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对于文学批评标准的认识,目前文艺理论界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即使对普遍引起重视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理解也很不一致:有的认为应侧重社会批评;有的强调艺术批评;有的提倡既要社会批评,也要艺术批评;有的主张二者的统一。(见吴元迈《关于文艺批评的随想》载《光明日报》《文学与艺术》306期) 我认为只有从文学批评标准的客观性意义上去探讨,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观点才能得到较为圆满的解释。本文将就什么是文学批评标准的客观性,客观性与阶级性、时代性的关系试作论述。  相似文献   

2.
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成名作《等待戈多》是后现代主义流派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作品。运用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方法从反情节、反人物、反语言、反时间、反场景、反悲喜剧等方面透析了《等待戈多》文本中“反戏剧”的艺术创作特色,揭示了这一全新的表现形式所反映的社会心理现实、文艺思想的影响和贝克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并运用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理论阐述了作品能够给予读者的警示和净化作用,以弥补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不足,从而全面透彻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生态批评自20世纪90年代出现于英美后,即凸显出逐渐强大的生命力,并越来越受到文学批评的关注.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对以《2012》为主的灾难电影进行解读,有助于唤醒人类的自然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调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论语》中有孔子关于文学的大量的阐释思想,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孔子关于文学批评的首要的和基础的观点。孔子提出了“文质论”、“尽善尽美”说,多次论及《诗经》诗歌的内容和乐曲的艺术特点,并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5.
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艺术的情感和艺术的功用,是中西古典美学中的三大主要问题。《诗学》和《毛诗序》对艺术与现实关系的不同认识,表现了各自不同的美学思想。注重客观世界的真实性,是《诗学》美学思想的核心,它要求艺术逼真地再现出现实世界的真实,强调艺术再现现实的认识作用,贯串了求真的精神;而着重政治伦理,则是《毛诗序》美学思想的核心,它认为艺术是伦理情志的表现,强调艺术对社会伦理的感发和教化,以求善为艺术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6.
倘若我们能够正视文学批评的现状,我们就会发现文学批评对文学价值判断上的两个突出矛盾:一些人注重对作品形式的审美感受,强调批评应该立足于艺术感受;另一些人则注重作品的社会性内容,强调批评应该立足于社会功利性;一些人注重作品的本体研究,主张文学的“内部研究”,另一些人注重作品的外部联系,主张“外部研究”。这种批评立足点的截然对立直接导致了对新时期文学乃至对以往一切文学再评价的明显矛盾:对作品只强调它的艺术感受,纯艺术价值的人,睥睨甚至贬低那些具有较强社会性内容的作品;推崇、张扬那些社会功利性作品的人,往往又轻视艺术形式的审美感受;强调“内部研究”的人,看重那些讲究形式技巧的作品;主张“外部研究”的人则看重那些具有沉实社会内容的作品。这一切都说明,文学批评还没有找到一个稳固牢靠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7.
继《论柳青的艺术观》之后,刘建军教授的又一本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专著《换一个角度看人生》,已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刘教授多年来从事文艺理论和美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关注现当代作家作品和新时期文学创作。这本专集中收录了他24万字的文学批评和学术研究著述24篇。可以看出,他对于文学创作、文艺理论许多重要问题和各方面的新课题,不仅有浓厚的兴趣、执着的追求,也有开阔的思路、恢宏的思想和独到的论述。24篇文章各有不同的研究角度,汇集一起,又有其整体性的美学追求。无论是对作家作品的评论,还是对文学艺术问题的学术探讨,把握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注重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推崇文学艺术积极的社会作用,强调艺术性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是该著作显著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在音乐人类学视野中提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尤其强调对人类音乐艺术的保存、展现、阐释和研究.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音乐艺术已广泛被人们关注,人们研究音乐在社会中的作用,研究音乐与人类社会的联系,研究音乐及其相关的文化背景等.  相似文献   

9.
生态批评理论是西方最新出现的一种文学批评潮流。从生态批评理论这一崭新的视角,结合生态批评理论要旨,通过对霍桑的小说《红字》中的主要人物的分析,可以揭示出霍桑对极端科学主义、人类欲望膨胀的批判以及他对人类返朴归真,重返与自然和谐的美好理想。  相似文献   

10.
《淮南子》的文艺理想观是对儒道文艺思想的融汇整合.首先,关于文艺本质观,《淮南子》坚持了文艺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又强调了它是人的心灵自由创造的产物,是社会功用和审美的统一.其次,《淮南子》从艺术的特征、艺术的源动力以及艺术的审美效果等三个方面论述了"至情"观,第一次全面突出文艺创作的情感审美特征,其影响深远.再次,关于文艺作品的审美风格,《淮南子》主张阴柔与阳刚并举,自然美与人工美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译论的大量引介,理论化、研究方法科学化、模式化的观念不断涌现,国内翻译批评研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新局面。在语言学翻译批评模式方面,将翻译批评与语言学知识结合起来,分别从不同的语言学视角去研究翻译批评现象,使其更为科学客观;在文化翻译批评模式方面,打破了语言学范式在译学研究中的主导地位,结束了以语言为中心的静止的研究局面,影响译文形成过程的外部因素开始进入学者的视野,使得翻译批评研究更为全面,视野更为开阔;在文艺学翻译批评模式方面,将翻译批评建立在美学与文艺理论基础之上,强调翻译中的审美体验和艺术生成,翻译批评的观念和方法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鉴于翻译批评研究的人文社会科学性质,未来的翻译批评模式研究既要在宏观上坚持人文方向,又不失微观分析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艺术想象与文化想象、文学的价值向度与文化想象、文学批评与文化想象等关系域,提出并阐释了文学批评需要文化想象的理论命题.文中认为文化想象是全球化语境下,以文化为资源的社会性想象,不同于一般的艺术想象;在现时态的文学中,想象的多元以及由此而生的价值向度的歧义,呼唤着有意义的文学批评;马克思主义的批评从来就包含着科学的文化想象,当代文学批评要与批评的对象相适应,不仅要对文学中的文化想象予以臧否评价,而且它应当以积极的文化想象为前提去批评,更多地给人以理想和憧憬、给人以信仰和形而上的支持,从而不失其批评的职责.  相似文献   

13.
刘熙载的诗论以儒家思想为根基,关注现实人生.他以悲天惆人的情怀,以人为本,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个体精神的和谐理念融贯在艺术审美批评的实践之中,体现了艺术审美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结合,从而丰富了中国古代诗学的人文底蕴.  相似文献   

14.
李健吾的文学批评在古典文论的影响下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批评风范.他强调直觉感悟,善于营造意象,运用比喻、象征、类比等手法传达阅读感受,形成“托物取象”的论证方法;形式自由,短小精悍,文字飘逸、饱含诗情,形成了诗性言说下的散漫文体与诗意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5.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的重要成员,本雅明的艺术批评思想较之该派同仁有着很大的不同,他认为艺术批评就是完成对真理的认识,并把语言解读为一种被传达的客体,进而以此出发,将艺术看作取代哲学理性而承载着认知真理的载体——其样式在现时代只能是“寓言”式的。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外国文学研究者引进和吸收西方国家的文艺理论、批评方法和研究观点,在外国文学批评上取得快速发展,已足以形成我们自己的批评立场、模式和理论。比照中西思想之异同,探讨中国外国文学批评的立场、导向和方法,将有益于探明新时代中国外国文学批评的发展趋势。在批评立场上,以翻译引进和充分运用西方文论这两个阶段为基础,我们的外国文学批评正处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新阶段,要坚持“中国思维”和“对话创新”原则,即以中国思维为主导,力求中西贯通,展现我们的世界主义视野。在批评导向上,面对西方现当代批评理论先导且频繁建构/解构的趋势,我们的外国文学批评可遵循“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六观说”等中国诗学原则,中西互鉴,推进审美批评。在批评方法上,面对西方批评根深蒂固的“定义—分析”修辞学模式,我们的外国文学批评可遵循中国诗学的“整体观照法”,不仅促进审美批评,而且实现中国批评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7.
通过借鉴"女性批评"(gynocriticism)理论,它强调对女性作家女性经验的研究.追寻凯瑟琳·安·波特独特的人生经历及其创作思想的发展,从而挖掘波特从一个平凡南方女孩而成长为一名成功艺术家的艰难一生中所表现出的独特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以来的女性文学批评,性别意识一以贯之。之初,作为对特定历史时期“男女都一样”的性别观点的反拨,批评话语侧重女性立场的强调,女性意识的阐发。90年代以来,批评话语渐渐转向了“社会性别”,研究中更倾向于男性权力的批判和性别差异的解构。近年来,“性别诗学”理论渐渐浮现,强调性别属性的阐释与其它范畴的结合,并谋求双性差异中的和谐,这意味着学界对性别介入文学的问题有了更理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当前学术期刊中的文艺学批评缺失严重,其突出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主批评"与"次批评"的地位颠倒,认真严肃的"指名批评"匮乏;二是没有多大学术意义的"栏目"五花八门,而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的"学术批评"栏目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总之,文艺学批评乃至整个哲学人文社会科学批评任重道远,尽管目前它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只要紧紧围绕学术期刊、批评队伍、理论武装和评价机制等四个方面来做工作,就必定有进步,也必定有收获。  相似文献   

20.
古典文学界把意象当作意境的构成元素是值得商榷的.在实践上,意境理论不能概括所有的中国诗歌,存在大量有"象"无"境"之作;在理论上,意境与意象在适用范围、内涵、性质、形象的审美特征上各自有别.这说明,它们是并列关系.在文化变迁中,意境取代了意象,从玄妙难解走向生命体验,显示着意境对意象的超越,这也同样证明它们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因此,进一步加强文艺理论研究与文学批评实践的结合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