党治国”的主张,是他整个政治思想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以党治国”的主张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也有其缺陷流弊;而且,它对后来广州——武汉国民政府和日后整个国民党政权的政治制度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科学地探讨和总结这一思想主张,将有助于我们对孙中山晚年政治思想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8.
吴趼人“恢复旧道德”的政治主张,以孟子的民权思想为核心,同时又兼容了洋务派与改良派的思想及西方的民主科技思想。“恢复旧道德”并不标志吴趼人的消极厌世与思想倒退,而是他探求济世之术、设计建国方略的积极用世思想的体现。“恢复旧道德”的政治主张虽有局限性,在当时也行不通,但它又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不应彻底否定。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思想家、学者。他曾说过:“吾二十五年来之生涯,皆政治生涯也。……与国中政治关系,殆未尝一日断。”所以,他的政治近代化思想始终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由于他生活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他的政治近代化思想也有一个发展过程。戊戌变法时期,他遵循今文经学的路数,主张“托古改制”,虽然受  相似文献   

10.
大学的校吏校情蕴含着大学校园的文化精神,运用校史校情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也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程遂营 《北方论丛》2001,(1):124-128
传统的“二十四史”中有19史载有《循吏列传》,有10史给酷吏列传。循吏和酷吏(特别是循吏)具有十分明显的群体个性特点,即刚正不阿、直言敢谏,博学多识、明于礼法,具有地方(或基层)任职的经历等,而这几个方面正是中国古代监察官选任的基本条件。因而,循吏、酷吏与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发生了密切的关系。“二十四史”中《循吏》、《酷吏》两列传涉及人物约350人,其中大约有三分之一通过君主亲授、吏部铨选、台府辟署,或官员荐举等形式位至台谏,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运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循吏、酷吏,特别是循吏参与台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皇权的稳固、吏治的清明,促进了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社会管理中官民的“自域”与“共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日根 《文史哲》2006,(4):87-94
明清时期,基层社会管理相对呈现出有序状态,一方面官方和民间各自积极致力于自我领域(“自域”)内的社会管理,另一方面,二者又都积极谋求在共同参与管理的社会领域(“共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尽管官民之间因为种种原因会出现矛盾和冲突,但因为“自域”和“共域”内都存在克服这些矛盾和冲突的机制,如民助官治,或民纠官弊,或官易民俗,导民向善,故在一定时期以及一些地区能够形成官民协调共治的景象。  相似文献   

13.
潘清 《河北学刊》2005,25(6):163-168
元代江南寓居着因各种原因前来定居的蒙古、色目人。他们中的一些人通过承袭上辈的官职入仕。元朝开科以后,相比继承爵位,生长或生活在江南的蒙古、色目人更加积极地走科举入仕的道路。由于受到江南地区深厚儒家文化传统的影响,这部分蒙古、色目官僚具有较高的儒学素养,在政治实践中能够本着爱民之心。推行儒家的仁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蒙古、色目中的学者型官僚,在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动荡时期,几乎都选择与元朝共存亡,一时“殉国”者层出不穷,完成了理学意义上的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14.
《老子》从天人合一的哲学高度,把化生万物的宇宙本体"道"的"自然"、"柔弱"、"无为"的本性推广到人类社会,化作"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为而不争"的为官之德,而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中的"循吏",则可以说是具有《老子》"为而不争"的官德的典范。"道"是万物生发之本,而"为而不争"的道德则是官之所以为官的内在根据。离开了"道"万物会失去生发之活力,而离开了"为而不争"的官德,官员就会失去存在的基础而走上邪路,社会则陷于不治。《老子》"为而不争"的官德论与司马迁的"循吏"都具有超时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村官制度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措施,大学生村官在服务地区的生存状况对村官政策长效机制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村官的服务地区为乡镇政府机关,处于权力核心的边缘地带;村官收入的地区差异较大,影响大学生村官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是大学生村官个人的成就感及获得的支持程度;未来的发展出路是大学生村官关注的重点.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公务员考取、扎根基层以及创业方面的制度政策支持是构建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16.
"设官为民"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视阈中最为典型的官民关系命题和官僚制度的基本原理。这一命题的基本思路是:从官僚产生的形上依据来说,上天爱民,设官代天牧民;从官僚权力的直接来源说,君不独治,设官佐君治民;从设官的社会根源说,民不自治,设官以治民;从君臣的政治责任角度说,君臣合道,设官为民事君;从君、臣、民的政治关系来说,忠君爱民,清正廉洁勤政有为是基本的官僚规范。对"设官为民"的官民关系进行总体分析和理论概括,将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统治思想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相似文献   

17.
欧磊 《兰州学刊》2008,(12):129-131
明代致仕官员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致仕形式主要是按例致仕,但也有因病致仕、养亲致仕、勒令致仕等若干特例。他们致仕后享有一定的政治特权和经济待遇,但仍受明政府的管理。此外,他们致仕还乡后,在参与地方事务中,发挥了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考辨《诗经·豳风·七月》中的"殆及公子同归",非郭老所言的害怕被公子带回去遭受侮辱,而是害怕被集中起来作为公子的陪嫁媵妾。辨析中国古代历史分期,非郭老所言中国的封建社会产生于"春秋战国之交",而是范文澜先生所主张的"西周初年"。诗歌的内容为从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要素,述写了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水平;运用对比的手法揭示了农奴...  相似文献   

19.
民讼官--宋代民众对官员的诉讼抗争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代社会民风好讼并非只体现于民众之间,也体现于民众对官吏的诉讼活动中。官员被民所讼与行政能力有关,但更大诱因在于其对民众权益的不法侵害。民讼官的频繁,不仅因为民众维护权益意识的觉醒,也是中央政府的政策使然。豪强与胥吏在官民诉讼斗争中角色复杂,胥吏讼官更多体现统治阶层之间的矛盾,豪民对官员的讼争客观上与一般民众的利益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